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多年前,在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生存着許多氏族和部落。其中名聲較大的一個部落叫作黃帝族,黃帝就是該部落的首領。黃帝族最早住在姬水附近,後來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懷來一帶),隨着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逐漸定居下來。

作爲反面教材的蚩尤,爲何秦始皇東遊,劉邦起兵都要祭祀他?

傳說黃帝極其聰明,而且還善於實踐。他會推算天文,我國最早使用的歷法就是他發明的。他還精通醫術,神醫岐伯尤其喜歡跟他探討醫學,他們研究出了一套獨特的診治方法。而由後人編寫的中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就基於他和岐伯關於醫學的對話。

水是人類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古代人的定居範圍就受到飲水的限制,大都靠近河流、湖泊,部落之間相距甚遠,相互之間的交流很不方便。直到有一天,黃帝從地下水受到啓發,發明了井,人們才因此可以到遠離河流的地方去定居、發展。當時,人們還不會蓋房子,所以經常是風餐露宿,甚至不得不跟鳥一樣搭巢,再墊些茅草就住進去。又是黃帝教人們把砍伐的樹木砍削整齊,經過各種方式的組合,構成能遮風擋雨的房屋來居住。

作爲反面教材的蚩尤,爲何秦始皇東遊,劉邦起兵都要祭祀他?

當然,強將手下無弱兵,黃帝的手下也都是有才能的人。他們因爲黃帝的英明納賢,而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特長。比如:倉頡經過不懈努力,創造出了象形文字;伶倫區分出十二音階,給人們帶來了美妙的樂曲;精通數學的隸首,則制定了各種度量衡,方便了人們日常的生活。

黃帝的妻子名叫嫘祖,很是心靈手巧,她摸索養蠶技法,從喂蠶、繅絲,到織帛,一點點摸索出來,並加以歸納總結,而後教給人們。從此,人們就慢慢學會了製作衣服,又會縫製帽子,製作鞋子,把自己從上到下都武裝起來,徹底改變了之前人們穿樹葉、獸皮的原始習慣。

作爲反面教材的蚩尤,爲何秦始皇東遊,劉邦起兵都要祭祀他?

當然,這只是神話傳說。事實上,每一項發明都絕不可能是一兩個人就能完成的。這些記載和傳說,只是反映了黃帝的聰明睿智、納賢愛才。黃帝也因此被人們公認爲是華夏的“人文之祖”。

而蚩尤則因爲跟黃帝的大戰而聞名於世。歷史學家認爲“蚩尤”只是農耕部落的代名詞,那些部落的頭領就被稱爲“蚩尤”。當然,這些跟我們現在要提到的“蚩尤”沒有關係,要是按這種說法,我們要說的這個蚩尤必然是歷代蚩尤中的翹楚,傳說他銅頭鐵額,刀槍不入,而且是一位擁有三頭六臂八隻腳的神人。他擅長用刀、斧、戈作戰,在戰鬥中可以不眠不休,勇猛無比。他是南方九黎族的首領,有八十一個忠誠勇猛的兄弟,兄弟們同他一樣,都是銅頭鐵額。我們當然都明白,世界上不可能有鋼筋鐵骨的人,這種說法大約是指他的軍隊已經裝備了金屬盔甲。一些文獻上提及蚩尤用金屬製作兵器,這也與當時冶煉術的發展程度一致,所以應該是屬實的。別的部落都沒有兵器盔甲,只有他的部落有,那麼蚩尤無疑就顯得比較強大。

作爲反面教材的蚩尤,爲何秦始皇東遊,劉邦起兵都要祭祀他?

在那個時期,華夏大地被分爲五個大部落,其中就有黃帝、炎帝和蚩尤的部落。這五個部落中,以黃帝和蚩尤部落的勢力最大,這兩個人說話也自然最有分量。

當時,五個部落之間時常相互挑釁,導致戰事接連不斷,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黃帝看到百姓受苦,心裏十分焦灼,想停止這種無休止的戰爭局面。但是,想要讓戰爭停止談何容易?黃帝思來想去,最後也只得選擇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解決。只有天下統一,百姓纔可能安居樂業。

黃帝先後通過武力消滅並收服了那三個勢力較弱的部落,最後便集中全力對付蚩尤。就在涿鹿,他與蚩尤展開了決戰。蚩尤雖然兵強馬壯,但是遇到合併了其他三個部落變得更爲強大的黃帝也毫無辦法。最後蚩尤兵敗,只能狼狽逃跑。黃帝命令應龍前往追殺。應龍是長着翅膀的一種龍,被黃帝收服。作爲龍族的一類,應龍的力量自然不弱,他毫不費力地將蚩尤殺死,然後向黃帝獻上蚩尤的頭顱。自此,蚩尤一族滅亡,黃帝統一華夏。

作爲反面教材的蚩尤,爲何秦始皇東遊,劉邦起兵都要祭祀他?

這是人們熟知的一個版本,講的是黃帝統一華夏來造福百姓的故事。而另一種傳說卻並非如此:跟黃帝同時期的一個部落炎帝族,最早住在我國西北方姜水附近。據說他們跟黃帝族還是近親。只是後來炎帝族漸漸衰落,而黃帝族卻因爲統治得當,慢慢興盛起來。

同時期還有一個九黎族,它的首領就是蚩尤。傳說蚩尤強悍無比,而且有八十一個能征善戰的好兄弟。他們都有着猛獸一般強悍的身體,吃的是沙石,生出來的是銅頭鐵額。此外,他們還配備了刀、戟、弓、弩等各種兵器,越發所向無敵。因爲自己比較有實力,蚩尤就有點兒驕傲,喜歡炫耀,常常帶領他的部落,侵襲別的部落。

作爲反面教材的蚩尤,爲何秦始皇東遊,劉邦起兵都要祭祀他?

有一次,蚩尤心血來潮,去侵擾炎帝,炎帝不得不起兵抵抗。但炎帝族早已經沒落,明顯不是蚩尤的對手,在蚩尤的步步進逼下一敗塗地。炎帝毫無辦法,只好逃到涿鹿,請日益強大的黃帝幫忙。黃帝早就想除去這個心腹大患,就藉機整合各部落,在涿鹿和蚩尤展開一場大決戰。

黃帝平時馴養的六種野獸,分別是熊、羆、貔、貅、、虎。爲了在激烈的戰鬥中讓百姓們少些傷亡,黃帝就讓這些猛獸來助戰。也有人說,這六種野獸實際上代表的是六個氏族,他們分別是以這些野獸命名或以這些野獸爲圖騰的。這下蚩尤他們遇到敵手了,要知道他們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這麼一羣兇殘嗜殺的野獸,還有那麼多能征善戰的高人,自然也無法抵抗,只能狼狽逃跑。

作爲反面教材的蚩尤,爲何秦始皇東遊,劉邦起兵都要祭祀他?

黃帝爲了斬草除根,就帶領士兵乘勝追擊。戰場上殺聲震天,黃帝的兵馬正追得起勁,忽然間濃霧迷漫,天地間頓時一片昏暗。而後一陣狂風吹來,雷電交加,黃帝的士兵因爲看不清路,不得不停下了追趕的腳步。原來,這是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助陣,希望能借此讓黃帝的手下迷路,以甩掉追兵。黃帝心裏一急,即刻請求天女幫助他驅散風雨。天女念他爲黎民百姓做事,就毫不猶豫地幫了忙。很快地,風雨交加就變成了晴空萬里。黃帝掃清了障礙,毫無懸念地把蚩尤打敗了。

也有人說,蚩尤當時借用妖術製造出漫天大霧,使黃帝的士兵在追趕過程中迷失了方向,無從追尋。黃帝就創造出一種“指南車”來指引方向,士兵們依着指南車指示的方向追擊,最終還是把蚩尤打敗了。所謂“指南車”,大約類似於現在的指南針,只可惜其模樣、原理並沒有流傳下來。

作爲反面教材的蚩尤,爲何秦始皇東遊,劉邦起兵都要祭祀他?

黃帝成功打敗了蚩尤,各部落都非常高興,黃帝自然就受到了大家的推崇和擁護。不久,炎帝族和黃帝族發生衝突,雙方也大打了一仗,炎帝慘敗。從此,黃帝就毫無爭議地合併各部落,成爲部落聯盟的首領。黃帝在我國的古代傳說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後人把他尊崇爲華夏族的始祖。因爲炎帝族和黃帝族原本是近親,後來又相互融合,所以我們也常稱自己爲炎黃子孫。在陝西黃陵縣北面的橋山上有一座“黃帝陵”,就是後人建造以紀念黃帝的。還有一種說法,認爲強悍的蚩尤原本不過是炎帝部落中的一個支系九黎族的首領。而黃帝是黃河流域另一個有名部落的首領。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在某一事件上發生:了衝突,因協調不順,就打了起來,最後黃帝贏了,炎帝無奈地歸順。

作爲反面教材的蚩尤,爲何秦始皇東遊,劉邦起兵都要祭祀他?

但是一向對炎帝忠誠的蚩尤,卻帶領着九黎族部落不肯跟着炎帝向黃帝投降。炎帝太瞭解自己這位部下的脾氣了,知道勸說是不起作用的,也就聽之任之了。但是黃帝可不能容忍,就找了個藉口,聯合各部落首領,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了一場大決戰,這就是“涿鹿大戰”。

戰鬥剛開始的時候,蚩尤還能憑藉着自己手中精良的武器和勇猛的部下,佔到一些優勢。後來,黃帝請來了龍和其他兇猛的野獸助戰。蚩尤的士兵再強悍也是人,怎麼可能抵擋得住天賦異稟的野獸?所以蚩尤的部下紛紛逃竄,逃得慢的就被野獸吃掉了。

作爲反面教材的蚩尤,爲何秦始皇東遊,劉邦起兵都要祭祀他?

經過激烈的戰鬥,黃帝終於殺死了蚩尤的八十一個好兄弟,並活捉了蚩尤。黃帝爲永絕後患,就迅速處死了被重枷鎖住的蚩尤。因爲蚩尤勇猛強悍,黃帝害怕他死後,魂魄再來人間作怪,就殘忍地把他的頭和身子葬在相距極爲遙遠的兩個地方。而蚩尤戴過的枷鎖則化成了一片楓林,那血紅的楓葉,都是蚩尤的血跡所化。蚩尤雖然死了,但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索性命人把他的形象畫在自己的軍旗上,一來鼓勵自己的軍隊,二來震懾敢於和他作對的部落。

也有人說,黃帝最終沒有殺蚩尤,而是看重他領兵作戰的能力,讓他帶兵,剋制八方。後來,民間就以蚩尤爲兵主行祭祀之禮。就連秦始皇東遊,以及後來的漢高祖劉邦起兵,都順從民俗,祭祀蚩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