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緣起是我在閑逛Quora時看到一個問題「ほとんどんの人が知らない歴史の興味深い事実は何ですか?」(大多數人不知道的趣味橫生的的歷史事實是什麼?)。

一個回答說自己看過一本由Hector C. Bywater英國海軍記者在1921年,也就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二十年前,寫的一本假想戰爭的書The Great Pacific War。

而且,該書預測的太平洋戰爭進程幾乎與史實相差無幾。

例如:

1.太平洋戰爭始於日軍的奇襲(但是並非夏威夷而是菲律賓),

2.一旦美軍的反擊進入正軌,將全面而逐漸地壓制日軍,

3.美軍採取了「飛び石作戦」(也就是所謂的「跳島戰術」)

4.美軍發動對日本本土東京的空襲,

5.戰爭末尾,蘇聯侵入庫頁島等。

Hector C. Bywater

作為太平洋戰爭的記者,海軍分析家,間諜和先知 - 直到1970年才大受歡迎。在那一年,美國遺產出版了威廉·霍南關於拜沃特1925年有遠見的書「大太平洋戰爭」及其潛力的文章。對日本戰爭計劃的影響。經過二十年的額外研究,紐約時報編輯霍南最終將這篇文章擴展為Visam of Infamy,這是第一部關於Bywater的全長傳記。眾多評論家認為霍南的工作是確保拜沃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的地位。

這位日本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這本小說甚至被改成了兵棋劇本。著名海戰兵棋的Command at Sea 的一個假想劇本Bywaters War,就是由Hector C. Bywater創作的美日戰爭的小說改編而成的。

這個劇本的介紹中提及到,這種類型的小說被稱為「Techno-thriller」,這個類型的代表就是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的《獵殺紅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1984)了。該書的靈感源自於1975年蘇聯警戒號護衛艦真實的兵變事件。

講述了冷戰後期,蘇聯新型颱風級核潛艇改進型「紅十月號」的艦長馬爾科·拉米斯上校(Captain Marko Ramius)在該艇的首次試航演習中叛逃美國的過程中的驚險歷程。

而Techno-thriller這一類型的首創者也有認為是英國Alistair Stuart MacLean的The Satan Bug(1962)。

Alistair Stuart MacLean是一名英國驚悚與探險故事作家。1922年生於英國蘇格蘭。1941年——1946年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行伍生涯中,他有一半時間在英國皇家海軍狄多級輕巡洋艦「效忠號」(HMS Royalist)上度過。效忠號1943年投入大西洋戰場,他跟隨戰艦出過兩次北極護航任務。

該故事講述了一個瘋狂的「環保主義者」盜竊了英國莫登微生物研究機構的沒有針對性疫苗的有極強傳染性的病毒「撒旦蟲」(一種實驗室構想的脊髓灰質炎病毒衍生物),並威脅英國當局自己要實施恐怖襲擊的故事。

類似後來為人熟知的電影《卡桑德拉大橋》的劇情。

1965年改編自The Satan Bug的同名電影海報

可惜的是Alistair Stuart MacLean的作品國內尚沒有系統引進過。

其實我主要是想介紹湯姆·克蘭西的The Sum of All Fears(中譯《恐懼的總和》或《驚天核網》)。

故事講述道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一架攜帶著核武器的以色列戰機在敘利亞被擊毀,核彈隨之便被時間和風沙掩埋。然而29年後,核彈卻流落到軍火商手中,最後兜售給了恐怖分子,而這些恐怖分子正在策劃一場在美國繁華集會地點的核爆,並將其嫁禍給俄羅斯,意在挑起新一輪世界大戰。CIA情報分析師傑克·瑞恩(也是《獵殺紅色十月》的主人公)洞察了恐怖分子的驚天陰謀,並試圖阻止這一毀滅性的悲劇發生。

有傳言說,出版這本書的許可經過了美國最高法院,因為這本書用詳細地說明瞭如何製造氫彈,唯一遺漏的是你需要的鈈的確切數量。克蘭西的律師指出,只要有人願意花時間查閱都可以得到這些信息,因為所有這些信息都在大學圖書館裡向公眾開放。最終法院同意並允許在沒有刪除任何信息的情況下出版該書。

而克蘭西在該書的後記也談到了「現在故事已經結束了,有些地方需要澄清。在這本小說裏有關於武器科技及其製造的材料都可以從民間十幾本書本中之一取得。我已經更改其中一些技術細節,冒著隱諱不明的可能性,我想讀者應該能明白我的用意。這麼做是為了我的良知,我並不期望這本書真的可以協助一些團體製造原子彈。開始研究這方面的題材時,我先是覺得好笑,然後覺得有點驚訝,發現類似的計劃在今天是多麼容易進行。一般人都知道,核科技的祕密並不像我們想像中地那麼機密——實際的情況甚至遠比一些專家所瞭解的更糟。在40年代需要上兆元的計劃,至今日則根本不需要花那麼多的錢。一套現代個人電腦的計算能力及可靠度就遠比第一套恩奈克強了許多,而且讓電腦能夠測試並證明武器設計的可行必之「超級程式」又是很容易拷貝。用來製造炸彈零件的精密機具只要開口要求,即垂手可得。當我要求一些規格跟橡樹嶺工廠及其他核彈製造工廠所用的相同機具時,第二天這些機具就透過快遞公司送到我的門口前。有些專門設計用於炸彈製造的物品,現在也許在音響的喇叭裏便找得到。事實上,一名財力足夠的人在五到十年的時間裡,就可以製造出一枚多級熱核武器。因為所有的科技都是公開的,並沒有祕密。要運送這種武器到目的地更是易如反掌。我敢說這句話,是因為跟數個警方及安全單位『長時間交談』的結果,但我想馬上有人會說:『你是在開玩笑嗎?』這句話我的確聽過很多次。但事實上,也許沒有一個國家——至少沒有一個民主國家——能夠嚴守邊界,完全不讓這種武器潛送進來。」

經過以上的介紹,這些小說的要素包括了世界格局、地緣政治、高科技(特別是核武器、生化武器)等有關,甚至演化出政治驚悚片這一獨特的商業類型片,當然大多數政治驚悚片其實也確實就是改編自這一類型的小說。

說到這裡不得不吐槽一下國內的環境,恐怕很難產生出這個類型的電影作品吧。我比較喜歡的華語政治驚悚片是《寒戰》系列,雖然後來出了一個中韓合拍的《赤道》,都是缺點還是很明顯的,政治驚悚卻不聚焦於政治博弈反而淪為了槍戰片,可惜。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