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先說劉璋他爸爸劉焉,《三國演義》比劉備都早的出場人,桃源三結義投奔的第一??個人,幽州太守。本來想領交州牧避禍的劉焉因為聽侍中董扶說益州有天子之氣,改向朝廷請求為益州牧。於是以劉焉為監軍使者、益州牧,被封為陽城侯,命其前往益州逮捕郗儉,整飭吏治。劉焉上任後,任命賈龍為校尉,將他遷到綿竹居住。劉焉安撫收容逃跑反叛的人,極力實行寬容恩惠的政策,但內心別有圖謀。他進一步對內打擊地方豪強,鞏固自身勢力,益州因而處於半獨立的狀態。天下諸侯討伐權臣董卓之時,劉焉也拒不出兵,保州自守。

但是,「董卓使司徒趙謙將兵向州,說校尉賈龍,使引兵還擊焉,焉出青羌與戰,故能破殺。岐、龍等皆蜀郡人。」你不打他,他打你!董卓打來了,好在劉焉有青羌兵,戰鬥力極強!挫敗了賈龍並斬殺之,趙謙看沒有內應就撤軍了。劉焉逃過一劫。這裡需要說一下青羌兵,就是諸葛的後《出師表》中提到的再過幾年就死光了的突擊部隊,應該是四川地區的少數民族戰士,英勇善戰。劉焉不出兵自然就是保州自守。

初平元年(190年),荊州刺史王叡為孫堅所殺,董卓上書派劉表繼任。孫堅是討伐董卓的先鋒!劉表是董卓的嫡系,董卓讓劉表去荊州就是看著孫堅的,果然,孫堅死於劉表之手。劉表怎麼能去討伐董卓呢?!

劉度這個人只有在劉備下荊州的時候,出場過,當時是零陵太守,投降劉備了。20多年前,他是不是太守都不知道,他如果當時就在零陵,也是劉表的人,不可能討伐董卓的。

《三國演義》原文:且說曹操當日對何進曰:「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敗也。」何進怒曰:「孟德亦懷私意耶?」操退曰:「亂天下者,必進也。」曹操說是何進亂天下?曹操可能不知道是誰給何進出的這個餿主意!

我今天就把這個幕後元兇給找出來!《後漢書》:詈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袁紹!!!這個人就是袁紹!董卓亂政的首惡就是袁紹。本來一個獄吏就可以辦到的事,非得把董卓招來,請神容易送神難,董卓被請來了…,何進不但沒誅殺太監,袁紹也被攆走了……於是天下大亂。


董卓亂政的時候,那些劉姓的地方勢力(比如劉表、劉焉、劉度等)根本不夠實力與董卓抗衡。所以這個問題我們就不討論了,我們今天主要探討一下「亂漢首惡」是誰?

亂漢首惡是誰:是禍亂長安城的李郭二人嗎?是獻此奇謀的賈詡嗎?是殘暴的董卓嗎?是招董卓入京的何進嗎?是出餿主意的袁紹嗎?是干政弄權的宦官嗎?是隻為利益的士族嗎?是造反起義的黃巾軍嗎?

這個問題不禁讓我想到一個很現實的情況:就是一個人在商場摔倒了,然後這個人就開始告別人,告這個告那個、怪著怪那的.....遇事不檢討自己,首先把鍋甩出去【就好像下路崩盤,怪輔助不給力、怪打野不幫、掛上路不T、怪中路不支援。就是不檢討一下自己】

先說黃巾起義:

農民朋友們為什麼造反?餓,喫不飽穿不暖,日子過不去了。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不外乎就是天災人禍。

天災沒話說!誰也不想的。但人禍就不同了,朝廷賑災不利、士族貪污腐敗、外戚結黨營私、宦官干政弄權---說到底就是皇帝沒本事。

我們再看撐起東漢王朝這個大鼎的三隻腳:外戚、宦官、士族

只要有婚姻就會有外戚,為了抑制外戚獨大,所以皇帝培養出來宦官,以平衡外戚勢力。又由於東漢時期實施的察舉制又衍生出了士族勢力。

外戚和宦官的權利都來源於皇帝,所以他們都十分依賴皇權。但是士族不同,士族遍佈天下,因為察舉制有舉薦的權利,所以讓士族間形成了一種默契,一條獨有的利益鏈,正是這條利益鏈使得中央到地方的士族門同氣連枝,形成了士族階級【士族階級逐漸的掌握了全國大部分資源、輿論、人脈以及做官的權利】

就這樣,外戚、宦官、士族撐起了大漢王朝。一旦出現不平衡,或者斷了條腿,東漢這座大鼎將瞬間倒掉。

東漢後期連續出現弱帝、幼帝也導致了各階級勢力間爭權奪利越來越強。在爭權奪利中外戚和宦官因為沒有了皇權的威嚴支持,很快就倒下了,雖然讓董卓撿了漏,但不可否認的是,主宰天下走勢的還是士族階級。

雖然士族軍閥的袁紹、袁術等相繼被滅,雖然董卓、曹操、孫權、劉備這些瓜分天下的都不是士族名門,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必須依靠士族階級。

董卓入京後積極籠絡地方士族階級。

孫權完全信任並重用和依靠地方士族。

曹操這麼厲害的角色對士族階級也只是採取的懷柔政策。

劉備入主西川全靠地方士族支持。

曹丕要稱帝無奈打壓宗親大幅讓利給士族以獲得支持。

蜀漢後期大力打壓士族引起了國內士族階級不滿和不配合,最早推出歷史舞臺。

曹爽大力打壓士族階級而遭到集體反對,最後曹魏江山拱手讓人。

士族階級代表人物司馬家最後統一全國【士族階級有個通病,就是貪,只認利益。士族當家,家族腐敗,士族當政國家腐敗。國家的腐敗也就讓外族趁虛而入.....中國在士族階級的領導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時代】

但是士族的形成終究是東漢朝廷政策引起的。怪不得別人,要怪還是隻怪皇帝無能。


首先回答漢亂首惡這個問題。

個人覺得,漢亂首惡當屬張角。東漢末年,時逢大旱,張角率領災民暴動,這就是著名的「黃巾起義」。「黃巾起義」雖然失敗了,可是它卻徹底動搖了漢朝的統治,各地方實力派割據一方,軍閥混戰。最終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董卓亂政,大家自然是有目共睹。是否勤王,不是取決於道義,而是利益。漢室宗親,尤其地方實力派,他們無需勤王,因為有兵、有錢、有地盤。董卓還要安撫他們。而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無非是想撈取一點政治資本而已。別說討伐董卓,華雄一人,就已經難住了十八路諸侯。更和況還有三國第一名將呂布。所以勤王與否,是利益問題,而非道義問題。


問這個問題,小篇根本不懂三國。討伐董卓是在191年,劉度在北方被袁紹公孫瓚在玩弄於股掌之間,手下根本無兵無將,空有名號。劉表是在董卓之亂時191年才被任命的荊州刺史,前刺史被長沙太守孫堅攻殺,開創了太守攻殺刺史的先例。討伐董卓時,劉表還沒有在荊州站穩腳跟,憑什麼說劉表是地方實力派?劉表剛站住腳,參加討董的孫堅過境回長沙,竟然沒有去拜訪上官,因此劉表毫不猶豫地擊殺有不臣之心的孫堅。因此,當時如果劉表真的擁有荊州,輪不到孫堅討董。孫堅只能做劉表麾下參戰。再說劉焉,劉焉189年入川,入川時,隨從儀仗都被漢中張魯奪去,劉焉隻身攜印入川,經過四年的努力才擺平益州各方勢力。191討董他根本沒有能力參加,就算他想去,張魯絕對不會讓他帶兵出川。亂世之始張角,亂政之始董卓,諸侯割據混戰之始孫堅。


如果把他看成一個眾合博弈,就好理解了。

大家都出兵,消耗一樣多,勝利了,光復漢室,大家一起本本分分,領取獎勵;失敗了,大家損失一樣多,你打不了我,我打不了你,我們還是好朋友。

你出兵,我不出兵。能勝利了,我跟著出,一起享受勞動成果;失敗了,你沒兵了吧,哪把你的地給我吧,謝謝。

你不出兵,我不出兵。問責大家一起來,有兵有地又有什麼損失嗎?而且大家實力相互制衡,我們都是好朋友。

一起出兵很難達成共識,先出兵的會優先損失利益。因為這些藩王都是本身佔用資源的,而不想失去資源的,是可以自己立國的。這樣的話,在零和這點來看,大家都不作為是應該的。

亂漢首惡,漢靈帝執行的亂國之策。


公元188年漢靈帝駕崩,外戚與宦官的鬥爭再次出現。宦官蹇碩等意圖殺害外戚大將軍何進,改立太子劉辯的弟弟陳留王劉協,然而失敗。漢少帝劉辯順利繼立後,何進又與袁紹等士大夫企圖去除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進令涼州董卓、幷州丁原帶兵增援。誰料宦官們先發制人,在董卓軍到達洛陽前殺死何進。而袁紹則以為何進報仇為名率軍入宮,殺死十常侍等宦官兩千多人。雖然困擾東漢上百年的外戚與宦官之爭就此終結,卻也方便了率軍入都城的董卓順勢奪取朝政大權。從以上看出董卓之亂首惡是外戚何進與宦官,那皇室實為派為何不勤王?亂世之秋,誰都有自己的想法,最好的就是希望別人去拼殺,自己保存實力,亂世的時候,有軍隊就是地盤,誰實力弱就將被強者吞併,所以,都不願出兵勤王。


當時他們幾個都各懷鬼胎,想為自己多撈點好處,他們自知打不過董卓,所以選擇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