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貢品,最出名的要數荔枝。唐玄宗為了讓楊貴妃喫到荔枝,八百里加急運送。水果作為貢品倒不一定要求要多麼好喫,而是其珍稀性和地域性。比如皇妃貢柑、黃巖蜜桔、化州橘紅、京塘蓮藕、四川貢桔、京白梨、封西瓜、山東水晶梨、青州銀瓜萊陽梨等等。

在唐代文獻中,有上百種與飲食有關的貢品---

1.主食

大小香粳,糯米、香粳、白麥、烏節米、黃粟、黃穋米等等,少反映了當時農業的發達和主食品的豐富;

2.貢魚

在以前朝代也有,但只是籠而統之的提一「魚」字,沒有分門別類,而且所貢次數很少。而唐代分類很細,如白魚、魬、鰣、鱘、鮓、蟹、蚌等。此外,還有將魚類分割進貢的,如貢魚臍(現代的魚肚),貢魚口(魚脣);

3.糟類食品

前幾代的貢品中未貢過糟食,唐朝的糟類貢品有糟白魚、糖蟹等葷腥類,還有糟瓜、糟筍...

因為糟能使「藏物不毀,揉物能輕」;

4.調料

在唐代之前,調料品在很少出現在貢品名單中,現在不只有了,而且有品種繁多。比如姜,一貢再貢,範圍南至廣東,西至湖北,東至江浙----食姜之風在中國已經開始普及。貢姜的品類有貢鮮姜、貢乾薑,貢糖漬姜(蜜姜)....

其他的還有夏蒜(即大蒜)、椒實(胡椒)等。

5.水果

貢水果,是古已有之的,夏禹時的九牧之貢就有 。到了唐代,水果大大增加,有檳榔、桔、柑、香棗、橙、枇杷、橄欖等、。藕在當時也是作為水果進獻的。

6.茶

飲茶、貢茶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是始於唐代。

公元620年,「廬江(安徽合肥、六安一帶)貢茶。」621年,鄱陽(江西鄱陽縣)、蘄春(湖北蘄縣)、義陽(河南信陽)、吳興(浙江吳興縣),都開始貢茶。623年,624年,625年,之後接二連三都有貢茶之記載。

唐代三百年貢茶都十分興盛,茶文化在唐代文化中佔極為重要地位。其中,吳興郡貢的紫筍茶在曾在唐代名盛一時。唐朝《國史補》記載,創造這種紫筍茶的浙江長興顧渚是最有名的貢茶院之一,它建於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至明洪武八年即1375年停辦),歷時有600年之久。採制盛時「役工三萬人」,「置焙百餘所」。當年從事專業製茶的「工匠千餘人」。

當地太守舉行茶宴,評比品質,極一時之盛。白居易詩云:「紫筍齊嘗各鬥新」,正是詠嘆這一盛事。據說,紫筍茶進貢,是被看成一件大事的,「限清明日到京,謂之急程茶」。

7.藥物

藥物中佔優勢的是植物性藥物,包括地骨皮、茯苓、茯神、蔓荊實、榛實、葯子、防風、白葯實、楓香、白膠香、柏脈根、竹根、木瓜、豆蔻、甘草等。其次是動物性藥物,比如麝香、犀角、鹿脯、鹿舌、海蛤、烏蛇脯、白花蛇、蛇膽等,還包括以前沒有入葯的一些昆蟲類藥物,如虻蟲、青蟲、地膽等。再次,是礦物性藥物,比如理石、蒼礬、消石、紫石、鍾乳等,也被採入藥物。

720年(唐玄宗開元八年),「箇失密獻胡葯。」箇失密,即今克什米爾地區。所謂的胡葯,實際最有可能的就是現今所說的西藥。那麼,中西醫藥結合的時期,要比一般所認為的早得多了。

作者:趙小昭

更多內容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唐朝規定,各地方州縣每年必須向皇室貢獻土特產品。浙江、嶺南、福建、四川等地則以茶貢為主,有湖州顧渚紫筍和常州陽羨茶作貢茶等等。最著名的應該是茶和酒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