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呂世明

  “我對三月本來是放棄不報任何希望的,但沒想到《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表現這樣好,加上《老師好》、《綠皮書》也成爲小爆款,看來沒有所謂的淡季,觀衆的口味變得越來越多元了。”

  每到月底,拍sir都會和影城朋友聊聊過去和未來的院線電影以及市場情況,大家明顯感覺到今年市場的波動性變得更大,黑馬和小爆款頻出。

  一些期望較高的影片出現表現不佳的情況,這可能是目前中國電影觀衆在厚度到達峯值後,寬度在逐步加劇所導致的,也是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電影市場長期發展中都會面臨的問題。

  “國外電影,特別是好萊塢,幾乎可以做到提前一年、甚至兩年定檔,但目前國內每年可能只有十餘部影片做到提前3個月定檔,這會導致市場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加大,不利於影片的後期宣傳。”

  大部分院線和影城朋友都表示,中國電影定檔臨時性和隨意性很大,院線化十餘年了,現在仍然沒有合理制定檔期的方案,更多是臨時抱佛腳,一旦市場整體情況不佳,只能寄希望進口大片空降來填補空缺。

  是時候給中國電影檔期做一個深入的解構和重新劃分蛋糕的工作了。

  市場早已沒有冷檔期了!

  傳統概念的冷檔期已經創造了

  不止一部的爆款黑馬

  2019年第一季度內地票房(186.15億)同比去年(202.19億)有一定程度的下跌,平均結算票價則有輕微的上浮,頭部影片的影響力開始加劇,內地電影市場的總體票房空間已經開始逐步穩定。

  這也表示,在後票補時代,突飛猛進的票房增長可能會降低,總體市場的底部積累要依靠慣性形成,票房天花板的突破則更多需要依靠黑馬來拉昇。

  簡單說,即便影片質量和口碑再差,仍然可以用六萬塊銀幕和每天至少一兩百萬起的觀影人次來支持;想要有更高的回報則需要票房黑馬能夠適時出現。

  通常大家會認爲三四月、五月下旬和六月上旬、九月、十一月是相對的淡季,這往往會意味着沒有熱度高的影片會選擇這些檔期落位,畢竟相比於春節、暑期、國慶和賀歲檔,這些檔期熱度低也是不爭的事實。

  實際來看,我們對大檔期出現爆款已經沒有驚喜,大檔期出現爆款和現象級影片是必須的。儘管今年大部分時間,業內外對票房預測都挺離譜,但每個階段內預測票房數字累積和最終結果往往是相當的。

  在相對的淡季,院線影城、媒體和觀衆對於影片本身的希望並不高,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降低市場的准入門檻,一些影片其實並不一定需要大明星、大IP、高額票補和頂級發行矩陣便可以立足市場。

  正因爲有龐大的銀幕數量做保障,比其他娛樂方式更經濟的票價做基礎,電影消費仍然是大部分藍領階層最划算的娛樂方式,這也是爲什麼說淡季時,我們的票房數字也未必很難看。

  實際上,近幾年的黑馬和大小爆款都是出在淡季,除了檔期不能自己決定的進口片之外,特別是去年,像《超時空同居》(2018年5月18日上映)、《無名之輩》(2018年11月18日上映)、《悲傷逆流成河》(2018年9月21日上映),都給清冷的檔期注入了活力。

  之所以之前很少會有人敢於把項目投入到淡季,正是因爲內地的觀衆數量雖然不算少,但大家對類型偏愛有很大的侷限性。但現在銀幕數量不是問題,更多95後和新藍領的薪酬以及消費能力在穩步提升,這也使得弱檔期內有了小爆的可能性。

  檔期不決定影片票房生死

  類型和內容差異才是

  提升影片票房體量的關鍵

  除了在大方向上要把類型獨特的影片放置到競爭相對低的檔期之外,具體到影片是周几上映,目前也出現了和以往不同的反常規操作。值得關注的是,週五上片的慣例被打破之後,很多影片取得的成績往往都不錯。

  3月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和《海市蜃樓》都選擇在週四晚上上映,看起來似乎是一種略反常規的操作,但實際效果是這兩部影片取得的成績都大大好於了預期。

  很多影片也會在臨近上映的幾天前更改成提前一天晚上上映,但這種操作實際收效大都不算理想,畢竟對於院線影城和影迷,特別倉促的提檔大家往往會準備不足,這往往都是片方看到市場其他影片情況不理想,藉此來多搶一些票房。

  只不過原來你所面對的是週末多部新片的競爭,本身大家的風險和神祕程度是相當的,大家所指定的計劃是都預先安排好的,臨時的調整往往不是基於自己產品足夠好,而是對方足夠差。

  在相當很差的市場環境下,觀衆的謹慎態度和戒備心理很強,這也是爲什麼很多臨時提檔的影片最終都極少會殺出重圍的重要原因。

  但如果預先便錯峯上映,能夠給院線影城、觀衆和媒體較長的時間來期待,特別是目前新片在次周工作日的長尾效益都不明顯,往往會對錯峯上映影片有更好的接納度,如果影片的類型足夠新鮮、和以往影片具有較強的差異化,都有較大可能取得先機。

  目前國產片的類型仍然不夠豐富,大家的觀點也保守老舊,總是用慣性思維去考慮問題,總覺得人家北美都是週五上片,我們爲什麼要改變。

  但人家北美可不會一週上映好幾部大片,更何況在北美不同的影片可能在不同的院線上映,甚至還有部分影片最初只在洛杉磯和紐約小範圍上映,在口碑好的情況下才會擴大放映範圍。

  雖然目前大部分進口片也會集中安排到週五,但仍然有像《速度與激情7》(週日上映)《復仇者聯盟2》(週一上映)《阿凡達》(週一上映)《泰坦尼克號3D》(週一上映)這樣的另類檔期。

  對於進口影片而言,週五的零點同步會意味我們國內觀衆會比世界範圍內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要早看到影片,這種新鮮和刺激是很難得的。

  但國產片的零點在非假期時,往往會顯得很雞肋,畢竟目前很多觀衆還只停留在觀看進口大片的零點纔有衝勁的程度上。因此想在保障影迷的熱情和不苛求零點的情況下,預先便錯峯到週四晚上還是很必要的。

  特別是在非熱門檔期,其他影片的競爭力都不強,也極少會因此而破壞行業規則,同時也會給很多影片樹立榜樣,讓大家知道和懂得,檔期並不是影片所要依賴的,觀衆的信任度和新奇感纔是一部影片所需要做到的。

  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電影產量和中美是無法相比的,因此他們安排自己的檔期都很輕鬆,基本可以按照北美的檔期走,但我們國產影片的利益也要保護,進口片的票房也要爭取,這就使得不能僅僅依靠“國產片保護月”來賭博。

  電影局在由中宣部直屬管理後,電影的審批和過審可能在劇本階段就基本完成,那麼更合理的分配檔期才能最大程度上去挖掘中國電影的票房潛力。

  檔期博弈論:

  用田忌賽馬的思維以大沖小

  “春節檔涌入了八部電影,多部文藝片集中到三四月上映,其實非常不合理。結果是春節檔只有《流浪地球》和《熊出沒》盈利效果不錯,三四月的文藝片可能都不算理想。”

  某區域發行經理坦然,當春節檔檔期方案敲定後,他就預感春節檔的情況不樂觀,即便是沒有票價上漲的因素,影片的安排也是極不合理,表面上看起來各個影片演員不同、大家的類型也不同,但仍然是喜劇扎堆,甚至是鬧劇扎堆。

  雖然看起來好像是喜劇相對穩妥,回報率的風險也最低,但是一條賽道上擠上差距並沒有形成實力碾壓的幾部影片,最終結果便是其他類型質量更高的影片會最終勝出。

  去年的《紅海行動》如此,今年的《流浪地球》也是如此。

  其實今年春節檔表現較差的兩部影片《神探蒲松齡》和《廉政風雲》,其實都算各自出品公司手中的準頭部作品,但在相對競爭激烈的檔期內是沒有特別好的生存空間。

  如果用博弈論的思維來看,《廉政風雲》其實更適合相對空閒的其他檔期,雖然近些年純港片在內地呈現了下滑的趨勢,但仍然出現了像《使徒行者》、《殺破狼》系列、《反貪風暴》這樣的小爆款,這些影片都沒有硬衝春節檔和國慶檔。

  事實也證明,你的頭部在重點檔期相對比其他公司的頭部影片,只算一匹下等馬,表面上雖然我們有六萬塊銀幕和一萬家影城,但在觀影人次相對集中一個階段內,大部分影城更願意將空間留給收益更好的影片。

  但一部影片一旦是按照大檔期指定的上映計劃,往往最終很難退一步到其他檔期,因爲在重點檔期內的影片都要做很多協調的工作,包括和第三方平臺以及其他院線的協商合作等等。

  略尷尬的是,因爲檔期訂製的臨時性,重點檔期的制訂,也會出現僅僅提前兩三個月的情況。同時內地和北美不同,我們可能在重點檔期同時上映三四部大片,但北美最多隻是一部大體量帶一部中等體量,甚至兩部大體量的影片也不會接連上映。

  那麼用田忌賽馬的思維,把你的頭部(當然你的公司對比其他公司算小公司)當成頭等馬,去搏殺小檔期,你的優勢和檔期內獨拿的概率就會增強,特別是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這一點特別重要。

  試想如果《神探蒲松齡》和《廉政風雲》在其他檔期,會不會高於現在的成績。

  雖然很早有人提出,“應該是影片引領檔期和製造檔期”、“沒有所謂的冷熱檔期,只有冷熱影片”,但客觀上,在市場基礎還很薄弱、觀影羣體較鬆散的階段是極難達到這個狀態。

  當然也有人提出:“只要影片內容過硬,再差的檔期也能大賣”,但客觀上目前整體迅猛發展的環境下,檔期依舊會影響影片最終票房的重要因素,中國電影檔期的規劃將會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議題,希望有一天,大家能坐在一起,共同規劃一個好法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