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偏差:實現成功不是複製成功者,而是學習失敗者

來自專欄倪雲華商業管理新認知8 人贊了文章

點擊右上角【關注】,獲得資深管理顧問倪雲華的管理、創業新知與乾貨分享,讓你專註夢想,少走彎路。

英國著名魔術師和催眠師德倫·布朗在一個紀錄片中,展示了一個心理騙局。

方法很簡單。首先,獲得一張數量足夠大的聯繫人列表,給列表上的每個人發電子郵件說,你有能力預測到賽馬的結果,並且你會向他們證明這一點。

假設每場比賽有五匹馬參加,把列表上的聯繫人分成五組,每組都要「預測」一個不同的贏家。

那麼有四組名單會收到一個錯誤的預測結果,但還有一組名單的人會相信你能夠至少預測出一次正確結果。

重複這個過程,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與足夠多的名單,在4或5輪之後,就能獲得相信你預測能力的死忠信徒了。

因為心理上的偏見,我們會跟著自己的感覺走,這會使我們做出不理智的錯誤決定,或是追隨一些並不正確的理論概念。

比如聽說別人用什麼很有效果,就要趕緊買回來,也不管自己適不適合,或是瘋狂追捧成功學。

這種片面的心理表現就是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另譯為「生存者偏差 」,是一種認知偏差。其邏輯謬誤表現為過分關注於目前人或物「倖存了某些經歷」然而往往忽略了不在視界內或無法倖存這些事件的人或物。

其謬論形式為:

倖存過程B的個體A有特性C,因此任何個體倖存過程B需要有特性C。

有特性C但無法倖存過程B的個體被忽略不加以討論。

邏輯偏差在於只關注篩選結果做出評估,而忽略篩選條件與篩選機制等信息。

用俗語「死人不會說話」來解釋其成因意指當取得資訊之管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無從由死者獲得來源),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之偏差。

這種偏差可以導致各種錯誤結論。

倖存者偏差這一概念來源於二戰時期。

二戰時期,盟軍的戰機在戰爭中損毀相當嚴重。每次返航的戰機上面都布滿了彈孔,軍隊認為需要對戰機加以更好的加固和保護。但是應該加固哪些部分呢?

最初他們的想法是將裝甲附加到整個艦隊中最常被子彈擊中的地方,於是將返程飛機的受損情況統計好繪出一張示意圖。

進行分析和研究後發現:機翼是整個飛機中最容易遭受攻擊的位置,但是機尾則是最少被攻擊的位置。

按照原先的邏輯,那麼飛機的加固應該放在機翼部分。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亞伯拉罕·沃德教授接受軍方要求,運用他在統計方面的專業知識給出關於《飛機應該如何加強防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幾率》的建議。

沃德教授的建議與軍方原來的想法卻完全相反,他給出的結論是「我們應該強化機尾的防護」。

沃德教授的結論依據主要是以下一方面:

  • 這次統計的樣本,僅僅是涵蓋平安沒有遭受打擊墜毀後返回的轟炸機;
  • 被很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似乎還是可以平安返航的;
  • 而在機尾,彈孔較少的原因並不是真的不容易中彈,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還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盟軍最終採取了教授的建議,並且後來證實該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早在20世紀30年代,約瑟夫萊茵博士就開始測試是否真的存在超感知覺(ESP)。為瞭解決這個問題,他測試了是否有人能夠成功猜出一副洗牌的順序。

他最初使用常規格式的撲克牌,但後來又轉而使用專門設計的Zener牌,防止參與者會默認只猜測他們熟悉的撲克牌與真正的猜測牌是一樣的。

在他的實驗中,他讓500人猜測這些卡的順序。猜對了的參與者就會被轉移到下一輪。他們被要求再次猜測,那些正確猜測的人又被轉移到下一輪,以此類推。

最後留下的人被認為具有心靈感應能力,因為他們能夠在每一輪中正確猜測。

這個實驗就是一個倖存者偏差的案例。該實驗能夠發現參與中的某個人每次都能正確猜測的可能性,但它並不能確定某個人是否具有超能力。

因為心理上的偏差,我們有時只盯著結果,而不去考慮相關因素和過程。

當我們研究成功學時,總是傾向於尋找那些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家 ,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馬克扎克伯格,伊隆馬斯克。

這時候,眼裡只關注是什麼優秀品質讓這些人獲得成功。我們似乎是被成功人士的光輝迷惑了。

生存者偏差使得很多人傾向於只關注獲勝者並追隨他們的腳步而忽略那些嘗試與獲勝者走相同的路但失敗的人,甚至有些模仿聽起來很可笑。

「理查德布蘭森,比爾蓋茨和馬克扎克伯格都輟學並成為億萬富翁!你不需要學校才能成功。企業家只需要在課堂上浪費時間就可以開始。「

羅爾夫·多貝裏在《清晰的思考藝術》寫道:

「在每一位受歡迎的作家背後,你都可以找到100位其他書籍絕不會出售的作家,在他們身後還有100名沒有找到出版商的作家,還有另外100人,其未完成的手稿在抽屜裏聚集了灰塵。

其中每一個都是100個人,他們夢想 - 有一天 - 寫一本書。然而,你只能聽到成功的作者,並且沒有認識到文學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眾人追捧成功的典範,學習名人傳記,模仿成功企業的發展模式,卻忽視了成功的背後還有無數付出和不斷地測試練習,而是將某些成功者身上的特徵看成實現成功的全部因素。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說過:「如果你把成功歸為一組並尋找使它們相似的東西,那麼唯一真正的答案就是運氣。」

實際上,失敗者的經歷更有用。因為相似的經歷,但是有人成功,有人卻失敗,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其中兩者的差異。

只有瞭解失敗者緣何失敗,避免出現這樣的問題,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成功者緣何成功。

幸運者偏差還會體現出認知的片面。

比如有些產品上市前的測試階段,會找核心的用戶使用。但是新產品如果只是考慮原有用戶的體驗是絕對不夠的,因為這些人已經熟悉你的產品風格,另外新產品必定是要擴大用戶羣的,只找老用戶肯定是不夠的。

為了應對這種偏見心理,我們可以按照以下步驟解決:

1.確定了目標市場的哪些部分沒有給我們反饋,通過查看當前用戶在目標市場中的位置以及我們如何獲得它們來做到這一點。

2.聯繫並收集一些在網上看到並忽略了我們的營銷和銷售推廣的人的反饋。

3.聯繫並收集了一些訪問我們網站但尚未開始免費試用的人的反饋。

想要發現產品需要改進的部分,還要關注目標用戶羣中那些你平時接觸的比較少的人。這樣獲得的建議不僅客觀,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過程還很有可能將潛在用戶變成真正實現消費的用戶。

為了不被幸運者偏差心理迷惑,我們可以關注以下幾點:

1.瞭解錯誤或失敗

成功不能完全依靠模仿來實現,更加實際的方式是弄清楚失敗的案例是如何發生的。如果沒有信心把一件事情做好,那就想一想,做不好的情況有哪些,當你把這些信息列出後一樣一樣地克服掉,那麼成功就會變成一種必然。

如果看了那麼多的成功營銷祕訣,還是沒有效果的,去看看那些失敗營銷是怎麼回事吧。

2.參考客觀角度的建議

當局者迷,如果你設計了一款產品,通常很難自己提出合適的改進意見,因為你對這款產品的熟悉程度必然超過用戶,你的信息和用戶的信息是不對等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公司的新產品上市之前都會找用戶去做內測。

3.關注被漏掉的信息

其實,我們看到的瞭解到的並不是全部。比如我們現在所能獲知的歷史其實是歷史學家通過以前留下的文字文物所作出的總結和判斷。但是一定還有很多是我們沒有發現的,或是古人沒有留下的部分。

就像有些冷門電影被翻出來之後好評很多,就有種冷門的大多都是好的。實際上,冷門的內電影本來受眾人羣就少,少中求好,自然會產生這種錯覺。

想要成長,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更要去發現自己注意不到的不足之處,把短板補齊纔是成長的正確方向。

如果我們只關注被某些標準篩選後的信息,那麼我們做出的結論或是判斷必然是考慮不周全的,片面的。

生活中充滿了倖存者偏差的狀況,但是隻要你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所在,穿破問題表面深入挖掘,就能瞭解到事情的真像,不被偏見所矇蔽。


作者:倪雲華,十年跨國管理諮詢顧問,曾服務普華永道、IBM全球諮詢服務部,為華為、海爾、騰訊等公司提供諮詢服務。關注微信公眾號【倪雲華新知】獲得更多信息

倪雲華|商業與管理實戰專家|成長型企業管理顧問?

www.niyunhua.com
圖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