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的歷史片,也要拍成港式槍戰片動作片,誰知道他媽拍成了愛情片。打個一星吧。


多了一個喇嘛,少了一個雕像。

9.28,剛剛看完點映,有些情緒不吐不快。

從攀登者去年公布開始,它就成了我今年最期待的作品之一,但在看到導演人選李仁港後,很多人的心裡都被蒙上了一層陰影。

今天,這道陰影成了現實。李仁港用鐵一般的事實告訴我們,故事再好,演員再好,也架不住導演和編劇瞎折騰。

這部電影犯得最大的一個錯誤和芳華一樣,就是沒有真實反映那個年代中國人的精氣神。

芳華最大的問題是劉峰這麼一個學雷鋒積極標兵,根本不應該在那個年代因為熱心幫助他人而遭到排擠和嘲笑,因為那個年代的中國人真的都是以此為榮的。

攀登者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登山隊根本不可能出現這麼多無組織無紀律的行為,更不可能在喜馬拉雅談情說愛達到全片50%片長。代表國家出戰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尤其是在1975年這個特殊年代中的年份里。

拍攝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往往很難,為了加強戲劇性加入愛情戲是珍珠港泰坦尼克號式的做法,但這不表示中式史實也要這樣拍攝,因為我們曾拍出上甘嶺。我們要看的是登山隊員如何同心同力承天時靠科學登頂世界最高峰,不是青年男女因為個人不聽指揮而卡在冰縫裡人工呼吸。

李仁港顯然從一開始就把這部影片的基調弄錯了,他真的把吳京和章子怡拍成了好萊塢式的英雄,他會為了救愛人獨自甩下登山隊,她會為了愛人的心愿死在峰頂前。他真的把吳京拍成了史泰龍,單身撐起三米高的冰柱。這不是我們在戰狼和流浪地球里看到的那個吳京。對吳京來說,這很可惜,戲挑的很好,可惜遇上了這樣的導演。

整個故事講的亂七八糟,胡歌的遺傳病沒了呼應,攝影師莫名其妙的當上了隊長,黑牡丹這個角色從後勤員一下變成了為愛人前行的背負者,本來很簡單的劇情因為塞了太多的東西反而變得支離破碎。

如果只是劇情駕馭上出問題還不足以讓我對片子差評至此,那麼塞私貨就到了讓人難以忍受的地步了。把沒有的東西拍成有,比如感情戲,把有的東西拍成沒有,比如平叛,比如雕像。再比如在字幕里放上tibet。1960年登頂的隊員明明受到了主席的接見,工作上也一切正常,好嘛到了電影里直接燒鍋爐去了,香港人可以不懂歷史,但香港人請不要發明歷史。

全片最讓我差評的就是老喇嘛的那段戲,完全不知所以然想說明什麼。想說藏民的虔誠?喇嘛的睿智?還是成功登頂打了他的臉?都沒有,這是一段半截子戲,突兀的像半隻噁心的蒼蠅。它本該有個精彩的收尾,就是吉布聽完老喇嘛關於第三女神的仁慈後有力的回上一句:對一個神最大的尊敬,就是去到她的身邊。


電影《攀登者》是基於 1960 年中國遠征珠穆朗瑪峰的真實歷史進行拍攝的,這是一段真實的故事,也是中國人首次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的悲壯史詩。


透過電影,這一段塵封已久的壯烈歷史,重新洗去塵埃,展現在觀眾的眼前。


電影有成功也有失敗,這裡不做評價。在拋去電影藝術化的外殼,1960 年,當中國的五星紅旗第一次插在了珠峰峰頂之際,當時的登山運動員遇到過怎樣的艱難險阻?是怎樣的決心讓他們在裝備簡陋,環境惡劣,甚至還有流竄叛匪的情況下,勇攀高峰?當時的時局如何,為什麼在經濟困難的時期中國還要組織登山活動?而這次艱難地攀登又意味著什麼?


如果你也對那段往事抱有極大的興趣,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回溯到當時,一起走進真正的北坡首登珠峰事件,一起回顧這段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真實歷史。

為何登峰:特殊時期下的特殊使命

1957 年 11 月,蘇聯的部長會議體育運動委員會登山協會來信中央,12 名蘇聯知名登山運動員在信中向中方提出要求:允許組織蘇中聯合爬山隊,以求在 1959 年 3 月至 6 月登上埃佛勒斯峰,並以此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周年紀念的獻禮。


埃佛勒斯峰,是英國人自 19 世紀中葉起對珠穆朗瑪峰的稱呼,但在更早的 1721 年出版的《皇輿全覽圖》中,中國人已將這座山峰命名為「珠穆朗瑪峰」。因此,我方後來回信時用了「珠穆朗瑪峰」,之後蘇方也用了珠峰的稱謂。


邀請中國共攀珠峰,蘇聯人並非一時興起。上世紀 50 年代,蘇聯的登山運動已很普及,蘇聯本國的高山並不多,且都被運動員們登頂過,由此,他們想到了擁有眾多世界一流高山的鄰邦——中國。


時間推溯到 1955 年 3 月,時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副會長劉寧一訪問蘇聯時,對方就提出希望到中國攀登新疆的慕士塔格山和公格爾山。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群眾體育運動還算蓬勃發展,但現代登山運動則是一片空白。


1955 年 5 月,在全蘇工會中央理事會的邀請下,中華全國總工會派出了 4 名學員赴蘇學習現代高山登山技術。第二年春天,蘇方又派 2 名登山教練來華,在北京西郊八大處培訓新中國最早的一批登山運動員,40 名隊員中,1960 年正式攀登珠峰時的登山隊隊長史占春、副隊長許競以及骨幹隊員劉連滿、運動員兼醫生翁慶章等赫然在列。


培訓結束後,中國第一支登山隊——中華全國總工會登山隊宣告成立,並先後登上了陝西秦嶺主峰太白山(3767 米)和新疆慕士塔格峰。正是在這樣良好合作的基礎上,才有了 1957 年的蘇聯來信。

來信最終落到時任體委常務副主任蔡樹藩桌上。蔡樹藩與同事們討論後認為,我方在運動員、資金、裝備等方面的條件尚不成熟,此外周恩來總理曾指示我國西藏邊境目前不能開放,因此初步意見是婉拒。


到了 1958 年初,事情又有了轉機。登峰事件背後的重要人物——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任體委主任的賀龍,一直對此事很積極。賀龍與體育早有不解之緣,抗戰時期他麾下的 120 師就以「仗打得好、生產搞得好、體育搞得好」而聞名。賀龍態度積極,加上蘇駐華使館的推動,最終,周恩來總理於 1958 年 4 月 5 日提出了意見:「可以考慮來」。


總理批准的背後,還另有原因。其時,正是冷戰氣氛最緊張的年代,登峰醞釀期間,中國正與尼泊爾進行邊界談判。中國提出平分珠峰,尼泊爾嘲諷:「貴國都沒爬上去過,憑什麼分一半?」同時,印度一直對西藏存在企圖,印度登山隊計劃攀登珠峰,宣示力量存在。


1953 年 5 月 29 日,隨著第一支登山隊的出現,尷尬的局勢發生了改變。39 歲的尼泊爾嚮導丹增·諾爾蓋和紐西蘭登山家艾德蒙·希拉里從南坡登頂。正是這第一登山隊的壯舉,在這樣的情境下,中國人被「逼上珠峰」。

合作與準備:難上加難的前期準備工作

總理拍了板,接下來就是緊鑼密鼓的籌備了。1958 年夏天,中蘇雙方在北京新僑飯店會談,共同制定了攀登珠峰的三年行動計劃:1958 年偵察,1959 年試登,1960 年登頂,並達成共識,高山裝備、高山食品由蘇方負責,中方負責全部人員、物資從北京至珠峰山下的運輸,以及較低海拔的物資裝備。


今天看來,不管是運輸人員,還是登山物資,都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但在當年,僅準備物資就是千頭萬緒:請國家計委、經委特撥足以防寒的優質鴨絨、尼龍絲,通過解放軍後勤部幫忙調撥專供高寒地帶執勤官兵的快熟米,甚至向航空部門求助能在高山低壓環境下燃燒的航空汽油,以便煮飯、燒水……


千頭萬緒的準備工作中,耗資最大、工作最繁雜的一項要數修建從日喀則至珠峰腳下的進山公路。上世紀 50 年代的西藏公路建設尚不發達,從拉薩向西的公路只通到日喀則,而要去珠峰山下,還得往西南再走 300 多公里。這 300 多公里說是山路,其實幾乎看不到成形的道路,最險峻的高山峽谷地段,僅容一人貼著峭壁小心翼翼通過。1958 年之前,就連本地區的藏族人也很少到這裡來。若要運物資,只能靠牲畜馱運。


按照計劃,中蘇合登珠峰時需要運約 40 噸物資進山,如果不修路,單從日喀則到珠峰腳下,就得 500 匹牲口運上半個月左右。再加上登山隊員和其他工作人員一路顛簸,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就更多了。


可是,要在這樣的地方修一條進山公路,又談何容易?


當時,西藏地區經濟尚不發達,國家建設也正是處處用錢之際,但為了支援中蘇登山隊,同時考慮到西藏今後經濟發展的需求,中央還是特批了幾百萬元經費。為更好地爭取地方支持,賀龍還特意寫了條子給他的老部下、西藏軍區司令張國華,請其儘力支援。

就這樣,1958 年 9 月,400 多名藏族民工和 600 多名軍工在日喀則以西的荒野中,熱火朝天地開工了。


西藏這邊忙著修路,在北京,中蘇聯合登珠峰偵察組也準備動身了。偵察組一行 20 餘人,除了運動員,還有氣象、電台、醫務等工作人員,此外,還包括 3 名蘇方成員。考慮當時東西方「冷戰」的國際環境,中蘇合登珠峰一事對外還是保密的,神秘的偵察組對外一律稱「國家體委參觀團」。


1958 年 10 月底,偵察組一行先乘軍航到拉薩,又轉汽車抵達日喀則。11 月 2 日,日喀則以西初見雛形、尚未完工的簡易公路上,出現了一支將近 200 人的浩浩蕩蕩的隊伍。隊伍中間是偵察組人員,前後則是 150 名全副武裝的警衛部隊戰士,再加上照看牲口的藏族民工,以及馬匹、毛驢,整個隊伍行進起來足有四五百米。


登山偵察這樣的體育活動,為什麼還要動用軍隊護送?因為當時西藏還有匪情,為保證安全,西藏軍區派了一個連外加一個火炮排。不僅如此,在北京時,體委還向總參謀部借用了一批槍支彈藥。進山前,不管是運動員還是科考、醫務人員,都要進行射擊訓練,進山時,每人都配備一支手槍、一支步槍。這並非小題大做,實際上,就在偵察組進山前一個月,就有叛匪在公路上伏擊了一輛從日喀則返回拉薩的軍車,導致 16 名解放軍醫務工作者全部遇難犧牲。很多人只知攀登珠峰要面臨高寒、缺氧、雪崩的危險,殊不知,這些最早進山的開路者,竟還要提防流竄叛匪的威脅。


從日喀則到珠峰山下的絨布寺,一行人浩浩蕩蕩走了 15 天。所幸,途中雖聽到過意外槍聲,但最終有驚無險。偵察組成員很快忙碌起來,安營紮寨,分組上山偵察路線,建立大本營,架設無線電台,建立氣象觀測站,開動汽油發電機……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11 月底,珠峰極寒的冬季來臨,偵察組的任務基本完成,大部分隊員離開珠峰,只留下氣象組、水文組、電台組的十幾名工作人員繼續在山區工作。那時,偵察組隊員們還不知道,向他們熱情告別的蘇方人員,很快就要從自己主動提議的中蘇合登珠峰活動中退出了。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7 篇內容

鹽選專欄

《攀登者》背後的真實故事:中國首登珠峰的歷史細節

莫帆 原瀟湘晨報記者

¥19.00 會員免費

發佈於 2019-10-31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流動的風流動的風

看到了一條新聞,算是明白這部戲怎麼會找上李仁港,會拍成這樣了。

按這條新聞來看(諷刺的是,這還是正面吹攀登者的報道),應該是18年年底上影集團才為了趕獻禮決定立項這電影,沒有導演願意接這種只給半年多點的時間需要拍出來大製作的鍋(今年一月開機,算上上映前過審還需要一兩個月,那能給拍攝加特效多少時間可想而知),所以才找上無底線接活擅長拍爛片的李仁港。只能說,即使是商業電影,也需要尊重創作規律,這種純粹打算蹭熱點賺快錢的電影(還是說賺政績?),把一個熱血愛國的好題材拍成這樣,可能是從一開頭就已經註定了的結果:

http://media.people.com.cn/GB/n1/2019/0927/c40606-31375678.html

「很快,阿來提供了萬字提綱,將主要人物和故事情節走向梳理出來。與此同時,上影陸續與多位導演接觸。好幾位導演問:「什麼時候進入籌備期?」上影給出的回答是,「我告訴你上映的檔期。」擺在《攀登者》面前的是今年9月30日必須上映的「底線」。

這條「底線」,嚇退了不少導演。與上影合作過《錦衣衛》等三部影片的導演李仁港進入視線。李仁港是出了名的不超時、不超支導演,一旦答應,必定能在時限內完成。美術造型出身的李仁港擁有大量動作片的執導經驗。加上徐克應邀擔任影片監製,影片編導團隊組建完畢。」

———————下面是剛看完時的回答———

一將無能連累三軍。

可以看出來導演李仁港完全不理解這個題材的亮點在什麼地方。舉個簡單的例子,電影最後章子怡和吳京相互表白然後去世,接下來吳京帶隊瞬間登頂成功,中間甚至沒有哪怕一點攀登過程。誰見過類似題材的電影,會把全片在結局前的最後一個高潮(正常來說也是整部電影的最高潮了吧)放在男女之間的感情戲上而不是克服重重困難攀上峰頂上呢?簡直讓人大開眼界!!

喧賓奪主的感情線就是這部電影的最大槽點,更不用說散亂的節奏,大量生硬的劇情連接和轉進,還有一大堆劇情bug了。

一個極好的題材,一群出色的演員,就這麼毀在一個爛導演上,這就是典型的一將無能連累三軍


看到了一條新聞,算是明白這部戲怎麼會找上李仁港,會拍成這樣了。

按這條新聞來看(諷刺的是,這還是正面吹攀登者的報道),應該是18年年底上影集團才為了趕獻禮決定立項這電影,沒有導演願意接這種只給半年多點的時間需要拍出來大製作的鍋(今年一月開機,算上上映前過審還需要一兩個月,那能給拍攝加特效多少時間可想而知),所以才找上無底線接活擅長拍爛片的李仁港。只能說,即使是商業電影,也需要尊重創作規律,這種純粹打算蹭熱點賺快錢的電影(還是說賺政績?),把一個熱血愛國的好題材拍成這樣,可能是從一開頭就已經註定了的結果:

http://media.people.com.cn/GB/n1/2019/0927/c40606-31375678.html

「很快,阿來提供了萬字提綱,將主要人物和故事情節走向梳理出來。與此同時,上影陸續與多位導演接觸。好幾位導演問:「什麼時候進入籌備期?」上影給出的回答是,「我告訴你上映的檔期。」擺在《攀登者》面前的是今年9月30日必須上映的「底線」。

這條「底線」,嚇退了不少導演。與上影合作過《錦衣衛》等三部影片的導演李仁港進入視線。李仁港是出了名的不超時、不超支導演,一旦答應,必定能在時限內完成。美術造型出身的李仁港擁有大量動作片的執導經驗。加上徐克應邀擔任影片監製,影片編導團隊組建完畢。」

———————下面是剛看完時的回答———

一將無能連累三軍。

可以看出來導演李仁港完全不理解這個題材的亮點在什麼地方。舉個簡單的例子,電影最後章子怡和吳京相互表白然後去世,接下來吳京帶隊瞬間登頂成功,中間甚至沒有哪怕一點攀登過程。誰見過類似題材的電影,會把全片在結局前的最後一個高潮(正常來說也是整部電影的最高潮了吧)放在男女之間的感情戲上而不是克服重重困難攀上峰頂上呢?簡直讓人大開眼界!!

喧賓奪主的感情線就是這部電影的最大槽點,更不用說散亂的節奏,大量生硬的劇情連接和轉進,還有一大堆劇情bug了。

一個極好的題材,一群出色的演員,就這麼毀在一個爛導演上,這就是典型的一將無能連累三軍


我是個吳京粉,這沒的說。吳京演技也確實沒得挑。關鍵其他演員,包括胡歌,甚至國際章,不吹不黑,演技都可以。場景也好看,不管是西藏還是舊工廠。

題材更不用說了,這個題材擺在這裡,那但凡是個中國人,怎麼可能不喜歡呢。

但我仍然沒有辦法昧著良心給這電影打高分。我真的想不通,一個導演怎麼能爛到這種地步,劇情設置為什麼能這麼噁心,好好的一堆食材為啥能做成這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