聲音資源載入中...

點上面聽音頻 

· 輕鬆解放雙眼

OR

下翻看文字版

 · 自由掌控節奏

Hello~ 歡迎來到 0時差 · 心理速遞,我是時差大叔。

今天大叔為大家準備了:國際心理和健康學術期刊上,最新發表的一組研究成果。我會用接地氣又不失專業的語言,將它們 「無縫傳遞」 給你,讓你和最前沿的心理科學,0時差,0距離。

>> 註:大叔在文末附上了符合國際標準的文獻引用列表,文獻序號對應下面三個章節出現的順序。心理學專業讀者、或是有外文閱讀習慣的朋友,可依次查找原文獻。

讀完今天的 3 項研究,你會 get 到:

  • 我們周圍

    最有毒、絕對需要遠離

    的人,都有著怎樣的特徵?—— 心理學家發現的 「宇宙第一黑暗人格」,今日揭曉!??

  • 每天小酌一杯酒,

    有利於身體健康,還能延年益壽?—— 呃,全美健康調查大數據告訴你:這可能是個笑話。??

  • 白天到底要不要

    午休

    ?中午小睡一下,究竟有什麼好處?—— 關於睡眠,一定有你太多不知道的 「冷知識」,今天我們一起充電!

心理學家眼中的 9 型「黑暗人格」

若是遇上,除了遠離,別無自保之法?

大叔相信,無論是誰,生命中都會遇到一兩個讓我們覺得特別討厭的人。

也許這些人多嘴多舌愛嚼舌根、滿嘴謊言從不守信、又或者他們還會合起夥來坑人、開些過頭的玩笑……

已經夠討厭了吧?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是

已經構成心理學上、達到臨牀診斷意義上的

黑 暗 人 格

(dark personality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

擁有這些人格的害人精,會對身邊的人產生實實在在的傷害,無論是生理、心理、還是金錢方面的損失,都完全有可能!

大叔就有個朋友,她的舅舅經常來她家,跟她媽媽借錢、尋求物質幫助。她媽媽出於面子和親戚關係,哪怕是已經損害自己利益都還一直忍讓、犧牲自己。

最後一次她媽媽反抗了,但她舅舅居然惡言相向還要大打出手。關鍵時刻她拉媽媽進了房間反鎖房門並叫來了警察,警察嘗試和他溝通無果(其實根本無法溝通),猜測他精神有些異常,送往醫院精神科,正式被診斷為精神障礙。

至今過去三個月,還在治療中。他能好嗎?這很難說。但至少,我朋友那家人,現在免受侵害和騷擾。

在這位舅舅的診斷書上,很可能就會出現我們今天要說的 「黑暗人格」。心理學家普遍認為,這世上一共存在 9 種黑暗人格。而就在半個月前,有三位歐洲的心理學家第一次在學術界證實了 —— 這九種害人精的一個共性:

D - factor。

D,就是 「Dark 黑暗」 的首字母,連起來就是:

黑 暗 因 子

這個黑暗因子同時涵蓋三個方面:

  • 極端考慮自己的私利;

  • 不考慮甚至輕易可以犧牲他人的利益;

  • 能輕易為自己的行為找到他們自認為正當的理由。

D-factor 由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的心理學家 Ingo Zettler,和其德國的研究夥伴一同發覺。他們調查採訪了 2500 個人對身邊 「黑暗人士」 的描述,分析總結出了這些描述的共性,從而得出了 D-factor(這項研究發表於9月26日)。

Zettler 教授表示:

D-factor 具體會表現為 9 種 「黑暗人格」。

大叔把這 9 種人格列舉出來的時候,一邊感覺手都在顫抖,一邊慶幸:自己的生命中,雖然有幾個討人厭的傢伙,但還沒有如此極端的存在。

為何?我們不是心理學家,更不是精神科醫生。Zettler 教授說:這些人是絕對不可能靠我們苦口婆心、或是他們自己哪天意識到自己的言行不良,就能改正的!必須要接受正規的治療才能好轉,有的甚至無法治療!

所以 —— 以下 9 種人,如果出現在了你的生命中、並對你造成了實質性的傷害…… 可以的話,為了保護自己,請遠離他們:

  • 馬基雅維裏主義 Machiavellianism:

    愛好操控他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認為一件事情只要達到想要的結果、無論用什麼方法都是正當的

  • ?虐待狂 Sadism:

    ?為了自己的愉悅或是其他好處,而在精神或身體上傷害他人

  • 利己主義 Egoism:

    完全只顧為自己好,為了自己可以不顧傷害他人

  • ?道德疏離 Moral disengagement:

    ?做壞事時,完全感覺不到任何自責或愧疚

  • 心理變態 Psychopathy:

    ?沒有同理心,行為衝動、缺乏自控能力

  • 心理權利 Psychological entitlement:

    覺得自己比別人都好,所以配得上更好的待遇

  • ?自我利益 Self-interest:

    總在別人面前顯擺、甚至強調自己的社會和經濟實力

  • ?惡意 Spitefulness:

    ?單純地就是想要製造傷害和毀滅,哪怕會在過程中傷害到自己也在所不惜

  • 自戀 Narcissism:

    無上的自我優越感,極端渴望得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

    >> 關於自戀型人格,大叔之前有篇推送是專門講這個的,有興趣詳細瞭解的讀者可以在公號後臺回復

    自戀

    二字。

大叔再重申一遍:生活中如果出現了這樣的人、並且他們已經給你造成了傷害,請 

遠 離 

他們。如果你無法脫身,可以帶他們通過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若是對方拒絕去看醫生、並且你自己身處危險境地,有必要時可以像大叔那位機智的朋友一樣,通過 

報 警 

來保護自己。

好了,這是今天的推送裏唯一比較陰暗的一則研究。之所以說陰暗,是因為面對這些黑暗的人格,我們都能感到一種無能為力的絕望。但下面一項實驗的成果即將告訴你的,是你可以掌控的一件事。進入下一章,今天的第二項研究。

每天小酌一杯酒,有益健康?

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見一些酒品廣告會說:「每天小酌一兩杯酒,有助於 A B C D 項身體健康,還能延年益壽」……

廣告這麼說也不是在騙人啦,畢竟有些酒是有藥用價值的,而且科學也已經證明:適量飲酒有助於心血管健康。

問題是:

這個 「適量」,到底是多少?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員調取了超 40萬 人的健康數據,涵蓋全國 18 - 85 歲各類人士,分析了他們的患病率、死亡率、和飲酒習慣,結果表明:

這個 「適量」,其實就是:完全 

不 喝 酒

研究人員把飲酒人士分成了兩組進行比較:

第一組:每週飲酒 4 次或以上、每次小酌 1-2 杯的人。

第二組:每週飲酒 4 次以下、每次也是小酌 1-2 杯的人。

注意:以上兩組都是 「小酌」 的範疇,而且第一組人的飲酒量還符合美國現行的健康生活指南。

結果呢?第一組人的 

死 亡 危 險 率

(mortality risk)比第二組高出了足足

20%

什麼叫死亡危險率?就是在所有生病入院的人中,那些最終沒能活著出院的人所佔的比率。

>> 大叔在耶魯的 New Haven 醫院官網發現一個免費的在線自測工具,選擇相應的疾病、填寫個人基本信息之後,即可計算死亡危險率。這是個純英文網站,但非常好理解,藉助詞典也能輕鬆完成。有需要的讀者,可以在公號後臺回復

死亡危險

四個字,獲取鏈接。

所以,在上面的第一組人中,每 100 個患病入院的人裏,最終在醫院不治而亡的人數,就比第二組的人多出 20 個有餘。

主導這項研究的人是 Sarah Hartz,哲學加醫學雙博士。她說:

「我並不否認,小酌確實可以幫助一部分人提升心血管健康,但任何量度的飲酒,都會提升細胞癌變的機率,而且每天都飲酒的這種習慣,也會

讓酒精對心血管健康的任何好處都消磨殆盡

。」

Hartz 博士還強調:

同樣都是 20%,這對不同年齡的人有完全不同的意義。年輕人在死神面前可能還算比較幸運,可若是換做

老年人

,得病後的死亡率本來就高,再加個 20%,

不堪設想

Hartz 博士的這項研究,於本月 3 號正式發表。她還說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交給全美的衛生健康機構,呼籲大家重新審視酒精對健康的影響。

其實大叔寫到這裡…… 只能跟 Hartz 博士說聲 「good luck」 了。這世界上有多少人,明明知道吸煙的危害、甚至都知道每吸一根煙都對自己和周圍人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但願意戒煙的,又有幾個呢?

>> 大叔的碎碎念:這年頭都流行 「大數據」,也就是大樣本容量的統計分析結果。的確這樣的數據很有說服力,但 「大」 的東西,總難免忽略掉一些 「細小」 卻又重要的點。比如,Hartz 博士的分析裏沒能區分各種不同的酒(不然她的研究估計要做幾時年了)。又比如,大數據在突出一個人羣和另一個人羣的區別時,羣體差異會掩蓋個體差異。所以,數據分析本身是合乎科學方法和邏輯的,但我們要辯證對待。我覺得最穩妥的方法是:和懂醫學的醫生或是保健師一起聊聊,從你個人出發,制定最契合的保健策略。

工作日能享受午休的人,有多幸福?

(為員工創造午休條件的企業,有多牛?)

我們都知道,在繁忙的工作日和學習日,良好的午休可以幫助我們養精蓄銳、提升我們下午的工作效率、集中我們的注意力、減少錯誤的發生等。

—— 這些都是意識層面的東西,過去的心理實驗已經證明到爛了。但今天這項實驗厲害了,它告訴我們:

午休,不僅能提升意識層面的認知能力,還能幫助我們排除 

潛 意 識 層 面 

的幹擾信息!

為了說明這一項實驗,大叔打算直接跟屏幕前的你玩一個挑戰遊戲,這樣更為直觀。

來,請你把視線緊緊盯住下方屏幕中央。這裡有一張 GIF 動圖,動圖的第一幀是從一串井號 ###### 開始的。

請從 ###### 的部分開始,把動圖看一遍,然後回答動圖下方的問題。

READY?

GO!

請問:

動圖最後出現的英文單詞,是什麼?

這項測驗叫做

Masked Priming Test,掩蔽啟動測試。

  • 剛才你看到的 ######,持續了 500 ms;

  • 隨後的幹擾因素(也就是那個快速閃過的中間掩蔽層),只閃過了一瞬間 50 ms;

  • 最後的答題目標,持續了 500 ms。

中間的那 50 ms 幹擾,由於時間太短,科學證明它是無法進入我們的意識層面的(consciousness),

但這個時長足夠它被我們的潛意識感知到(subliminal perception),因此它會反過來、對我們的意識產生 

幹 擾

上面動圖裡出現的是:

######

window

WINDOW

所以正確答案是:

全大寫的單詞 「窗戶 WINDOW」。

研究人員只要反覆進行這個測試(當然會換不同的單詞和幹擾項),

最後正確寫出的目標單詞數量越多、就證明被測者排除潛意識幹擾的能力越強。

明白了這個小遊戲,再來看這個認知心理實驗,就會容易許多啦~

來自英國布里斯託大學 University of Bristol 的心理學家 Coulthard 和 Shaikh 發現:那些在白天能夠通過睡眠來讓大腦休息的人(注意,他們特意測量了在白天的小睡,而非晚上的睡眠),測試準確率比沒有睡到覺的人,要高得多。

劃下重點:

白天午休,不僅能在 

意 識 層 面 

提升我們下午的工作和學習效率,更能提升大腦剔除 

潛 意 識 

幹擾信息的能力,兩者加和,效果槓槓的~

除了午休,夜間的充足睡眠也很重要。在大叔國慶前的一篇推送裏,曾經講到過一本美國睡眠專家的書《我們為何要睡覺(Why We Sleep)》,其中提到了 15 條關於睡眠的 「冷知識」。比如:

  • 睡眠中如果做夢,我們就會進入

    「快速眼動睡眠階段(REM sleep)」,

    而這個睡眠階段能提升我們的大腦功能。簡單來說:睡覺愛做夢的孩子會更聰明。(注意:做夢,不代表醒來能記住做過的夢。你可以找個親友觀察自己睡覺的樣子,眼珠會不會快速地四處遊走,那就是快速眼動的做夢時期 —— 呃,雖然這樣有點怪哈~)
  • 睡眠不足會加速

    癌細胞

    的增長,且每晚睡眠低於 5 小時的話,

    免疫細胞會減少整整 70%!

  • 鬧鐘(特別是那種每隔 3-5 分鐘會重複鬧鈴、直到你手動關停的鬧鐘)會影響

    心臟健康,

    短時間內讓你的小心臟受到 3-4 次壓力,長此以往其實害處極大。

意識到了夜晚 + 中午午休睡眠的重要性,其實不僅是我們做員工的,這裡時差大叔也向企業老闆們喊話:

保障員工們的睡眠,其實也是在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和準確性啊!!!

就拿谷歌 Google 和臉書 Facebook 為例,這兩家公司的辦公室裏都設置了 「睡眠艙(sleep pods)」,為員工提供了工作時間 「給大腦和身體充電」 的良好條件。

大叔自己也在辦公室買了個摺疊牀,每天中午都會小小午休一下~

(不過今天中午就做不到了,我是中午推送的,推送完還要守著迫不及待看大家的留言,你們懂的~)

總之,劃重點!無論是晚上還是中午,抓緊時間,要乖乖地好好休息哦~~

好啦,今天的 3 組最新國際心理研究,就給大家播報到這裡。

這是公號改版後,時差大叔的第一期超正經科普作品。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歡呢?比如,3 個研究,會不會太多?或者你會不會反而還嫌太短,希望每個實驗我能講得再細一點?語音錄製版會不會顯得多餘?

公號改版初期,大叔的號可塑性很強,我很願意為了滿足大部分讀者朋友的需求而作出必要的改變。

請大家在文末的評論區,無論是對研究本身還是文章的呈現形式,都可以暢所欲言。

OK,本週的兩期推送就到這裡,see you next week  :-)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用到的文獻資料:

[1] Moshagen, M., Hilbig, B. E., & Zettler, I. (2018). The dark core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review.

[2] Hartz, S. M., Oehlert, M., Horton, A. C., Grucza, R. A., Fisher, S. L., Culverhouse, R. C., ... & Chen, G. (2018). Daily Drinking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Alcoh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3] Shaikh, N., & Coulthard, E. (2018). Nap‐mediated benefit to implici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cross age using an affective priming paradigm.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e12728.

[4] 文末關於睡眠的幾點知識,來源於美國睡眠專家 Matthew Walker 教授的書《Why We Sleep》,大叔沿用了中文作者寧財女從該書中提煉出的一些知識點。在公號後臺回復

睡眠

二字,可查閱完整版《我們究竟為什麼要睡覺? | 關於睡眠的 15 個冷知識》。

最後的最後,請容大叔再囉嗦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這兩天不僅我們的公號改版了,微信 APP 也更新過啦。

這不,不止一次有讀者問大叔:怎麼在訂閱號列表裡,你的推送都看不到漂亮的封面大圖了?有時候甚至都很難找到這個號,還得靠搜索,心塞……

Don"t worry,大叔做了個 GIF 動圖,來,跟著我按下面的 3 步,一秒給公號點亮小星星 ?,今後大叔的推送,你會第一個看到 ▼

小星星點亮了嗎~~~  筆芯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