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飛

01、異母兄弟誰能繼承大統?

鹹豐皇帝奕詝和恭親王奕訢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在道光皇帝的兒子中,鹹豐排行老四,奕訢排行老六。

奕詝的母親死得早,他媽媽臨死前,把這個孩子託付給奕訢的媽媽康慈貴妃,請求她代爲照顧。康慈貴妃便收留了這個孩子,視爲己出,悉心照料,關懷備至。因爲這層原因,奕詝和奕訢從小關係就非常。

道光晚年,對立儲這件事情非常慎重,在兒子中間逐一排查。但選來選去,都是在奕詝和奕訢這兩人中間搖擺不定。據說他曾多次考察這兩位皇子,但是都沒有定下來。

其實,從個人能力方面來看,奕詝遠不及奕訢。奕訢機敏能幹,是治國良材。

奕訢這些能力,道光皇帝是看在眼裏的。有野史記載說,當時道光皇帝看好的是奕訢,按照“家法”,曾把他的名字寫在黃綾上。但是,在封的時候,皇帝的貼身太監看到“末筆甚長”,懷疑是奕訢的訢字。於是,這件事情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傳到了宮外。

消息走漏到了宮外,便成爲人們熱議的話題。然後,消息又從宮外傳到了宮內。道光知道後,非常氣憤。他認爲是奕訢擅自揣摩聖意,四處傳揚以博取支持。道光由此判定奕訢行事輕率,不夠沉穩,難當大任。所以撤換了詔書,遂將奕詝立爲太子。

據《清史稿·宣宗本紀》記載,道光皇帝臨死前,將僧格林沁、載垣、端華、載銓等十位重臣召進宮中,臨行託孤,當面打開黃綾,傳位詔書上寫明:“皇四子立爲皇太子!”

02、異母兄弟的蜜月期

奕詝即位後,對他的這個弟弟也非常倚重。剛即位就下詔授奕訢爲十五善射大臣。這是一個專門管理八旗官兵練習射箭的機構,十五善射大臣是這個機構的最高長官。這只是個過渡性的職務。鹹豐二年(1852年)四月,鹹豐帝下詔,將乾隆年間和珅的王府賜給奕訢,這就是現在的恭王府。可見,鹹豐帝和奕訢關係非常親密。

在政務上,鹹豐也非常倚重奕訢。鹹豐三年,奕訢的職務迎來重大變遷:先是這年正月,鹹豐下詔,任命奕訢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務。九月九日,又命奕訢署理領侍衛內大臣,參與京城巡防事宜。這還沒完,到十月初七,再次下詔,着奕訢入軍機處行走。創造了罕見的一年三變遷。這下,奕訢算是走進了大清朝的政治核心。奕訢入軍機,還打破了清代皇子不得幹預政務的祖制。由此可見,這哥倆的關係非同一般。

俗話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鹹豐和恭親王的緊密配合,確實讓人看到了國勢興盛的氣象。

03、自古地位多疑心

但是,很可惜這種良好局面並沒有維持太長時間。到了鹹豐五年,鹹豐皇帝和恭親王之間的關係出現了裂縫。

爲什麼呢?是因爲奕訢有不軌行爲嗎?還是因爲鹹豐對他的能力不滿?都不是,他們之間的裂縫,只因康慈貴妃的一次失誤。

鹹豐五年,奕訢的生母、鹹豐帝的養母康慈貴妃病重,太醫多方用藥,但仍舊不見好轉,整日昏昏沉沉。

母親病了,兩個兒子自然常往探視。有一次,鹹豐帝到康慈貴妃處看望她。爲了不打擾,他事先不讓人通報,自己徑直走到康慈貴妃的寢宮。進去之後,康慈貴妃正躺在牀上。她迷迷糊糊地,以爲來的人是恭親王奕訢,就說道:“你怎麼又來了?能給你的,我都給了。他性情不測,莫生嫌隙就好。”

鹹豐發現她認錯了人,便湊近康慈,輕聲喊了句“額娘”。康慈認出是皇帝,不知如何解釋,只好裝睡。

康慈貴妃的這句話,讓鹹豐帝心下犯起了嘀咕。

“這是什麼意思呢?老六這還想要什麼呢?”

從此,他對奕訢便多了個心眼。

這事之後,又發生了一件事。或許正是這件事,讓鹹豐皇帝對這個弟弟徹底失去了信任。事情仍舊是因康慈而起。

一天,鹹豐帝問恭親王康慈的病情,恭親王跪在地上,哭着說,怕是沒治了,只差一口氣了,就等着皇太后的封號了。

爲母親請封號,本身也沒什麼,何況康慈還是鹹豐的養母。鹹豐帝當時並沒有表示可或不可,只是隨便答應了一聲就走了。恭親王認爲他同意了,就命令軍機處準備冊封典禮。

鹹豐帝得知後,非常氣憤。我這還沒同意呢,你怎麼就自己搞上了?你這是假傳聖旨啊。

但是,畢竟康慈也是他的親人,他壓着一肚子火,同意封康慈爲皇太后。冊封典禮結束沒多久,康慈就去世了。

康慈皇太后去世僅僅一週,鹹豐帝便下詔,罷免了奕訢的軍機職務,回上書房去讀書。又說,遵照皇太后生前遺囑,喪禮一切從簡。

至此,鹹豐帝和恭親王這對兄弟的蜜月期徹底結束了。

此後,機敏能幹的奕訢就這樣被一直晾着,空有一身治國本領使不上。而這期間,大清國並不太平,1856年10月23日,英軍攻佔虎門炮臺,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鹹豐十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僧格林沁率領的八旗軍一敗塗地,鹹豐帝倉皇之間逃往承德。這個時候他纔想起弟弟奕訢,出逃前臨時下詔,任命奕訢爲議和大臣,全權代理議和事務。

04、假設奕訢一直執掌軍機呢?

試想,如果鹹豐帝和恭親王之間一直親密如初,恭親王一直主持軍機處,第二次鴉片戰爭結局是不是就不會是後來的一大堆不平等條約?至少要樂觀很多吧。但是,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脆弱,絲毫經不起假設。

此後,鹹豐皇帝和恭親王之間再沒有恢復往日的親密,鹹豐再也沒能回到北京。他去世後,恭親王再三考慮,決定和慈禧合作,叔嫂聯合,發動了祺祥政變。大清的命運,再次被推上更加不確定的軌道。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