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曉龍的代表作品:《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生死線》。

我們先了解下《士兵突擊》

《士兵突擊》2017年2月出版,是蘭曉龍以劇本《愛爾蘭·突擊》和小說《士兵》為基礎,創作的劇本小說。

故事以「不拋棄,不放棄」貫穿整體,帶給讀者的第一映像就是軍人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不放棄的精神。並看到成功背後所付出的艱辛,有點類似於《鋼鐵是怎樣練成的》。

《我的團長我的團》上部和下部都於2009年由新星版社出版。

故事以獨特的視角,講述60年前中國各地軍民聯合抗擊日本侵略者,承受戰爭苦難,充分的展現出戰爭的慘烈殘酷,以及無與倫比的歷史真實度與深刻的歷史存在感。

《生死線》是2009年11月,由人民文學版社出版。

故事以20世紀30年代末,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踏遍大江南北為背景下。描寫出八年抗戰中,那些默默無聞之人所經歷的靈魂煉獄,塑造了一羣默默無聞卻捨生向死,布衣之士席捲整個中國抗戰中演繹一曲悲壯史詩,以小人物的眼光展示了一段抗戰的傳奇故事。

在《我的團長我的團》 故事中,一羣打了敗仗只想苟且偷生的國民黨士兵,在團長龍文章的帶領下,重燃鬥志變成勇於赴死之人,最後在抗爭中一一慘烈犧牲。

明知道是炮灰,明知道是必死無疑確依然赴死鬥爭, 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對得起「中國遠徵軍」這五個字的中國遠徵軍題材的小說。

這部作品給讀者的感覺,也不像其他抗戰題材作品那樣千篇一律,不是勵志劇情,而是表達了一種人文情懷。

蘭曉龍這三部代表作都非常好,若是非要選一,覺得《我的團長我的團》是蘭曉龍最好的一本著作。


《生死線》評1

如果不是因為一位朋友的鼎力推薦,不是因為《生死線》的作者是蘭曉龍,大約我看到第九集左右,就會果斷棄劇,而將其歸入抗日神劇一類。

在我看來,《生死線》和《我的團長我的團》,《士兵突擊》比起來,實在是差距不小,幾位主角受重傷不久就能滿血復活,日軍的渣戰鬥力與其他抗日神劇如出一轍,劇情的轉承多沒有《團長》和《士兵》那樣流暢。

後來得知,《生死線》電視劇雖然播出的晚,但其創作時間,大約是在其他兩部劇之前,我就明白了,作家和角色一樣,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如果總是揪住一點,吹毛求疵,而忽視整部作品的觀賞性藝術性,那我們又和不求甚解的噴子有什麼區別?

客觀地說,《生死線》雖然不如蘭曉龍三部曲其他兩部優秀,但和其他國產抗戰劇比起來,還是佼佼者,跳出了一般抗日劇的老套邏輯,沒有束縛於政治正確,對抗日的失敗和勝利冷眼旁觀,真實展現了英雄的致命缺陷,還有對整個戰爭的獨立反思。

249畢竟是249,他外表文秀,內心卻一如既往地傲氣,絕不甘於拾別人的牙慧,或有缺陷,但絕不媚俗。

我自愧連這樣有缺陷的作品,也寫不出來。能作有一部,亦不枉此生。

2016年,我曾在一位朋友收集的資料中,看到在抗日戰爭時期,本邑民眾的傷亡情況,其中許多都有名有姓,有的死於反抗,有的則很無辜,純粹是被日軍無故殺戮。

國軍高桂滋部三百餘人,在一位營長的指揮下,與日軍激戰,平遙古城東城牆上,至今留有多處深刻彈痕,都是日軍的炮彈留下的。與沽寧一樣,平遙古城也是一天內即陷落,史營長及所部百餘人壯烈殉國。

我們這裡也有一位像高三寶一樣的商會會長,為了阻止日軍繼續殺戮,擔任維持會長,與日軍合作,做了名義上可恥的漢奸。但就在他就任維持會長前後,祕密掩護國共兩軍幾十個抗日壯士出城,為平遙保留了抗戰的種子。他的那句話讓後人不忍評他做漢奸:我是中國人,沒變成日人。現中日對立,我可從中做好事。我有一個宗旨,什麼事對平遙人有利,我就做什麼事。九個月後,這位會長與世長辭,合邑隆重為他送葬。

日軍看中了另一位前清舉人,想讓他當第二任維持會長,這位舉人聞訊後即逃進山裡,而且資助子侄到延安參加抗日,後來一個侄子還成為新中國的部級高官。

還有一位校長,率學生參拜被日軍佔為軍營的文廟,受阻,憤而率眾拜武廟。那隱忍的反抗之心,很像歐陽山川。

三名抗日戰士被捕,被日軍處以斬首,但富有傳奇色彩的是,其中兩名都在脖子被砍了一刀的情況下,居然活了下來,繼續抗日鬥爭,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才壽終正寢。真不知道是應該慶幸他們命大,還是慶幸日軍的劊子手手藝太糟糕。

一位只有20歲的抗日女烈士,丈夫是另一個縣抗日遊擊隊的領導人,而且也為民族解放事業付出了年輕的生命,是夫妻雙烈士(解放後統計才知道的,解放前互相都不知道)。女英雄冬日被裸凍三天,依舊寧死不屈,被日軍梟首。悲哀的是,女英雄下葬後,屍體竟然被村民挖出,與他人冥婚,直到五十年代才又被重新安葬。

村裡的老太太回憶,說日軍經常給他家孩子糖果喫,還給她家擔水做飯,那「親善」的模樣,渾然會讓人忘記日軍侵略者的本質。

以上本邑種種在日據時期的故事,不勝枚舉。在《生死線》中,我看到了那些先輩們的樣子,看到了他們的不屈,看到了他們的隱忍,看到了他們的無奈,看到了他們的變通。

那座城的是與非,就是中國的是與非;那些人的好與孬,就是國人的好與孬。

然而那又並不是簡單能用好和壞,黑和白,英雄或狗熊一個詞可以形容清楚的。

沽寧者,姑且寧靜,也就是暫時的寧靜;潮安者,嘲諷苟安。這樣的城名,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禪達以小喻大的筆法是一樣的,那不只是講一座城的故事,而是凝聚了許多城的故事,在講整個中國的故事,在講所有中國人。

約用五到十篇的文字,寫一寫我看這部劇的感受,此為開篇。


感覺士兵突擊更好一些,這部電視劇裡面的故事曾經在很多人心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而就是這樣一個樸素的故事,把我們這個時代應有的精神與風貌具象了出來。

這部電視劇每一個演員演繹的人物角色都是那麼質樸而有血有肉,還有可敬的史今班長。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許三多,就是因為史今班長對三多父親的允諾,對三多的鼓勵和信任。也許我們人生裏,會出現很多很多個史今,帶著我們走一段路,然後分開。但就像最後班長對三多說的那樣:我們一天天都在長,等有一天,我們能力越來越強,本事越來越大,天南到海北,不過是一抬腿的距離。想見誰就見誰。許三多在班長走時那一段哇哇的大哭,也令人動容。還有許三多三百多個腹部繞槓。七連解散時,三多和連長的堅守、馬曉帥的入伍誓詞、伍六一在爭奪老A時的做法包括許三多的做法,「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在那一部劇裏有了最淋漓最深入人心的詮釋。

許三多就是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但他所做的事是我們普通人甚至都不屑於做的,但他的成就是我們普通人也難以企及的,就因為心中那個他自己都意識不到的執著的信念。他只覺得我該這麼做,沒有原因沒有理由。高誠說他每做一件小事,都像救命稻草一樣抓著,有一天,他抱著的已經是讓別人仰望的參天大樹了。最後讓人們驚嘆這個一開始本來不起眼的小子,不知什麼時候就變得了不起了。

有些當兵的說這個故事有些不太真實,一個這麼笨的兵是不可能變的這麼牛X的。其實許三多最後的牛X在於,他適應一個新環境不用再像死過一回一樣,他擁有了過去不敢想像的資本,按照他的話說:因為穿上這身軍裝他又重新做了一回人。


個人觀點,在正能量影響方面《士兵突擊》絕對是最好的,2007年電視劇開播時,掀起當年的參軍熱潮,就是放到現在對我們的影響依然很大,我們可以成才,但是必須先許三多。身上的枝枝蔓蔓有的可以砍掉有的必須留下而且要讓它茁壯。守得住寂寞,耐得住焦慮,不浮躁,這對於現在很多想一夜暴富或者賺快錢的人絕對是一個去火的涼茶。我們可以有小聰明,但小聰明絕對不是本事,成才這一路失去朋友,失去共享,丟了承諾和信仰,投機鑽營,只為出人頭地,慾望太大反噬自己。幸運的是他是真的有實力不然也做不了狙擊手,明白了自己還是那個帶有驕傲的農村娃。


個人感覺還是士兵突擊吧。

一開始的時候感覺士兵突擊有什麼好看的,不過在大了兩歲再看,有些地方就深有感觸了。

從許三多進軍隊的第一天起,他可能更多的是笑話,投降。

許三多被安排在五班,是一個荒涼的,每天甚至不用出早操的地方,可是許三多堅信人要活的有意義,每天堅持訓練,鋪路,不管同班的戰友怎麼嘲笑都沒有改變,而最後,戰友們也開始鋪路,這就是一種改變,許三多可能不聰明,但是他堅信自己,也改變別人。

許三多被安排在鋼七連是我覺得最精彩的,因為這是一個猛人從廢物的崛起。剛進鋼七連的時候許三多真是一個笑話,暈車,遊離在訓練之外,扶不起的阿斗,可是班長始終沒有放棄他,既然說了就要做,做就要做好,不拋棄,不放棄。最後許三多也證明自己沒有那麼廢,腹部繞槓做出了記錄,然後一路崛起,甚至抓住了老A,這是許三多自身努力的結果,毅力,不屈。而在鋼七連改革的時候,成才被安排去五班,我知道,你真誠總不會喫虧,圓滑也不一定真的會笑到最後。

在特種兵選拔的時候,成才的不受待見和許三多的不拋棄,不放棄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都考了進去,可是成纔在訓練過程中對於隊友的抵觸和在最後演練的時候對隊友的不信任,在隊友失去聯絡的時候放棄任務,這是一個心裡只有自己的人的基本表現,而相比許三多的操作,我感覺我是做不到的,可是不妨礙我對他許三多的喜歡。

在真實對抗中毒販的死讓心底善良的許三多感到難受,甚至想復原,對生命的敬畏,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的。

在家裡出了事的時候,許三多回到家主動扛起責任,這是許三多從一個孩子成長為大人最大的說明。

在士兵突擊中,講述了一個人從軍後的成長過程,表現出來的是忠誠,堅韌,毅力,不拋棄,不放棄,對生命的敬畏,堅持自己,甚至通過自己改變別人。

所以我還是選擇士兵突擊。


我的團長我的團


個人感覺士兵突擊是最好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