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藝術,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可以想像,七雄爭霸,必定人才輩出。那些口把式或身懷奇技之人的表演都算雜技。

兩漢時期,人們最初將各類競技、雜耍、幻術、樂舞、俳優戲和動物戲統稱為「角抵」,東漢以後又稱「漢代百戲」。

雜技真正成熟於隋代,盛行於唐代宮廷和民間。北宋和南宋首都的河南開封、浙江杭州都有名為「瓦子樂棚」的演出場所。到了清代,雜技藝人進一步淪落江湖。蹬技、古彩戲法、耍罈子、「劍、丹、丸、豆」幻術得到創新。

如今,在舞臺節目和民間,仍然可見類似漢代百戲的倒立、頂碗、雜耍、馴獸和小丑表演。

中國雜技藝術的特色,從藝人看,一般都有嚴密的師承傳統,與姊妹藝術關係密切,個個都身懷絕技,尤其有腰、腿、頂硬功夫。從道具看,都是一些生活用具、勞動工具,感覺生活氣息濃厚。從趣味看,工藝美術與形體技巧、超人大力士與靈巧跟斗奇妙結合,感覺險中求穩、平中求奇、動中求靜。


「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身為河北人,提到雜技,自然首先想到的就是吳橋了。

滄州市吳橋縣是被國內外雜技界公認為中國雜技之鄉,吳橋雜技大世界,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雜技的種類就更多了,有蹬技、手技、頂技、踩技、口技、車技、武術、爬桿等。

我還是比較喜歡看團隊合作表演性質的,口中吞劍、喫針、鎖骨、吞鐵球、上刀山這類的看著有點滲人,也不覺得很好看。


我個人理解,雜技是技術,也是藝術,是人體加道具技術的藝術化,常以人體承受極限和表演形式的驚險、新奇、刺激、壯美柔美等體現水平高低,是一種歷史悠久、具有江湖、廟堂雙重特色,深受民間喜愛的大眾藝術。品種有蹬技、頂技、柔技、空中飛人等,且不斷有創新品種出現。我最喜歡過去湖北雜技女演員夏菊花的柔體頂碗表演,還有好的空中飛人表演,感到驚險刺激,是美到骨子裡的藝術。


馬戲、柔術、獅虎表演、頂人山、吞吐火、車術、飛刀、攀豎桿、大力士等。我喜歡大力士、柔術表演。


滄州的吳橋,河南的濮陽,轉一圈就知道了??


雜技的藝術的特色:

1.重視腰腿頂功的訓練 我國雜技自古重視頂功。漢代畫像磚石和壁畫、陶俑中, 有許多拿頂和翻筋斗的形象。我國雜技藝人,即使是表演古代 戲法的演員也要有紮實的功夫基礎,所謂「文戲武活」,即是 指此。沒有堅實的功夫,在大褂裏卡上上百斤的道具,還要從 容自如,翻著筋斗變水變火是不行的。

2.險中求穩、動中求靜 顯示了冷靜、巧妙、準確的技巧和千錘百鍊的硬功夫。如 「走鋼絲」中種種驚險的表演,都要求穩;晃板、晃梯之類, 凳上加凳,人上疊人,但頂上的人必須在動蕩不定的基礎上求平求靜。這必須有極冷靜的頭腦、高超的技藝與千百次刻苦訓 練相結合纔行。 這顯示了對平衡的駕馭力量,表現了人類在戰 勝險阻中的超越精神。

3.平中求奇 以出神人化的巧妙手法,從無至有顯示人類的創造力量。 這個藝術特色在舉世驚絕的「古彩戲法」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我國戲法與西洋魔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魔術講究運用聲光道 具,檯面上金碧輝煌、錚光鋥亮,演員卻只要一件長袍,一條 薄單,平凡樸實,毫無華彩,然而這一身長袍卻要變出千奇百 怪的東西,從酒席菜餚至活魚、活鳥無奇不有。 演員一個跟斗能獻出烈火燃燒的銅盆,再一個跟斗又取出 碩大無比、有魚有水的魚缸。

4.軟硬功夫相輔相成 最能表現這一藝術特色的是「蹬技」節目,蹬技多數是女 演員表演,演員躺在特製的方臺上,以雙足來蹬。至於所蹬物 體,幾乎包羅萬象,從紹興酒罐、彩缸、瓦鍾到桌子、梯子、 木柱、木板和喧騰帶響的鑼鼓等,輕至絹制的花傘,重至100千 克重的大活人。 被蹬物體,或飛速旋轉,或騰越自如,從光滑 的瓷製彩缸至笨重的木製八仙桌子,都可以蹬得飛旋如輪,只 見影子不見物象。

5.驚人的力量和輕捷靈巧的跟斗 「疊羅漢」的底座負重量是驚人的。唐代《載竿》有1人頂 18人的記載。現藏日本作為國寶級文物的唐代漆畫彈弓,弓背 上就有1人頂6人的形象。 近世的「千斤擔」中,一位老演員手舉腳蹬同時舉起4付石 擔和七/V個演員,負重達500千克以上,表現了超人的力量。傳 統的「拉硬弓」 「耍關刀」都是負重極大的節目。

6.以生活用具和勞動工具為道具富於生活氣息 碗、盤、壇、盅、繩、鞭、叉、竿、梯、桌、椅、傘、帽 等,這些平凡東西,在我國雜技藝人手裡,變幻萬狀,顯示了 我國雜技與勞動生活的緊密關係,有些節目就是勞動技能和民 間遊戲結合的產物。 如繩技、神鞭等,就是牧民套馬、趕車和 兒童跳繩的藝術化。

7.工藝美術和形體技巧相結合 「耍罈子」 「轉碟」等節目把我國的瓷繪藝術與雜技交融在 一起。「蹬技」中的花傘和彩單同樣給人以傳統藝術的美感。

8.表演形式多樣性 我國雜技有極大的適應性,表演形式、場所多樣化。 廣 場、劇場、街巷、客房,多至百人大薈萃,小至一人的現場即 席獻藝。正是這種廣泛的適應性使其能千古猶存。


雜技、藝術有千百種,我喜歡大變活人,,


糖畫,用糖作為材料的一種手藝。以線條勾勒出造型,飛禽走獸,人物花卉等等,惟妙惟肖。具有其獨有的風格樣式,極具美感。

白沙寫字,用漢白玉的粉末,在地上撒出書法字體。筆鋒清晰,是一項很高超的藝術。

當然,還有很多美麗的雜技藝術,變臉,沙畫……


雜技,亦作「 雜伎 」。 指柔術(軟功)、車技、口技、頂碗、走鋼絲、變戲法、舞獅子等技藝。我喜歡車技


鹽城慶豐「十八團」是十八個自然村莊,這裡就是著名的雜技之鄉,是我國雜技藝術三個半發源地之一。另兩個指的是河北吳橋,山東聊城,半個指北京天橋。

早在唐代,慶豐「十八團」就有民間藝人在江淮一帶表演「耍壇」、「頂碗」、「走索」、「鑽圈」等雜技,當時稱之為「百戲」。可是在舊社會,「十八團」雜技藝術得不到發展,雜技藝人有的淪為乞丐,有的被「抓壯丁」,有的當了地主、資本家的長工、女傭,到解放前夕,這裡只剩下兩條破漏的「把戲」船和二十多個「把戲花子」,掙紮在饑寒交迫之中,幾乎演不出什麼「把戲」來了。

解放後,人民政府把那些已經改行的雜技藝人組織起來,發展成為建湖、鹽城、射陽、阜寧四個雜技團,總共有三百八十多人,其中單是演出人員,就比解放前增加十多倍。從來不登「大雅之堂」的雜技,登上了劇場的舞臺。從燈光佈景,到服裝道具、音樂效果都齊備了。演出的範圍,再也不限於蘇北農村,南抵上海、杭州,北到開封、濟南等地。藝人們積極貫徹黨的「推陳出新」的方針,對雜技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舊時代的那些殘酷的、恐怖的、荒誕的東西,諸如「三上吊」、「殺人栽瓜」等都被剔除了。而那些表現勞動人民勇敢、堅強、機敏的傳統節目,如滾杯、頂碗、撲盤、轉碟、耍壇、爬桿、鑽圈、舞獅子、古彩戲法等,則得到了繼承和發揚。據統計,四個雜技團十多年來挖掘的傳統節目,總共有八十一個,在傳統節目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節目,有一百零二個。與此同時,他們還學習了上海等雜技團的「含花」、「椅子造型」等節目,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經過改革,現在的節目,更為廣大人民羣眾所喜愛。在改革中,各個團還發揚了自己的藝術特色。建湖、鹽城兩個團擅長表演體育性節目,表現了我國北方雜技的挺拔、剛勁的氣勢;射陽、阜寧兩個團在技巧性的節目上反覆磨鍊,具有我國南方雜技的精妙、柔和的風格。

在南京的一次演出中,一個四十歲開外的演員在爬桿上翻騰跳躍。他就是建湖縣雜技團副團長、老藝人嵇月良。嵇月良出身在「十八團」的一個窮苦藝人家裡,祖上就是「把戲花子」。到他父母親手裡,日子更是難熬。他的母親是玩蹬技的,當懷著他已經足月的時候,還為班主所逼,躺在地上蹬石擔子。座上的一個惡霸叫人在她身上加了四副石擔子,石擔子上還要站人。當場,她受了重傷,血流遍地,剛被擡回船,「哇啦」一聲,小月良就出世了。為生活所迫,小月良五六歲時,就要爬上五丈多高的杆子上,玩「三上吊」給班主賺錢,供富人取樂。

後來,小月良得了血吸蟲病,瘦骨架上挺著個大肚子,人們都說「這孩子沒用。」正在這時,來了共產黨,給他治好了病,使他獲得了雜技藝術的真正青春。現在他已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是建湖雜技團領導成員之一。他的老母親現已退體,過著幸福的晚年。母子倆常對青年演員說:「過去,我們是半賣藝,半討飯,被人欺,被人壓。現在,我們當了家,做了主,成了新中國的雜技藝人,這全是毛主席、共產黨領導的好啊!」是的,這番話說出了廣大雜技演員的心聲。

舊社會裡,賣藝如賣命,有多少孩子含著眼淚爬上「三上吊」的吊杆,從半空中跌落下來,受傷或死亡:有多少老人使盡最後一把力氣,被班主一腳踢開;有多少姑娘遭官僚惡霸的污辱;有多少小夥子奮起反抗,又被兵痞、流氓打得遍體鱗傷……。這賣命的一羣,討飯的一羣,受屈辱的一羣,現在,他們不僅是藝術舞臺的主人,在政治上也有了地位。

夏菊花

僅以射陽雜技團來說,老藝人周國發,當上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青年演員李喜榮,當上了共青團縣委的委員;「轉碟」能手陳美玉,還到過非洲十六個國家訪問演出。為了進一步繁榮雜技藝術,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培養雜技藝術接班人的工作。近幾年來,各個團都吸收了大批青少年學員,並為他們創造了良好的學藝條件:給他們配備了專職的政治文化教員,教他們學政治,學文化;挑選優秀的老藝人當他們的教練,組織他們到上海、武漢等雜技團去觀摩學習。這些青少年學員迅速成長。他們不僅把老藝人的一套本領全部繼承過來,而且立志創新,攀登新的藝術高峯。

從射陽雜技團李喜榮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雜技新人的精神面貌。一九六九年,李喜榮未滿二十歲,那時她只會按本團的老水平演「椅子造型」和「頂碗」兩個節目。自她看到武漢雜技團的名藝人夏菊花將這兩者結合起來,表演出「椅子頂」以後,便急起直追,花了半年功夫,學會了這個難度較大的節目。可是,李喜榮並不滿足,她說:「人家夏老師年紀那麼大,還在創新節目,我們年輕人,更應該向前闖出新路來。」於是,她在老藝人和同志們的幫助下,在最上頭的椅子上再放兩張長凳和兩根竹笛般大小的鐵「柺子」,手握「柺子」,撐在左右雙飛的兩張凳頭上,再用腳夾碗。這比原來僅僅在椅子上徒手倒立,頂碗夾碗有了發展,這個節目在滬、寧、杭一帶演出,都博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

像李喜榮這樣的雜技新人,每個團裏都了。鹽城雜技團十三歲的小演員徐興生,在桌面上表演獨輪車,飛旋迴轉,輕盈自在,使許多老藝人都自嘆不如。老藝人們高興地說:「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雜技藝術更加燦爛廣闊的前景!「據不完全統計,「十八團」先後為全國二十多個雜技團輸送了演員一百二十多人,名聞中外的武漢、瀋陽、廣州、北京、上海、天津等雜技團,都有「十八團」輸送去的演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