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袁紹,我也不要漢獻帝。首先,漢獻帝並沒有什麼影響力。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不是高明。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大臣們各據一方。誰兵精糧足,誰就是草頭王。根本沒有人把漢獻帝放在心上。他的命令,有利的大家就遵守。不利的,直接扔到一邊。

曹操控制了漢獻帝,並沒有得到多少實際的好處。袁紹、劉備、劉表、孫策、孫權、袁術、馬超,誰都不服他,他讓漢獻帝發的詔令,也在這幫人面前,根本就是廢紙一張。

所以說,漢獻帝就是個吉祥物,沒有任何價值。而且,迎接漢獻帝,是自找麻煩。

自由自在自己做主不好嗎?為什麼要找個「爹」來供著呢?

袁紹心裡清清楚楚,所以堅決不要漢獻帝。他就是要自己做主。

他後來發展的比曹操好得多、強大的多,只不過官渡之戰打了敗仗,這才輸給曹操。

與迎不迎接漢獻帝沒有任何關係。


我們在說起挾天子以令諸侯時,總覺得只有曹操聰明,能看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價值,而其他人都太蠢,看不到這種價值。但事實上,只要我們認真翻看歷史,就可以發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價值,那是誰也知道的。

在當時的背景下,漢獻帝還是天下公認的大漢皇帝,所以,如果誰能夠以漢獻帝的守護者出現,誰就可以佔據政治上的主動權。這種道理,絕不是隻有曹操懂,事實上所有的大佬都懂。但問題是,正因為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你想挾天子時,才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因為,當時漢獻帝的身邊還圍繞著眾多舉足輕重的豪門大佬,比如楊彪、鍾繇、趙謙等人,還有董承、楊奉、韓暹等軍從西部過來的軍方大佬。從實力上和影響力上,這個利益集團都也不是隨便可以控制的。

更重要的是,當時漢獻帝一夥人都在洛陽。如果袁紹去挾天子,首先得克服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如何接近漢獻帝。大家可以翻看地圖,當時袁紹的軍政中心在河北鄴城,如果袁紹想到洛陽,必須經過曹操控制的兗州,你們覺得曹操會老老實實放行嗎?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袁紹想把皇帝搶到自己地盤,自然要和曹操爆發激烈的衝突。當然,以袁紹的實力,自然不會害怕才剛剛起步曹操。但問題是,袁紹當時最大的對手,並不是曹操,而是佔據青州和幽州的公孫瓚。

而且,袁紹從起兵以來,其戰略方針就是先北後南,也就是先統一黃河以北的地區,再南下爭奪黃河以南的地盤。從後來的結果看,袁紹的先北後南戰略,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是非常正確的。

事實上,在官渡之戰前,袁紹不僅成功擊敗公孫瓚,佔據青、幽、並、冀四州,而且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大實力派,大有席捲北方的趨勢。而袁紹之所以能取得這種成就,就是因為他一直堅定不移的執行先北後南的戰略。

在當時的背景下,如果袁紹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就需要做出重大的戰略調整,也就是將自己軍政資源全面向南方轉移。這樣一來,袁紹就相當於將自己耕耘多年的冀州白白讓給公孫瓚,然後跑和曹操去爭奪兗州。這對袁紹來說,顯然是不可能接受的。

所以,從地緣上就註定,袁紹很難執行這個戰略;而且這做出這種戰略調整,也未必就會好於他先北後南的戰略。在這種背景下,袁紹自然只能拒絕沮授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


挾天子以令諸侯,最早提出這個觀點的是曹操陣營的毛玠,毛玠對曹操說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無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以天子的名義來號令諸侯。

在東漢末年那樣一個亂世下,皇帝尚且不保,皇帝的名義真的能號令天下嗎?能讓諸侯來降嗎?

答案顯然是不能,亂世之下,武力不能解決的諸侯,根本就不可能聽從皇帝的號令,或者是聽從挾天子背後的權臣。如果皇帝的名義能夠號令諸侯,皇帝也不至於被軍閥搶來搶去,四處流浪。

那曹操為什麼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呢?

皇帝雖然不能號令諸侯,但皇帝可以凝聚人心、收攏人才。在亂世之中,皇帝就是天下所望,無論是百姓豪強、文人志士,如果想在亂世之中為國效力,首先想到的就是大漢天子,就會來投奔,這是皇帝巨大的人才聚攏效應。

曹操出身不好,被譽為宦官之後,被人看不起,也沒有什麼名聲,只有一幫家族宗親跟著一起打天下,想得天下必有人才,怎麼招攬天下人才?只能以皇帝的名義,這纔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正原因。

而袁紹為什麼不和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呢?要知道當時袁紹離漢獻帝最近,而且詛授已經多次提醒。

袁紹袁本初,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中有五人位居三公,號稱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千萬不要用現在的眼光看當時的社會,也不要以為英雄不問出身,在當時的社會中,英雄就是要看出身,否則什麼都不是。袁紹能夠成功,首先靠的就是出身,然後纔是能力。

袁紹當年從洛陽逃出,子身一人,憑什麼能在極短的時間裡統一北方四州,從191年算起到198年袁紹統一北方四州只用了8年,而且幾無敗仗,說袁紹愚蠢的人,你去試試看,北方四州是當時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而且各種勢力錯綜盤雜,袁紹基本全盤喫下,而且對社會沒有產生較大的破壞力。

袁紹靠的就是出身,袁紹比曹操勢力強大的原因就是出身,袁紹本身具有這種巨大的名聲,當時的河北、河南士族人才無不嚮往投靠,如沮授、郭圖、審配、逄紀、許攸、田豐、陳琳、辛毗等,可謂人才濟濟。

因此袁紹不需要靠漢獻帝來吸引人才,袁紹本身就有這種作用,任何事都有兩面性,而靠漢獻帝來吸引人才打天下,有個副作用,就是人心向漢還是向袁(曹)的問題,這種副作用在曹操陣營晚年不斷的顯露出來,如衣帶詔,荀彧反對曹操稱公,京兆尹金禕、太醫令吉本、少府耿紀謀反事件,宛城守將侯音叛亂,等等 , 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副作用。

從當時的情況,袁紹的選擇是出於對這些問題的考慮,也並不能說明袁紹錯了,袁紹敗給曹操,只是袁紹的能力低於曹操,並不是袁紹一無是處。


東漢末的大亂局,袁紹責任非輕,何進謀誅十常侍時袁紹建議引外兵清君側,鑄成大亂,董卓入洛陽,諸侯討董袁紹觀望不前以至功敗垂成,董卓遷都長安,王允士孫瑞聯合呂布殺董,處置失當激發西涼兵反叛,李傕郭汜入長安挾持漢獻帝亂政,一陣亂殺後獻帝得到回洛陽的機會,一路受到盜匪軍閥劫殺,狼狽不堪。195年,獻帝在楊奉等人的護衛下逃到曹陽,後面李傕率軍窮追不捨。這時,謀士沮授便勸袁紹迎立天子來冀州,搶佔天下大義名份,袁紹不聽。

袁紹聽取逢紀荀諶等人之謀奪取冀州後,便徵闢名士廣收人心,沮授便在其中,初次見面,沮授便向袁紹定下雄圖戰略,建議他東攻黃巾,中收黑山賊,北伐公孫瓚,收服戎狄為已所用,佔據河北四州之地,然後擁立天子置於腹心之下,以皇帝命令號令四方,討伐不臣,成王霸之業。(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待到漢獻帝逃出長安要回洛陽,這時沮授又再進諫袁紹迎立,袁紹打算聽從沮授的建議,但部將淳于瓊等人認為目前形勢下,大亂已成,要復興漢室太難,並且迎立漢帝會削弱自己的權力,勸袁紹不要用此計策,袁紹於是放棄。

袁紹不迎獻帝的原因之一,在於漢獻帝之立,袁紹這些世家豪族是不同意的,劉協能上位,全是董卓一手促成,而董卓也沒安好心,通過換手改換皇帝達到控制朝政的目的。(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見董卓立獻帝,袁紹等人反對無效,便另生一計,打算另立朝廷與董卓抗衡。191年,袁紹、韓馥為首倡議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但這個建議遭到袁術、曹操的反對,作為光武帝廢太子後人劉虞本人也堅辭不敢接受,這件事才作罷,此時迎立獻帝,對袁紹來說有打臉的感覺。

挾天子以令諸侯能夠出名,因為曹操做得好,後人以結果推原因,認為是包賺不賠的生意,其實這想法是錯的,天子看在誰的手裡,挾天子而死的歷史上可不只董卓一人,做得好的卻只有曹操少數幾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而曹操有獻帝在,也常常縛手縛腳,不能真把皇帝當空氣。一次漢獻帝曾對曹操說「君若肯相輔則幸甚;不爾,願垂恩相舍」,讓曹操要是願意當忠臣就做出忠臣的樣子,要是不願意就廢了他,另立或自己當皇帝,這一句話把曹操嚇得夠嗆,諸如此類,挾天子也使曹操落下一身罵名。

基於這個原因,袁紹也考慮到自己若坐擁河北,便是一方諸侯,在河北為所欲為外,也可以憑藉勢力號令天下壓服不臣,他與曹操有一席對話,他的理想是南據河,北取代,後方穩定便南向以爭天下,這些計劃,如果有皇帝在身邊,奉旨還是不奉旨呢?曹操寒族出身,可以離經叛道亂來一通,而袁家可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這些世家豪族的地位,有賴皇帝特別是漢朝的厚待,如果挾天子,天下人會如何看他?相當於自掘墳墓,埋了自己爭天下的基礎。


因為有董卓這個大前科啊,除了董卓,還有李傕。兩人都撲街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那麼好玩的,玩不好就成眾矢之的。

當然了,淳于瓊也表示反對,反對理由很有效:

第一、皇帝縱然被挾持成為傀儡,但是動不動就要上書奏聞皇帝,皇帝也順便發表點意見,長篇大論滔滔不絕,最後執行還要蓋玉璽。總不能為這種事去教訓皇帝吧?

就算皇帝聽你話,辦事流程複雜,故意磨嘰拖你時間,戰機不都失去了?

第二、縱使皇帝能控制得住,漢獻帝身邊還是有一大幫人的,這些人可能是忠漢的

在朝廷上討論軍國大計?豈不是很容易泄密?

總之辦事流程複雜化跟泄密讓袁紹確實很擔憂,皇帝意見跟自己意見一致還好,萬一不一致,聽吧可能損失自己的力量,不聽吧逆賊的帽子跑不了。再加上董卓跟李傕的前科···

袁紹仔細一想,還是想同意沮授的意見。畢竟淳于瓊這智力渣渣怎麼比得上沮授的高智商?

這時郭圖出來了。大說「不可,袁公忘了立劉虞為帝一事乎?」

「對呀,皇帝還活著,我就立別人為帝。皇帝來了,還不給我臉色看?」

而且郭圖智力跟沮授智力半斤八兩,講得話比淳于瓊靠譜。

於是執意不停沮授的意見迎接天子。


應不應該挾天子

很多人估計會說:「當然因該,曹操不就是因為挾天子而崛起的麼?」這點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曹操之所以能夠崛起,是因為打贏了官渡之戰!而漢獻帝在官渡之戰中基本沒起到什麼作用,所以說曹操是靠挾天子起家是有問題的。

同樣的情況,一千多年後的朱元璋也遇到過。當時朱元璋已經攻下了當時的金陵(今南京),在城中和文武百官對著一個空椅子,遙拜小明王,唯有劉基劉伯溫無動於衷的站在旁邊,好像看戲一樣。

於是朱元璋就問劉基為何不拜。劉基回到道:「小明王就是個放牛娃,這樣的人有什麼好拜的,咱們還是應該早點打出旗號,開始創業!」後來小明王兵敗被圍,劉基就勸朱元璋袖手旁觀,借元軍之手除掉小明王這個上層領導,可惜朱和尚沒聽,冒險去救小明王,差點被陳友諒把老家端了。把小明王救回來朱元璋就開始頭痛了,最後實在忍不了就把他做掉了。經過這麼一折騰,朱元璋心裡一定感慨:「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對比下劉伯溫的觀點,袁紹反駁謀臣的觀點,真心不能說錯,甚至可以說是很有遠見的。但很可以後來袁紹犯了發起官渡之戰等一系列錯誤,讓袁紹最後淪為歷史中的失敗者。


想起前一陣看馬雲演講時觀眾的留言:「你成功了,當然說什麼都是對的。」換句話寫給袁紹,就是:「你失敗了,當然說什麼都是錯的。」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句話用在袁大嘴身上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中後期的袁紹不僅不聽沮授的話,而是任何人給他的建議他都基本不採納,究其原因,可能是覺得自己的才智比謀士們都高吧。

先說下劉協的這個事。在漢室衰落之際,大家都覺得這漢獻帝是個累贅,當時也沒幾家能「帶的動」皇上,所以這護駕之責基本就落到了孫笨、袁嘴、袁頭、表叔、曹操等大諸侯身上。這些諸侯有些只是想偏安一方,有的想好好經營自己的地盤,有的人更是也不想趟這攤渾水。那麼主公搖擺不定,自然謀士們就得體現自己價值了,於是袁紹方的郭圖、沮授等人建議把劉協接過來,這多少也是塊寶啊,但以袁紹當時的實力,他可能並不認為劉協還會有多大作用,更何況他也有一統天下之心,這皇帝來了我不是又成打工仔了?

所以,結局就是曹操借走了劉協,並且將這張王牌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眾諸侯也沒想到劉協居然這麼好用,於是多少為此忿忿不平,那怎麼辦,打曹賊唄,說是為了劉協著想,其實是想把皇帝拉倒自己身邊吧。

再說沮授,沮授剛出道就和給袁紹出了一份策劃書,他建議袁紹冀州為根據地,然後向東剿滅黃巾殘餘,再滅張燕、公孫瓚、平匈奴,橫掃河北,合兵四州,網羅人才以爭天下。袁紹聽完覺得靠譜,任命沮授為監軍,可以說是很高的待遇了。而面對曹軍,沮授一直擺出是打消耗戰的態度,官渡之戰沮授也是看出了曹軍的糧草的供給問題,因此曹軍必須得急攻,袁紹當然覺得沮授實在說廢話,毅然決然要和曹操拼刺刀。沮授長嘆一聲,說我怕是再也回不到河北了,大嘴聽完他這句話之後覺得他在擾亂軍心,於是立刻減少了沮授的兵力,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由於許攸的叛變袁軍烏巢被燒,袁紹大敗,沮授被擒不屈而亡。

反過來想想,袁紹前期連戰連捷好像並不是他有多英明,而是他的對手張燕、公孫瓚等人比他還發昏,等遇到曹操時,袁紹自然就玩不開了,又覺得自己牛逼的不行不願意聽從別人的建議,所以滅亡也是必然的了。


文/邏輯文史游

不助他袁家的不是老天,是他自己。


袁紹在一開始是打算聽從沮授的計劃:「挾天子以令諸侯」,結果就在郭圖等人的勸阻下取消了這一計劃,可見袁紹也不是真心實意想要迎奉天子的。

袁紹不想迎奉天子有兩方面的原因,我把它們分為表面原因和實際原因。

表面原因就是袁紹不想受到掣肘

在聽到了皇帝蒙難,百官流離的時候,河北沮授最先跑出來勸袁紹迎立天子。「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

可袁紹卻在郭圖等的意見中白白放跑了皇帝這塊肥肉,「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後悔也來不及了。

也就因為這樣,很多人都認為袁紹目光短淺,舉棋不定,可我覺得一個敢在朝堂之上橫刀和董卓對著乾的人,一個僅以太守身份就能統領關東聯盟,成為當時的救世主的人,一個在數年的時間就平定河北,連曹操都要避其鋒芒,把大將軍之位讓給他的人,真的會目光短淺,舉棋不定嗎?不可能的!

實際原因就是袁紹也在覬覦著那無上的寶座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董卓,袁術,袁紹都想爭奪這隻「鹿」。早在董卓立獻帝的時候,袁紹就操作起另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的把戲,企圖掌握擁立的功勞。「紹自號車騎將軍,主盟,與冀州牧韓馥立幽州牧劉虞為帝,虞不敢受」。

無奈劉虞不同意稱帝,沒辦法,袁紹也只好忍耐下去,一直到弟弟袁術稱帝之後,他纔看到了一條新的出路。「紹私使主簿耿苞密白曰: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

袁紹也打算自立門戶,又怕部下不同意,就先把耿苞推出來試探一下,結果羣情激奮,到了「不殺誓不罷休」的地步,袁紹最後也只好把耿苞殺了,從此絕口不提此事。「紹以苞密白事示軍府將吏。議者鹹以苞為妖妄宜誅,紹乃殺苞以自解」。

袁紹不迎立獻帝絕不僅僅是因為他「目光短淺,舉棋不定」,相反他的眼光是看得很長遠的,早就看出漢室已經無力迴天了。相比那些誓死保衛漢室的衛道者,袁家兄弟倒是敢為常人所不敢做為的。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評論!!!文章來源/那隻胖狐狸

很多人的意見是袁紹沒有政治眼光,見事遲。所以落在了曹操的後面等到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時候,袁紹才意識到漢獻帝的重要性。

我想袁紹之所以不採納沮授的建議,應該還有許多其他的原因,下面就簡單的分析一下。

第一,袁紹一直不看好漢獻帝劉協。

袁紹在何進手下的時候,一直主張的是立少帝劉辯。由此也引發了十常侍之亂,何進被殺。後來董卓進京,與大臣們商量廢立之事的時候,袁紹也是因此和董卓鬧翻,而逃出京師。後來袁紹還和冀州牧韓馥謀立劉虞為帝,只不過劉虞堅決不從。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袁紹對漢獻帝一直不是特別看好。如果此時將獻帝迎到河北,袁紹心裡應該跨不過去這個坎兒。

第二,迎接天子是一把雙刃劍。當時袁紹就有一種考慮著將漢獻帝迎到河北之後。那麼漢獻帝就會和自己的權力之間發生衝突,那麼聽從皇帝的命令就要四處奔波勞累,不聽從皇帝的命令,就落一個犯上的罪名。所以袁紹出於這一方面的考慮,沒有及時作出反應,被曹操搶先了一步。

綜上所述,袁紹其實一直對漢獻帝表現的不夠熱情。他一直在質疑漢獻帝繼承的合法性,因為他自己所擁立的是少帝劉辨,他一直認為,漢獻帝能繼位,是董卓亂政的產物。

其次,袁紹也是為了保障自己權力的獨立性,因為之前有過聯合諸侯討伐董卓的前車之鑒,所以他也在考慮將獻帝迎到河北之後,其他諸侯是否會組成聯盟來討伐自己。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袁紹比曹操慢了許多,曹操搶先一步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他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政治基礎。

以上為本人一家之言,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屏幕前的大神有什麼不同看法,不妨寫在評論區,供大家參考。


袁紹不聽沮授的建議,不把漢獻帝迎接過來,以拉大旗做虎皮,挾天子以令諸侯,有他優柔寡斷、遇事不決的原因,但是,這並非說明袁紹就是個膿包傻蛋。

袁紹有袁紹的打算,他知道一件事總是有好和壞兩面性。把漢獻帝接過來也是如此,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可以用漢獻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彈壓諸候,師出有名,名正言順。壞處是漢獻帝畢竟不是個木偶、泥人,想怎麼擺布就怎麼擺布,想怎麼捏把就怎麼捏把。如果和漢獻帝搞不好關係,說不定還會落個架空皇帝、獨斷專權的「漢賊」惡名。所以袁紹聽了謀士們接漢獻帝和拒漢獻帝兩方面的建議之後,又再三權衡,反覆算計,掂量利弊,最後才決定不把漢獻帝迎接過來。試想,如果袁紹看準了迎接漢獻帝對自己百分之百的有利,或者是利大於弊,他已經拿定了主意,能不想盡千方百計,把漢獻帝搞到手嗎?他還會一拖再拖嗎?

袁紹之所以在羣雄爭霸中失敗,有其品德性格、戰略謀劃、選人用人、戰役指揮等多方面的原因,不去迎接漢獻帝,沒能做到「挾天子以令諸侯」,只能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原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