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了一個事實,一個我心理清楚得很,卻又不想承認更不想為外人知道的事實:我比一般人要笨得多!這一點已經被很多事實證明了!我該怎麼辦......

以上摘自2009年大學裡的一篇日誌。十年了,我一直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但如今我學會了如何和「它」和諧相處——就像陳奕迅的《十年》一樣,十年後,我可能依然陪在笨的左右,但是再也找不到擁抱的理由——它向左,我就向右。

一方面,我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一些辦法;另一方面,也許是笨久了,我早已經習慣了。

記得讀書那會兒,學習畫畫,非常認真,百般刻苦,將自認為不錯的傑作曬到QQ空間。結果,一個朋友留言,附上了她另一個非「科班」出身的朋友的畫作,和我的一對比,我簡直想把我的那個作品趕緊收回去捂著。朋友留言還附上一句話:「這個是我朋友隨手畫的!」 「隨手?隨手!隨手......」

想想當年高中分班,我第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文科還是理科?我的腦袋好像天然就沒有給文科或者理科的留下任何安身立命之所:文科與我而言,我最擔心自己記不住,事實上也是如此——字和我彷彿是隔著萬水千山總無情;而理科,也叫我好不安生——那些奇怪難懂的字元,老是會一次次驚擾我的美夢。很多同學,決定得很快,而我幾乎是等到最後的那一剎那才有了個決斷——我丟了一回硬幣:頭像是「文」,數字是「理」。後來我就這麼跟著頭像走了......

從小到大,我就是這麼笨過來的。後來大學畢業,接觸的人和事情多了,居然發現了另一個事實:大多數人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聰明,甚至還有點笨。

去寫個文字吧,提筆忘字;去用電腦書寫吧,又錯字連篇;好不容易沒有了錯字,卻發現壓根一個字都寫不出來;寫作好像變成了上刑場一般,他好像是來被生吞活剝似的。

去學個英語吧,單詞背了忘,忘了背;自學不成,乾脆報個班,結果老師講得Hi,自己也聽得過癮得很。一旦回去恍如隔世,老師的段子記得不少,自己去幹啥得倒是忘得徹底。

去學一下做飯吧,這個好像簡單得很。絲切成了杠子,丁切成了塊子,臉被油鍋炸成了花臉麻子!一頓操持下來,鍋糊了,飯幹了,菜黃了,味道更不敢恭維了,瞬間心情就沒了。

為什麼,我和你都會這麼笨?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好久(至少十年前就開始了),當前還是有了些許眉目。

笨從哪裡來

首先,你跟它不熟——問題來了,但你的大腦卻跟它不熟。

大腦是身體的一個器官,就像你的胳膊和手一樣。如果你為了看起來雄壯威猛,想讓你的胳膊跟我這種皮包骨之人的大腿一樣粗壯,你是務必要下很多苦功夫的——隔日不斷的負重,無氧運動,恢復調理,甚至還要在飲食上增加食量。就這樣日復一日,你的肌肉才會不斷變得粗壯有力。

大腦也是這樣,一個事情剛開始從事(哪怕是你從事了很多次,但是沒有摸著門道,都屬於剛開始的範疇),你的大腦對這個事情的反應是陌生的,甚至有可能調用你的原始大腦來進行抗議:你的情緒會是波動不安,你的行為會表現出來笨手笨腳,慌裡慌張,不知所措的。就像那個剛鍛煉的人一樣,連10個俯卧撐都做不起來,連一個卧推都推不動,甚至還有時不小心身體受傷。這些都是開始的常態而已。

其次,你不是它想要——問題來了,但你的累積並不能解決問題。

你之所以很多次得出笨的結論,有可能是因為和某些人對比過。很多人好像比你學得快,又比你上手快還可能比你做得好。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認知理解事物和操作事物的能力,都和我們過往的累積有莫大的關係。

三個人,一個建築工人,一個小提琴手,一個鋼琴家,你覺得三人之中,誰學習一首新的鋼琴演奏曲會更快?答案不言而喻。鋼琴家由於多年的訓練和熏陶,當然是學得最快:他看這首新曲子的角度和視野,和其他二人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即便是沒有學過鋼琴演奏的小提琴手,對於旋律和節拍的掌握要遠比建築工人來得好得多,於是他學會的速度也會高於建築工人許多。

當遇到問題時,你大腦里原始積累了很多「雞」,而這裡卻面對的是一大堆需要「鴨」來解決的問題——雞同鴨講,對牛彈琴,怎麼會有很好的效果呢?

最後,你認識它的方法可能不對——問題來了,你用錯了方法,自然效率很低。

我們大家都會拿筷子么?我就是個活了三十多年卻依然不會拿筷子的人,但是近段時間居然學會了。記得我媽當時教我拿筷子的時候,氣的直接罵起來:「豬都學會了,你還不會!」後來我一直以為是我自己的問題。但我近些時候湊巧看到了一個專門教拿筷子的視頻,閑來無事,跟著學,居然豁然開朗,5分鐘就學會了。

當你百思不得其解,深陷困局而無法自拔時,也許並不是你笨,可能問題出在教的人身上——反觀我媽,我居然發現,她拿筷子的方式都是有問題的!事情便不言自明了。

就像我當初看一本經典的教材來學習統計學,有的地方實在是過不去。於是我做了一個很簡單的事情——換一本書來看,居然一看便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另外,有的人之所以學得快,除了累積問題外,還有可能他「運氣比你好」——一上來,就找對了方法或者路子;而你可能運氣不佳,只得摸索中緩慢前行。這一點,有點像兩個人同時去走一個迷宮,運氣好的人一下子找對了出口的路,而你可能還在迷宮裡兜兜轉轉。

笨到哪裡去

由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笨是再正常不過的常態了,人都是從笨到不笨的,相信我,你並不孤獨!

我現在的計算機水平雖稱不上高手,但是也是足可以秒殺大眾的;但是你若知道我當初的起點,你一定在心理有幾番「竊喜」——還好,我的起點不至於是這般。想當初在大學時,我學習計算機的使用,是從學習「雙擊」這個動作開始的。我一室友教我雙擊打開文件,我也照著做了。可是我反覆N多次之後,著急了:「你看我這不是雙擊嗎?怎麼就半天點不開文件?」室友過來讓我演示一下,我就理直氣壯的開始了:滑鼠對準要打開的文件,滑鼠右鍵點一下,迅速的滑鼠左鍵點一下(我一直以為是我的速度不夠快,所以還特意迅速的點一下)。我室友當時淚奔——笑得前仰後合:「我的天,還好你不是對著滑鼠錘兩下——雙擊」。

這麼多年一路笨過來,我早已經不在乎笨這個常態了。如若你本來就笨,卻硬要顯出來幾分聰明,這樣的虛偽做作,遲早會讓你得不償失——至少你失去了解決笨這個問題的態度和機會。笨就笨了,承認笨是勇氣也是坦然,更是智慧,你會擁有解決笨的本能。

我們面對笨這個事實時,請記住以下幾點。

第一,不要想為什麼笨——它會讓你更加困頓

當你想為什麼笨時,你會囿於笨本身而不得自拔,你會越來越覺得自己笨,強化這個笨,最後很大程度上改變不了笨這個初始狀態。不要想為什麼,為什麼是哲學家該乾的事情。你該幹嘛幹嘛。

第二,不要去和別人比較——它會讓自己顯得更笨

比較這件事情,只適合在羽翼豐滿,實力卓絕的時候去干。其他的時候,我們只管自顧前行,讓別人拼個你死我活,我獨樂樂於自己當下的事情,沒有必要自尋煩惱,更沒必要去「自取其辱」,讓別人來證明自己笨!

第三,只需要知道自己哪裡笨即可——有目的的攻克

不問為什麼,不管別人怎麼樣,但我並非要對笨這個事情不聞不問,而是希望你騰出更多的注意力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你必須找到並且知道自己笨在哪裡。這樣你才能夠去攻克這個「笨點」,哪怕以後還有千千萬萬個「笨」在等著你,至少讓這樣的笨從你的世界「滾出去」。

最後,建議大家要懂一點學習策略,這樣在攻克笨這條路上會更有效率。我這裡列有一個小書單,都是我攻克笨這個歷程的有力武器,你大可以取之一二,希望你也能受用。

芭芭拉·奧克利的《學習之道》

烏爾里希·伯澤爾的《有效學習》

丹尼爾L.施瓦茨的《科學學習:斯坦福黃金學習法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