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千百年來衆多好詩流傳在人間。而除了那些有名的詩詞,還有很多好詩被埋沒,沒有被普通百姓所瞭解。我是真游泳的貓,記得關注小編,和小編一起欣賞不出名卻寫得很好的4首古詩,千年後能否讓你驚豔?

  第1首,《寄王叔明》:幾夢山陰王右軍,筆精墨妙最能文。每憐竹影撫秋月,更愛山居寫白雲。祕籍封題饒古蹟,雅懷蕭散逸人羣。今年七月聞多事,曝畫翻書到夕曛。

  這首詩的作者是元代詩人倪瓚。倪瓚,也稱倪雲林,是元代最出名的畫家。他的畫作意境幽深,是明清畫家追逐模仿的對象。他的畫作有《江岸望山圖》、《竹樹野石圖》、《溪山圖》等。

  人們把倪瓚和黃公望、王蒙、吳鎮爲元四家。這首詩就是倪瓚寫給王蒙王叔明的詩。

  這首詩還有一段故事,據說倪瓚一幅畫畫到一半,被王蒙拿去補全山中的遠山等部分。然後王蒙又拿到倪瓚的家裏,讓倪瓚題詩,倪瓚就寫了這麼一首詩。

  這首詩高度讚揚了王蒙的才華,把王蒙比擬爲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說王蒙擅長畫竹畫秋月,也擅長畫遠山畫白雲。詩歌的後四句更是餘味悠悠,讓人看到了古代文人風雅的一面,看到那種真正文人的閒情逸致。可以說,這首詩不只是對王蒙的吹捧,更是對那種生活方式發自真心的讚美。

  第2首:地爐無火一囊空,雪似楊花落歲窮。乞得薴麻縫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和尚重喜。根據古籍記載,重喜和尚以前靠打漁爲生,並不認識字,只是天天唸佛。後來他成爲佛門弟子,留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有一種禪味,讓人感覺到人生的蒼涼和寂寥。前兩句是寫景,突出寒冷和孤苦。而後兩句則是抒情,寫他的一種感悟。佛家言衆生皆苦,而重喜和尚說“不知身在寂寥中”,真可謂得到了佛家三味,令人拍案叫絕。

  第3首,《題情盡橋》: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爲情盡橋。自此改名爲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雍陶。據說雍陶來到外地做官,有一次在情盡橋送別客人,他問隨從說:“爲什麼這個橋要交情盡橋呢?”隨從回答說:“迎來送往的人都以此橋爲限,所以大家就把這個橋叫情盡橋了。”

  雍陶搖了搖頭說:“這個說法不太對,就算是不送了,怎麼能說情盡了呢?”所以他就在橋上寫了三個字:“折柳橋。”還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圍繞“情難盡”三個字,寫出了送別之時依依不捨的心情。雍陶表示離別的時候就像是楊柳條一樣,一條條都是愁緒,都讓人十分傷悲。可以說,這首詩直抒胸臆,筆酣墨暢,真是一首值得品味的好詩啊。

  第4首,《題陽關圖》:人事好乖當語離,龍眠貌出斷腸詩。渭城柳色關何事,自是離人作許悲。

  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黃庭堅。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也是宋代詩歌的代表人物。這首詩另闢蹊徑,並不遵循王維《渭城曲》的論調,令人眼前一亮。

  王維說:“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而黃庭堅則表示柳葉並不讓人傷悲,自然的東西是沒有情感的,真正傷悲的也只有離人而已。並不是離別的人們觸景傷情,而只是人們有離別之情,所以才覺得那些景色也充滿離情別緒。這首詩點出了“人有意而物無情”的道理,千年後讀來韻味無窮,真是一首好詩啊。

  朋友們,你們對上面這些詩詞有什麼看法呢?你們還知道哪些不知名的好詩好詞呢?歡迎留言哦。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小編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小編,多多收藏和分享小編的文章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