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南沙大橋(虎門二橋項目)正式通車,廣東交通集團預計,虎門二橋通車後,將有效疏解虎門大橋過江壓力,從廣州南沙到東莞虎門的車程,將從現在的1個多小時縮短至15分鐘。

資料顯示,南沙大橋路線起於廣州市南沙區東涌鎮,順接國道主幹線廣州繞城高速公路南環段,同時與廣珠北線高速公路連接,經廣州市南沙區、番禺區,穿越虎門港進入東莞市沙田鎮,終點與廣深沿江高速公路相接。南沙大橋上游距珠江黃埔大橋約20公里,下游距虎門大橋約10公里,全線釆用雙向八車道高速公路標準。

據介紹,經過10年謀劃、5年“智造”,南沙大橋是一座意義重要的橋樑。它是粵港澳大灣區新的重要過江通道,是廣東省重點建設的一項民生工程。這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橋樑。它全長約13公里,需同時建設兩座超千米的世界級跨江特大橋(坭洲水道橋、大沙水道橋),在國內尚屬首次。

南沙大橋設計日均標準車流量 10 萬車次。據瞭解,目前每天通過虎門大橋、黃埔大橋、虎門輪渡等過江的雙向車流近 20 萬輛,東西行流量大致相當。其中虎門大橋日均車流 11 萬輛,嚴重超出道路設計流量;黃埔大橋日均車流 7.6 萬輛。

廣東交通集團業務部門初步分析,南沙大橋開通後,預計將分流虎門大橋 30% 的車流,分流黃埔大橋 17% 的車流。南沙大橋開通前期,預計平日車流在 5 萬輛左右,爲設計通行交通量 10 萬輛 / 日的一半左右,車輛行駛暢通度較高。經南沙大橋分流後,虎門大橋交通壓力有所緩解,但平日遇異常情況或節假日期間,保暢通壓力依然艱鉅。

值得注意的是,南沙大橋是一座技術複雜的橋樑。其中,其設計建成擁有多項世界第一和國內第一,如兩座超千米級特大跨度懸索橋同時建設屬世界首次;直徑90米錨碇地下連續牆基礎爲世界第一49.7米鋼箱梁爲世界最寬整體式鋼箱梁;260米主塔高度爲國內最高懸索橋橋塔;散索鞍鑄鋼件重達100餘噸爲國內最大鑄鋼件;單重達180餘噸,全套鞍座約220噸爲目前世界最大索鞍;單次澆築18000方混凝土爲世界單次最大方量的橋樑混凝土澆築;82天完成504根索股架設創造了索股架設最快歷史紀錄等等。

南沙大橋大事件:

2003年,廣東省交通廳啓動了東莞厚街至番禺東涌高速公路預可行性研究;

2007年,蓮花山大橋(即虎門二橋前身)項目業主公開招標工作展開;

2008年,廣東省政府、廣東省交通廳明確蓮花山大橋由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廣東省交通集團)負責投資建設和經營;

2009年,廣東省交通廳召開《虎門二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評審會,將項目名稱正式確定爲“虎門二橋”;

2013年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批覆了虎門二橋項目立項申請;

2013年9月,交通運輸部批覆了虎門二橋項目初步設計方案。

2013年12月,虎門二橋正式開建。一座萬衆矚目的橋樑從珠江口開始了跨越的征程。

2014年8月,虎門二橋主塔基樁順利開鑽。

2015年3月,虎門二橋首榀預製節段樑開始澆築。

2018年11月,虎門二橋主線全面貫通,工程建設進入最後衝擊階段。

2019年3月,虎門二橋項目大沙水道橋順利完成動靜態荷載試驗。

(吳少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