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字记载之前的猪

自从人类将野猪驯化为家猪后,猪与人类特别是华夏民族有了几千年密不可分的关系。

猪年也说猪,关于猪你不知道的事

根据考古发掘,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浙江跨湖桥遗址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以及内蒙古兴隆洼遗址等地,都出土了家猪或疑似家猪的骨骼,这些遗址中最早的在距今1万年以上,晚的也有7000余年。华夏先民与“二师兄”的渊源竟如此深远。


猪年也说猪,关于猪你不知道的事

这是距今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墓葬中陪葬的猪骨。

至于陪葬猪骨的用途,有人认为是财富的象征,有人认为是辟邪之用,不管怎么说,用于陪葬的物品肯定是死者生前十分珍视的,具有重要意义的。

除了物质层面的猪(姑且不论是家猪还是野猪)之外,精神层面的猪也很早融入了华夏先民的生活和信仰之中,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猪年也说猪,关于猪你不知道的事

这是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出土的,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红山文化玉猪龙,体蜷如环、肥头大耳、圆眼有皱、口露獠牙,显然系根据野猪的形象创制。有学者认为,“玉猪龙”不仅仅是一种饰物,而应是一种神器,一种红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圣物。

二、猪的形象演变

现在一说起猪,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肥头大耳”,是“好吃懒做”,是“猪脑子”。

猪年也说猪,关于猪你不知道的事

可是,最初猪的形象是很威风、很硬核的。

《左传》中记载了一件事,冤死的公子彭生化为一头野猪来找齐襄公报仇。

(庄公八年)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俱,队于车,伤足丧屦。

以上例子都是“野猪”,可见即使在人类将野猪驯化后,野猪作为射猎的对象,与古人的联系仍然很密切。

野猪被人类驯化后,采取圈养的形式。古人对猪非常重视,房屋里有猪成为了“家”的象征,十二生肖中唯有“猪”有此荣幸。

三、猪的别称

【乌金】

唐代张𬸦《朝野佥载》中记载:拱州有人畜猪以致富,因号猪为乌金。

【乌鬼】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七》:“《漫叟诗话》云……‘予崇宁见往兴国军,太守杨鼎臣字汉杰,一日约饭乡味,作蒸猪头肉,因谓予曰:川人嗜此肉,家家养猪,杜诗所谓“家家养乌鬼”是也。每呼猪则为鬼声,故号猪为乌鬼。’”

【长喙参军】

宋代孙奕《示儿编》说:“猪曰长喙参军。”“参军”是古时官名,猪因嘴长,得此雅号。

【糟糠氏】

宋代陶谷(《清异录·兽)》记载:“伪唐陈乔食蒸肫,曰:‘此糟糠氏面目殊乖,而风味不浅也。”因猪以糟糠为食,故有此称。

【亥日人君】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子夏在读书时看出“三豕”为“己亥” 之误,因“豕”与“亥”字形相近,于是有人给猪起了一个美称为“亥日人君”。清代厉荃《事物异名录》中记载了这个颇为高大上的称号。

猪年也说猪,关于猪你不知道的事

【刚鬣】

《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

吴承恩在《西游记》将此名用在了猪八戒身上。《西游记》第十八回猪八戒自报家门时说:我家住在福陵山云栈洞。我以相貌为姓,故姓猪,官名叫做猪刚鬣

四、中国人的食猪肉史

在全球性肉类食品中,因为宗教的禁忌,猪肉的普及不及牛羊肉,《圣经》《古兰经》等经书中均将猪肉认定为“不洁”的食物,全球有数以十亿计的人不吃猪肉。在中国,除了个别的少数民族外,大部分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并无禁食猪肉的宗教因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国人普遍吃猪肉的历史其实并不算长。

在先秦时代,猪主要作为祭品使用,用于宗庙祭祀,普通人是吃不上、吃不起的。牛羊猪被称为“三牲”,专门用于祭祀。

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礼记·王制》)

肉食,对于一般老百姓是可望不可及的,只有上层阶级才有能力吃肉,故《左传》中曹刿论战有“肉食者谋之”的说法。《论语》中记载阳货送给孔子一头蒸熟的小猪,在当时就是非常贵重的礼物了。《孟子》中特别强调“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将其作为人民生活富足的重要标志,可见当时肉食还是非常珍贵的。

两汉魏晋时代,有能力吃猪肉的还是局限在社会上层。鸿门宴上项羽赐樊哙“斗酒彘肩”,不是一般人能吃到的。《世说新语》中记载晋武帝到王武子家中做客,王武子家里蒸的小猪又肥嫩又鲜美,和一般的味道不一样。武帝感到奇怪,问他怎么烹调的,王武子回答说:“是用人乳喂的小猪。”如此奢侈,连皇帝都吃不下去了。

猪年也说猪,关于猪你不知道的事

魏晋以后,南北朝时局动荡,战争频繁,因为养猪需要安定稳固的场所圈养,不如养羊那样机动灵活,因此猪的饲养规模开始减少,羊肉逐渐代替猪肉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肉食来源。南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已称“羊者是陆产之最”,唐代文人笔下经常出现的是“羊羔美酒”。

降及宋代,羊肉更是大行其道。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在苏轼的家乡蜀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在宋神宗时期,皇宫一年吃掉的羊肉就有434463斤,同期猪肉宋朝宫廷而猪肉只有4100斤。“御厨止用羊肉”甚至成了两宋皇室的“祖宗家法”,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饮食不贵异味,御厨只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

蒙古灭宋统一中国后,继续保持了他们吃牛羊肉的生活习惯,吃猪肉还是不够普及。

明朝养猪事业大发展,李时珍说:“猪,天下蓄之”。不过,养猪事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位生于辛亥年属猪的明武宗正德皇帝,为了避讳,甚至一度颁发了禁猪令。据《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子卯,上至仪真。时上巡幸所至,禁民间蓄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是岁,仪真丁祀,有司以羊代之。

因为明武宗下旨禁猪,民间把所有的猪都给杀光了,有的把刚生下的小猪扔到水里。祭祀的时候,用羊代替了猪。

猪年也说猪,关于猪你不知道的事

吃猪肉成为普遍和全民行为,猪肉成为餐桌上肉类主打品种是在清代。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把猪单独列为《特牲单》:“猪用最广,可称广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豕馈食之礼,作特牲单。”

皇家如何吃猪肉,这是乾隆四十七年除夕夜的御宴所用的食材单:

猪肉65斤,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大小猪肠各3根。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3只,关东鹅5只,野鸡6只,鱼20斤。羊肉20斤,鹿肉15斤,鹿尾4个。

从中可以看出,虽然也吃羊肉、鹿肉、鸡肉等其他肉类,但猪肉是绝对主力。

猪年也说猪,关于猪你不知道的事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养猪规模和猪肉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从一万多年前的石器时代直到今天,很少有一种动物能够如此持久、深刻的影响着华夏民族的生活,从这一点来说,真是“猪”生有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