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皇帝即位時,中國可謂是內憂外患。內有太平天國。外有西方列強。

當時的經濟其實就是千瘡百孔,國庫空空。當時為了剿匪的軍餉和簽訂不平等條約的賠款,最後只能用加稅,勸捐,賣官,借債這幾種辦法。

1:加稅。捐釐名目眾多,有卡釐,鹽捐,米捐,草捐,房捐等等,多種多樣。根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湖北最多時全省有厘金局卡480多處,可以說遍地收費站。

除了對商業和不同產收稅,田賦也有所增加。通過「隨糧津貼」「按糧捐輸」還有提前預徵田稅等等手段增加農民稅負。

2:勸捐。通過各種方式鼓勵人民捐助軍餉。為了籌措軍費,幾乎在清軍所駐的各個地方,都有勸捐行為。

3:賣官。這是中國封建王朝老傳統。大致在乾隆年間,就有賣官的現象發生。但是鹹豐時期為了擴大餉源,鹹豐年間簡化了手續,降低了價格。薄利多銷。

4:借債。鹹豐三年,山西陝西廣東首先開始借捐。百姓捐錢以後政府發給執照,隨後出具印票,以後分年返還。借捐數目多的,國家還會給與獎勵。隨後這種政策推廣到全國。由於許多還款最後並沒有兌現,借債也逐步變為一種勸捐了。

除去以上的方式外,清廷還縮減了官員的俸祿,印了大錢和紙鈔來加大通貨膨脹等等手段減輕自己的財政壓力,但是厘金和勸捐,借債無疑是最大的三個來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