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的體操生涯,是一段傳奇;李寧公司的發展史,更加曲折精彩。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飛天點火,讓李寧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讓李寧公司進入了快速擴張的階段。但在此之後,李寧公司的多個戰略失誤,不僅將國內運動品牌第一的王座拱手讓給了安踏,還積累了如山的庫存,爆發關店潮,3年虧損31億元。危急時刻,處在半退休狀態的李寧重出江湖,試圖挽救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

蒙眼狂奔

2008年,是李寧及李寧公司的里程碑。李寧不僅點燃了北京奧運會鳥巢上空的聖火,也點燃了李寧公司這枚「火箭」的引線。

由奧運冠軍運動員李寧來點火,看似順理成章,但其實卻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公關和營銷案例。從1992年就一直贊助中國奧運健兒的李寧,在北京奧運會前夕的競標中輸給了阿迪達斯。但李寧是一個善於博弈的商人,競標輸了,卻贏得了鳥巢飛天的資格。運動員之中,李寧獲此殊榮是有原因的,除了自己陽光、勤奮、身體素質上佳、能代表中國精神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公關和商業價值。

李寧在2008年的銷售額達到67億元,門店數量為6 245間,兩年後飆升到95億元,漲幅超過40%,2011年,門店數量增長到8 255間,漲幅超過30%。短短的三年里李寧急速擴張,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0%。銷售額增長,意味著整體運營成本陡增,特別是門店維護的支出,為隨後的巨額虧損埋下了定時炸彈。

李寧的品牌定位是另一個敗筆。2010年,李寧為了迎合年輕消費者,發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品牌重構,目的是打造一個酷的、時尚的、國際化的新形象,來取悅80後、90後用戶。更重要的是,在品牌重構的同時,李寧對部分產品進行調價,某些品類的價格上漲幅度高達18%,相比耐克、阿迪達斯來講,李寧性價比的優勢不再。再加上更換Logo導致老標產品滯銷,庫存急速攀升。

2012年,李寧虧損近20億元,安踏卻盈利超過13億元,李寧的「一哥」位置不保。由於安踏的猛烈攻勢,李寧的頹勢一度難以扭轉:門店數量從2012年的7 303間減少到2014年的5 671間,市場佔有率不斷下滑。

安踏的聰明,在於其一直穩紮穩打、定位清晰,目標就是打造平民和草根能消費得起的「國民運動裝備」,在跑步、籃球、足球三大領域做了聚焦的布局,逐漸降低休閑類產品的佔比。與阿迪達斯贊助頂尖賽事不同,安踏堅持自己平民化的定位,推動大眾消費市場的發展,比如讓鄭智成為足球推廣大使;聘用范志毅、徐陽做足球教練;聚焦青少年足球運動等。這些舉措都極大地提升了銷售額和市場佔有率。

在渠道布局上,李寧採取「直營門店+加盟門店」的方式,這一方式的優勢在於可以迅速擴張,壓制競爭對手。但是劣勢也十分明顯,其面對的是各級供應商而非終端消費者,供應商體系的複雜性會讓管理和控制難度更高。

2012年下半年,李寧的市值從106億港元暴跌為49億港元,蒸發了一半多。

2014年年末,看不下去的李寧再度出山重掌大權。

聚焦戰略

2015年,李寧對公司重新做了定位,提出重新進入起步元年的口號,回歸創業初心。李寧的發展戰略也做了一系列的調整。制定三步走戰略:重新確立了「核心品牌、核心業務和核心市場」的三大聚焦。

其一,聚焦核心品牌是指李寧牌,李寧的邏輯是非核心品牌全部需要做梳理和重整。除了李寧牌之外,李寧旗下的品牌還有紅雙喜、Z-DO(新動)、Lotto(樂途)、AIGLE(艾高)、Kason(凱勝),但這些品牌一直以來都是不溫不火,李寧選擇甩掉這些包袱。

其二,聚焦核心業務是指回歸體育的本質,特別是中國比較強大的體育項目,如羽毛球,以及全民熱衷的健身運動,如跑步。聚焦主要必須突出「專業」,除了贊助專業運動員之外,還要給不同層次的消費者感覺到「值」,這是一個體育用品品牌走向行業前端的必備條件。

其三,聚焦核心市場則是指中國的大陸市場,關閉沒有生產力的海外門店,關注能產生業績的那20%的門店。特別是一二線城市的旗艦店,成為李寧聚焦戰略的重中之重。

在三大聚焦戰略的引領下,李寧提出了「互聯網+運動生活體驗」的產品策略,並且聚焦籃球、跑步、羽毛球、訓練及運動生活五個核心品類。

其次,乘著電子商務和移動互聯網的風口,李寧發力O2O領域,對渠道進行了改革。與京東的戰略合作,使得李寧的產品從工廠到門店的物流配送得到了體系化的解決方案。電商渠道成為了李寧最重要的突破口。

再者,李寧公司當時在新任CEO金珍君的帶領下,開始擴大直營業務。2012年6月,李寧擁有加盟店6 657間、直營店646間,直營銷售佔比20.8%;到2014年6月,加盟店4 552間、直營店1119間,直營銷售佔比上升到38.3%。最後,頂著巨虧的財務壓力,李寧以1億美元的大手筆,簽約NBA籃球巨星德維恩·韋德,以20億元的天價買斷CBA聯賽五年的贊助權。李寧深知體育用品品牌營銷的真諦,真正回歸體育運動本身才是正道。

此外,產品體驗是李寧回歸之後力推的事情,順應全民跑步的熱潮以及籃球運動的興起,李寧推出了超輕的「十四代跑鞋」「韋德之道」產品,聚焦核心品類,也給李寧帶來了實際的效益。2016年,李寧不少的明星產品都掀起了銷售的「小高潮」。「李寧弧2016」讓跑友們自發的發表使用測評;「韋德之道4」在上市發售時引起球迷排長龍購買;「音速4代」「馭帥10代」等專業產品也點燃了籃球迷們的討論熱情。

李寧的發展,伴隨著不斷地折騰和修正。但這樣的折騰,意味著李寧在不斷轉型,不斷尋找向上的動能,在無數國貨品牌死於故步自封的背景下,李寧在折騰之後的重生顯得引人注目。

每一個存續百年的企業和品牌,都需要「折騰不死」的精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