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不炒不揉,只經萎凋與乾燥。歷久彌新,越陳越香。

在返鄉製茶之前,我對白茶的認識僅停留在「晾白子」階段。返鄉製茶後,我們遍訪鄉間傳統製茶師傅,收集各種文獻資料,自學科班教輔材料,不斷的與茶師、茶友切磋交流。

製茶這幾年對白茶工藝的理解在不斷加深,也在不斷的改進。從萎凋與乾燥;到萎凋與低溫乾燥;再到自然萎凋與低溫乾燥。

通過對白茶傳統技藝的學習傳承,製茶理論的系統學習,傳統工藝實踐結合現代製茶理論。我們開創了自己獨有的白茶工序:自然萎凋、並篩、走水、初曬、消青、挑揀、復焙、裝箱等,這一套自成體系的繁雜工序,以自然萎凋低溫乾燥為核心,自成一格。低溫成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茶葉中生物酶的活性,利於白茶後期轉化,使得白茶歷久彌新,越陳越香。

通過這幾年的堅守與堅持,越來越多的茶友認可了低溫成茶,並從低溫成茶的轉化中喝到了驚喜,有不少茶圈朋友希望更明晰的瞭解低溫成茶工藝,也有不少製茶朋友希望學習和借鑒我們的低溫成茶工藝,以下我們對低溫成茶工藝做簡單綜述,版權所有,僅供學習交流,勿作他用!

一、自然萎凋,這裡的自然萎凋包含室內萎凋、日光萎凋和複式萎凋,只要是遵循自然規律的萎凋我們都是接受的,給與萎凋中的茶葉最舒適的走水方式,白天氣溫高濕度低,以失水為主,物質變化也十分迅速;夜間溫度低濕度大,茶葉以走水為主,物質緩慢變化。在這一快一慢中,茶葉經歷兩天左右的自然萎凋,茶葉中的內含物質也在不斷發生轉化。

二、並篩,當茶葉萎凋至七層左右幹度的時候,判斷依據主要是葉片發硬變幹,茶梗還有韌性時即可並篩,視天氣和茶葉狀態,將兩篩、三篩甚至更多篩並至一篩,以進行後期走水轉化。

三、走水,當茶葉幹度達到8.5至9層幹時,可將茶葉收攏裝筐進行走水操作,將整筐茶葉置於幹度適宜的空間,讓茶葉內部水分逐漸向外擴散,走水過程同時也是物質轉化的過程,茶葉堆積裝筐有利於提高微域溫度,促進物質轉化。

四、初曬,走水近一週左右,茶梗內部水分逐漸向外散失,這時可挑選晴好天氣,將茶葉薄攤日曬,以去除多餘水分,進一步促進物質轉化和茶香形成。

五、消青,初曬後可將幹茶裝箱或裝袋,此時幹度尚未達標,茶葉中含水量依然偏高,茶葉中各類物質還在比較迅速轉化,各類青氣物質會不斷轉化和揮發。裝袋或裝箱存儲於乾燥茶倉,隔十天半個月觀察茶葉變化,查看青氣消退情況,如若轉化到位,可進行下一步操作。

六、挑揀,當青氣消退差不多之後,在晴好天氣進行挑揀,將黃片、蠟片以及非茶葉類等雜物挑揀乾淨,進入下一工序。

七、復焙,挑揀乾淨的幹茶可進行復焙,根據茶葉含水量情況,使用46度左右烘焙溫度,進行烘乾處理,時間視幹茶含水量情況從兩個小時到四個小時不等。

八、裝箱,趁幹茶還有餘熱,裝箱密封,入倉存放。

以上各工序在實際生產中還需要根據天氣、原料、場地等進行適當調整。低溫成茶整個工藝週期歷時半個月到三個月甚至半年不等。白茶製作看似簡單的只要萎凋與乾燥,實則奧妙無窮,各家大師都有自己的獨門祕技,一款好茶往往要耗費十分心力。

正因為白茶製作看似簡單,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朋友加入製作白茶的隊伍,然而大家對工藝的把握又太急切。作為政和低溫成茶的首倡者「民藝工坊」,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分享一些工藝心得,同行交流,共同提升製茶技藝,讓政和白茶品質越來越好。

更多工藝細節論述可查看往期文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