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書記載上看,曹操對選擇誰為魏王世子還是有過猶豫的。曹操的兒子很多,其中能冒尖的也就那麼幾個。長子曹昂在征張綉時陣亡,因為「巧計稱象」而為曹操喜愛的聰明兒子曹沖又早夭,其餘如曹彪,曹彰,曹熊等也入不了曹操的法眼。最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自然就是曹丕和曹植的立嗣之爭,再後來還有七步成詩的經典流傳。

曹植七步成詩

現在談談所提的這個問題,當然是曹操選擇了曹丕,決定權在曹操手上。曹植這些人行不行,不是關鍵,首先要服從於曹操的意願和立嗣的標準,劉備選了個「樂不思蜀」的劉禪,晉武帝司馬炎選了個「何不食肉糜」的傻乎乎的晉惠帝。你讓那些聰明有才的皇子王子們找誰說理去。有的王朝傳位還就只傳長子,哪怕這個長子無德無才。那麼曹植這些人行不行,按照曹操的判斷,要繼承魏王大位,將來還要君臨天下,曹丕就要就要比曹植強了。我們下面簡單的分析一下。

曹操是亂世之梟雄,他應該很早就考慮到將來由誰繼承大位的問題,早早就對這些兒子們進行考察了。標準嘛,無非是文武謀略,處事性格等等方面。大家去翻翻史書,會發現曹操這些兒子啊,比如說曹植,曹丕吧,都是很小的時候就跟著他們父親的軍隊到各地去打仗了,前面說到的打張繡的那次,大哥曹昂丟了性命,曹丕其實也跟著去了,不過運氣還不錯撿了條命回來。所以這都是軍事能力的考驗,將來繼位沒打過仗可不行。後來曹丕被封為「五官中郎將」,按照現在的話說,這是高級武官的軍銜,曹丕在武的方面是略勝一籌的。

《登台賦》

還有就是文採的考察,這個也很重要,將來當了魏王,甚至做了皇上,大臣奏個本都聽不懂,自己說個話也不利索,當然不行。不過這都是最低要求,曹操的要求當然更高,文採好,能知古鑒今,能明斷是非,這是做明君的基本要求。其實曹植,曹丕這方面都不錯,當然從對後來的文學貢獻上看,曹植要好一些,估計他的文學天賦還是比較高的。曹操建成銅雀台的時候,曹植作了一首《登台賦》,深得曹操之歡心。曹丕其實也不錯,五言七言詩寫得也很好,這裡不多說了。這個方面啊,曹植要佔上風了,畢竟後人都說他才高八斗嘛。

但是處事性格也很重要啊,曹操說自己要當周文王,所以誰繼承了魏王之位,將來就得當周武王去奪天下的。帝王要能隱忍,大度,胸襟寬廣,關鍵時刻還得心狠,慈不掌兵嘛,這方面曹丕至少在立嗣考察期間表現比較好,曹植呢,那就是失誤連連,導致天平一下子完全傾斜了。

現在很多人都說曹植啊,太任性,恃才放曠,還醉酒闖了司馬門,不守法令,三曹其實基本上都是那種清峻通脫,率性曠達的人,曹丕在王粲死後還學驢叫「驢鳴悼亡」呢,所以曹植的這些行為恐怕還不是主要問題,之所以曹丕能上位,第一是在立嗣的關鍵時刻曹丕的表現好得多,該收斂的時候知道收斂,該放一放的時候也放得開,度把握得很好。第二,兩人背後的謀士集團都是起了很大作用,可是曹植的謀士楊修本人就和曹操不對付,而曹丕那邊司馬懿這些人都是很能算計的,把曹操的性格喜好摸得很透。第三,曹植還是文氣重了些,柔弱有餘,任性可以,但做帝王,得用在狠上面,任性發狠,方能在亂世立足,鎮得住這些文臣武將。天天哭哭啼啼,兒女情長,這種「阮籍窮途之哭」 恐怕不是曹操欣賞的。

曹丕稱帝

總之,曹操對立嗣的考察是一直在進行的,最終於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立曹丕為世子,這是經過長時間多方面的綜合考察之後的決定,所以我的結論是,從立嗣的角度看,這當然是曹操的決定,同時也是因為曹植本身能力的不足。(圖片來自於網路)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臨淄侯,同年曹操征討孫權,命曹植留守鄴城,寄予厚望,一些人如丁儀、丁廙、楊修等人都來輔佐他,形成一定的勢力。

曹操也有以曹植為世子的想法,只是猶豫不定。

《三國志·陳留王傳》記載,「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脩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

曹植的勢力已然威脅到曹丕的地位,使得曹丕非常緊張。

「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

曹丕於是向大謀士賈詡求教,「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

賈詡答道:「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

賈詡對曹丕說的很簡單,注意道德形象,親好士人,時刻小心謹慎,重視孝道。

曹丕對賈詡的建議「文帝從之,深自砥礪」。

而在曹植這一邊,雖然有楊修等人輔助,但是卻沒有要求曹植注意以上問題。

「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

一句話,他任性了,達到一定的位置上仍沒有克制,或者說「裝一下。」

這不但是曹植的問題,更是他那些高參謀士的問題,他們沒有勸說曹植要注意形象。

而曹丕就很更知道如何打造自己的形象了,

「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並為之說,故遂定為嗣。」

《三國志·賈詡傳》也記載道:

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這個故事很精妙,曹操就世子問題問計賈詡,賈詡假裝沒有聽到。曹操生氣問他何為和回答自己的問題,賈詡說道「剛才我在思考一個問題。」

曹操問題在思考什麼問題。

賈詡到「思考袁紹、劉表父子的問題。」

賈詡是個聰明人,沒有直接說誰為世子合適,只是以袁紹和劉表為例子。

曹操更是個聰明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關節。

袁紹劉表都曾有「廢長立幼」的事,結果導致身死業消。

於是曹操立刻下定決心,遵循長幼之序,以曹丕為世子。

而曹植在知道這個結果後,更加頹廢,違反規定,「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使得曹操對他很失望。

曹操後來擔心楊修慫恿曹植走極端,便殺了楊修,曹植徹底失勢。

若是曹植不是那麼任性,能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哪怕是裝一裝,表現的比曹丕好一點,尤其是不要以為才高就對其他士人低看一眼表現得太高傲,都會成為世子的幾率會大大增加的。


曹丕是個很有能力的人。

曹操世稱一代梟雄,他的腦力才幹過人,遺傳基因也同樣強大。老子英雄兒好漢,他的兒子中有三個曹丕、曹植、曹沖一個比一個聰明。別的帝王在選擇繼承人方面,為子嗣不肖而發愁,曹操則是為子嗣太肖而發愁,都太優秀了到底選擇誰也是個難題。

其實,三個人中曹操最喜歡的是曹沖,但是過早夭折了。於是,曹丕和曹植成了最後的競爭對手,曹丕和曹植都是卞皇后所生,曹丕在文學和才思方面略遜於曹植,但是在勾心鬥角、精於算計等政治手段方面卻更為老辣,這是帝王心術的必要條件,這一點很像曹操,加之他還是皇長子,所以最終曹操選擇了曹丕。


曹丕繼承王位個人感覺還是曹植的那些高參不給力。曹操的繼承者本應該是曹昂可惜在打張綉時為了保護老爹戰死了,後來曹操十分喜歡聰明的曹沖(就是稱象的那位神童)本打算百年之後由他繼承他的事業,可惜,十三歲病死了,,,剩下了曹丕和曹植之間的選拔,可惜曹植放浪不羈,空有滿腹經綸卻不知道把握,被老曹越看越不順眼,他的那些高參,都是楊修之流沒有大智慧只有小聰明,縱然曹操有廢長立幼之心,也會因為這些傢伙而心生厭惡,,,,相反的曹丕他的陣營除了賈詡司馬懿這些老狐狸還有不少年輕的政治家幫扶,,,隨便拿出一個都是曹植陣營比擬不了的。

曹植敗了,敗的一塌糊塗。是與其說是老天不給他機會,不如說他自己不懂得政治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不懂得網羅人才,不懂得包裝自己,,,,


從一些記載可以看出曹丕和曹植的競爭還是很厲害的。

不過很可能老曹是個比較堅定的長子繼承製支持者,當初長子曹昂也是打小跟著他四處征戰,結果因為他大意了一次,睡了個寡婦,丟了長子和心腹保鏢頭子的命。

雖然後來老曹沒有再冒險,但打敗袁紹繼續北伐的時候,還是帶上了曹丕,讓他攢資歷,結果這小子順手就把甄宓搞到了自己手中。

再後來,曹操給曹丕配備了司馬懿,曹植長大了,也有才情,有文化,結果卻選了楊修那種聰明卻不知收斂的人當小夥伴,最後還是沒算計得過司馬懿,曹丕登位,楊修也被老曹弄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