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大陸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大戰愈演愈烈,除了美國先前宣佈將對大陸進口美國2,000億美元的商品課徵報復性關稅外,也將向印度、太平洋(印太)地區的新科技、能源和基礎設施項目投資1.13億美元,以加深美國在這個地區的經貿參與。

除此之外,美國總統川普在去(2016)年8月指示貿易代表署,就中國大陸侵害美國智慧財產權和強制技術轉移問題發起調查,美國貿易代表署隨後發表聲明指出將進行全面調查,如有必要,將採取行動,以保護美國產業的未來。

針對美國的這些措施,大陸也不甘示弱地推出若干反報復政策,包括:停止採購美國大豆等產品、拒絕美國企業在大陸設點,如「臉書」在杭州設子公司的許可遭取消、放緩或停購美國債券等等。

中美兩國是全球前二大經濟體,對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高度影響力,如今這二個經濟大國發生貿易大戰,對全球各經濟體都有一定程度的衝擊,特別是臺灣是以外貿為導向的經濟體,又與中國大陸與美國之間的貿易非常密切,受衝擊的程度必定更加劇烈。

特別是當前美中臺三方的貿易與產業供應鍊存在以下狀態:美日歐盟等先進國的技術在臺灣生產上游的原料、零組件與機械,再由臺灣出口至中國大陸生產、加工、組裝,之後在出口至美日歐盟等最終消費地,這樣的美中臺三角貿易與產品供應鍊創造了三贏的局面。

尤其是臺商在大陸曾經有9萬多個投資項目,產品也大多以出口為主,特別是美國,一旦美中出現貿易糾紛,首當其衝的就是大陸臺商,而臺商經常返臺採購,臺灣出口大陸的金額也將受到一定程度影響,我政府應該密切關注美中可能爆發的貿易大戰。

除了美中貿易可能爆發的衝突外,還需密切關注以下的經貿議題:第一,是美國貿易政策的改變:川普上任後積極主張要推動「貿易保護主義」,希望製造業重回美國以因應大陸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並將對大陸課重稅、逼人民幣升值,這將嚴重影響中美貿易,也將衝擊大陸臺商對美出口,連帶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也會受到波及,必須密切關注未來走向。

其次,是兩岸企業到美國投資:前些日子大陸的馬雲與臺灣的郭臺銘先後宣佈要到美國投資,而郭臺銘的企業也確實到美國投資設廠,這將對全球生產線與供應鏈產生深遠的影響,而臺灣恐面對產業出走、空洞化的危機,必須要積極面對並且找出對策。

第三,是區域經濟整合問題:川普上任後簽署了退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s, TPP)命令, TPP在沒有美國加入支持下,勢必難以維繫下去,這將對全球區域經濟合作現況產生極大的衝擊,而臺灣也就無法藉由TPP來融入區域經濟整合。中國大陸曾經表示想參加TPP並取代美國的地位,這將對全球經貿大局產生非常劇烈的影響。

而在美國宣佈退出之後,TPP原有的11個成員國希望成立「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s, CPTPP)CPTPP來取代原先的TPP,臺灣除了要密切觀察CPTPP的發展態勢外,更應尋求管道加入,以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浪潮,化解經濟邊緣化危機。

除了CPTPP之外,目前在亞太地區最重要就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s, RCEP),這個協定已於2012年底展開談判,目前已經成形,臺灣在沒有TPP當作融入區域經濟整合的平臺後,勢必要思考是否加入RCEP,避免經濟被邊緣化的危機。

總而言之,中美貿易戰若持續進行,不但影響中美各自的經濟發展,也攸關全球與臺灣的前途甚巨,臺灣朝野各界要密切關注並且要審慎因應,畢竟臺灣是以貿易為導向的經濟體,又與中國大陸與美國經貿關係密切,中美貿易戰將對臺灣經濟發展與企業永續投資經營產生難以想像的巨大影響。

【大華網路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