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還年銷售35億美元的美國知名王安電腦公司,為什麼現在宣布破產保護?日本三菱這麼強大的集團,為何會退出電腦生產?」

25年前,1994年1月18日的《華為人》報上刊載了任正非的《赴美考察散記》。多事之秋,回頭再看任正非的所思所想所為,會有更深一層的感觸。

近日,任正非同美國兩位著名的學者、思想家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和喬治·吉爾德有個對話。在對話中,任正非提出,孩子應該是一代比一代優秀,「如果有很多窮孩子也能受到好的教育,人類創造財富的能力會更強,擺脫貧困的能力也更強,那社會會更加和諧、友好,未來應該具有希望的。」

他還表示,我認為,中國現在的大眾創新雖然看起來蓬蓬勃勃,大部分是應用創新,是在世界平台的基礎上在創新。如果離開世界這個平台,我認為創新會有很大挫折。因為中國在基礎理論投入和基礎教育問題上還需要努力。

眾所周知,任正非對教育非常重視,但如果你看了《赴美考察散記》就會知道,任正非對教育問題的關心是一貫的,教育,源於他對競爭的深刻洞察。

本來,任正非去美國是解惑的,但到了美國之後走馬觀花,發覺了更深層的奧秘。

在波士頓,看到美妙的自然風光和自然保護後,任正非想到, 我們國土與美國大致相等,但除了高原和大山之外,「餘下不到一半的國土,卻盛著12 億人民。教育經費的缺少,文化素質的低下,盲目的繁殖人口,連田邊地角都挖空了,如何還有山林、草地?」

從這點來說,天時地利與人和,我們地利的戰略發展空間是不足的。

我國教育條件還十分困難,人口一天天增長,受教育的機會與水平均低於發達國家,在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裡,低文化素質就象一條鏈,拖住了整個經濟的發展。發達國家用一些矽片,換走了我們大量的花生米,我們常認為這是一種不平等交換。

任正非認為,美國的教育文化水平很高,科學技術比較發達——不發達國家付出了大量的初級產品,只能換取發達國家的少量高技術產品。而這就形成了競爭的優劣勢:前者是隨處可買到的,價格是有規律的,後者是獨特的,價格是隨意的,用以償還開發生產中的風險投資及優秀人才的酬金…這樣文化高的人越富,那麼這種差距到21 世紀就不可彌補。

教育是與國家前途命運息息相關的,任正非最近一年密集發聲,教育是他特彆強調的一部分。

國家博弈主要看教育,再窮也不能窮教育,教育是根源,要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如果不重視教育,實際上我們會重返貧窮的。」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教育增加國家的底氣……

萬事人為本,重視教育才能人才輩出,人才多了經濟才能不斷發展進步,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任正非重視教育不僅是因為他父母都是鄉村老師,更是出於對國家民族前景的責任和擔憂。

在25年前的美國,任正非得出了一個真理:不振興教育,是不可能振興中華的。再窮不能窮教育。

「人才的爭奪必然會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任正非說,只有知識有價,才會有人才的渴求,有了人才的渴求,才會重視教育,希望工程的鐘聲,一遍一遍地敲響,正敲碎人們的金錢夢。

但「金錢夢」是不容易敲碎的,現在我們也看到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大行其道,在企業界,在娛樂圈,在影視節目里,到處都充斥著浮華奢靡的小時代風氣,名利的狂潮,正在歇斯底里的狂歡。

哎,清醒的人總是顯得那麼荒唐可笑。

長久以來,任正非對人才的渴求是持續的,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他會對研究所的幹部說,讓你使勁招人你就招,招來沒活干挖沙子也可以。在華為的快速發展過程中,任正非還有一次幾百人、上千人的大手筆招聘,他唯恐公司的人才流失。

而人才的增加極大地推高了公司的運營成本,但任正非堅持,「我公司聚集優秀人才、提高人才濃度的政策是正確的。儘管它暫時增加了生產成本。」

看任正非的文章,人才的流失基本是他最痛心的事情之一,為了挽留人才甚至傳出了他讓妻子不願跟來的幹部離婚的謠言。

我國教育條件還十分困難,人口一天天增長,受教育的機會與水平均低於發達國家,在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裡,低文化素質就象一條鏈,拖住了整個經濟的發展。發達國家用一些矽片,換走了我們大量的花生米,我們常認為這是一種不平等交換。我們觸景生情,有些感慨,同樣大聲呼出教育救國。

任正非一行到紐約的自然博物館參觀,發現一個小時的快速瀏覽只不過看了博物館的小小一角。

他發現成群的美國兒童在博物館裡全世界的各種珍奇展品,不由感慨「不知此中還有多少發明明天的原子彈、太空梭的英才在成長……想到我國廣大農村學校多數還在危房中,想到希望工程在中國還未被人們高度認識,憂國憂民,給我們的心蒙上了一層陰影。」

另外,任正非還比較了中國人和美國人的花錢習慣,他認為中國人的花錢習慣是一種弱勢思維:中國人是省吃儉用,留給後代,美國人狂花亂花,廣交朋友。中國人永遠陷在中國人的圈子裡,永遠跳不進錢窩,在富裕的美國,仍然貧窮。美國人朋友越交越多,機會越來越好,錢也越掙越多——人生的成功,8 0% 在機會。

通過各方面的參觀調查,任正非體會到什麼是技術危機與市場危機,他認為,不與世界交流,只是閉門造車是不可能趕上別人的。他感到,「我們不拚命發展技術、最終會丟失全部市場」。

回國後,任正非對所有華為人說,「華為被歷史擺在了一個不進則退的地位,科海無邊,回頭無岸,錯過了發展機遇,將會全軍覆沒。」

事實證明,任正非對華為的判斷是正確的,正是有了25年前的戰略預判,才有了華為今天的強大。任正非去美國看到了我們基礎的薄弱,看到了我們科技研發的落後,看到了我們企業管理水平和效率的不足,而同期去美國的國內企業呢,我們已經很難知道他們當年去美國是幹嘛去了。。。

「從來就沒有什麼神仙、皇帝,我們中華民族唯有踏踏實實、面對自己的弱點,才有可能振興。」

任正非、華為用二三十年時間,兢兢業業,厚積薄發,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自己的歷史貢獻,就像他所說的,他的一生無愧於國家民族。

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對。事業無貴賤,磨好豆腐也是一種貢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