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世代.jpg

阶级世代 英文书名:Our Kids -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全书445页,有将近一百页是注释,所以内容没有外观看起来那么厚。作者Robert David Putnam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书中以田野调查的访谈资料为主轴,辅以大量的统计资料,是社会科学中少见的内容既有趣又严谨的作品,值得推荐。作者现年76岁,是最坚信美国梦的世代,书的开头先介绍作者的高中时代背景,那是个虽然大家都穷,但机会源源不绝的年代。那时有钱人跟穷人都生活在一起,社群间彼此熟识、互相帮助,子女的学历跟收入普遍都能超过父母。那是个女人跟黑人受到歧视的年代,女性上大学的比率虽然跟男性差不多,但是只有13%有毕业,大部分都在交到男友、步入婚姻后就放弃学业。作者提到他那个年代,能不能上大学,基本上跟中学成绩完全相关;就算是他的黑人同学,家里都很穷,一个男的靠美式足球表现拿到奖学金;一个女的和母亲一起在别人家当帮佣,帮佣家的女主人听到她想上大学,一肩扛起帮助她上大学的事,最后她拿到部份奖学金,顺利上了州立大学。

对比现在的情况:有钱人跟穷人居住在不同社区,老死不相往来。社区学校因为部份经费自筹,有钱社区的学校提供各种课外活动、先修课程,没钱社区的学校仅只是托儿所。随之而来的阶级流动率降低、跨阶级通婚率降低;低收入阶级的未婚怀孕率提高、家庭崩解,单亲家庭、隔代教养问题涌现。

居住隔离.jpg

富裕 / 贫穷阶级壁垒分明,一个城市两个世界

这本书挑选了柯林顿港、亚特兰大、橘郡等地,高/低收入、白人/黑人、男性/女性等不同的样本来访谈,让每篇章的开头看起来仿佛小说般有趣。研究显示种族、男女之间的阶级差异渐渐减少,但是收入的阶级差异却越拉越开。(就是说黑人族群也渐渐有钱了,但有钱的黑人跟没钱的黑人变成两个不同族群) 有钱人的子女每天努力读书,拚SAT考试成绩,并表示社区的人们都很值得信任;贫民区的小孩从小就看到路人被枪杀,长大过程中偷拐抢骗,并表示你千万不能示弱,一旦被人看不起就会被欺负,恐怖电影还不如现实生活恐怖。

Putnam-Data-991x1024.jpg

低学历父母的孩子,单亲家庭的比例高、较少参与课外活动、较少与家人一起吃晚餐、也较不信任邻居跟社群

高收入阶级年轻人甚至比低收入阶级年轻人有更高的酗酒、药物滥用比率,但是他们有钱,不用为了酒钱药钱作奸犯科;他们有爸妈、亲戚、朋友,动用各种资源、压力来帮助他们戒掉或避开负面影响。穷人有没这些有形无形的资源,于是成瘾后坐牢成为无法避免的困境。

书中引用很多研究案例,显示贫穷小孩面临的劣势非常巨大,社区的影响、教养的影响、弱连结的缺乏、甚至肥胖比率都远高于有钱人。作者也提出解决方案,例如教育改革、增加社会网路,其中最直接有效的就是金钱补贴。许多优秀的实验都证明只要拿钱给贫穷人家,就可以提升小孩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表现,因此关键在于有没有钱。

Opp Gap_College Gap_RS.jpg

家庭收入跟下一代是否能读大学呈正相关,且不同收入族群间差距越拉越大

作者回忆高中时的社会氛围,跟爸妈口中那个【台湾钱淹脚目】的年代颇为相似。那个努力就会有收获,贫户好好念书也能翻身的年代。也让人深切的理解到,为什么世代间有这么大的鸿沟?年轻人为什么渐渐的敌视起老年人,觉得他们讲的【不要乱花钱、不要记较薪水、努力老板就会看见】这些屁话多么刺耳?年轻人明明比你们更努力,为什么薪水这么低,买不起房子、生不起孩子,这么一点钱要怎么乱花?可怕的不是现在薪水低,而是看不到未来的感觉。我是2008年毕业,09年退伍;那时金融海啸,刚推出22K政策时社会一片哗然,现在大家也习惯年轻人薪水就是这么低了。

造成阶级差异的源头:经济成长趋缓,贫富差距拉大;工作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欧美劳工权益有保障,薪资比较没有弹性,太低薪的工作没人作,宁可失业在家领补助;亚洲国家没有足够的社会福利制度,民众不敢失业在家,资方可以把薪资压到非常低,还有约聘、无薪假等手段,因此工作机会减少是造成薪资降低,而不是失业率上升)

根据最近当红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作者皮凯提研究表示,「当资本报酬率(r)大于经济成长率(g)时,资本占国民所得的比重就会增加,而资本就会更集中在资本已然雄厚的富人手中。」并提出两种可能的未来发展 1. 革命、战争 2. 课资本税、建福利国 发生革命战争的话就没什么好讲了,大家珍重有缘再见;而课资本税建福利国这条路,最近有个备受瞩目的发展方向叫做无条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这几年先进国家纷纷开始进行相关实验,是个充满理想主义、看起来无比美好的未来。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UBI的实现,人们不再被生存压迫,都能够把时间精力花在更高层次的需求上。

UBI.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