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中國人都知道的故事。大禹的父親鯀,用堵的方法治水,治了九年,可依舊洪水滔天。於是大禹改用疏導的方法,歷時十三年治水成功。大禹治水中最核心的方法是疏導,而要疏導最關鍵的是瞭解地形地貌。而要了解這些,最重要的就是測量了。

何時開始用規矩?何時直尺量山河

大禹治水也許是最早的系統建立和應用度量衡的過程。

《孟子·滕文公上》說:“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天下。”《尚書·堯典》也記載了這次大水災:“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

何時開始用規矩?何時直尺量山河

爲了徹底解決這場大水,禹決定用疏導的方式來治理。他首先做的就是察看洪水的流向,瞭解山川的情況,然後調查勘測地形地勢,制定好詳細的治理方案,最後纔是疏浚河道。 《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禹)卑宮室,致費於溝淢〔域〕。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攆〔舉〕。”在上古時代,技術匱乏工具簡陋,我們很難想象祖先們在原始山林中穿越的艱難。而文中接着記載:“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這就厲害了。大禹左手拿着準繩,右手拿着規矩。

何時開始用規矩?何時直尺量山河

準繩包括了準和繩,總體來說都是爲了測量物體平直的工具。準其實就是現在的水平儀,繩則是墨繩,很多老木匠、瓦匠現在還習慣用墨繩吊線看平直度。至於規矩,規是用來畫圓的,而矩是用來繪製方形的。這些工具,雖經幾千年歲月演變,也曾不斷被優化,但它們的原理卻始終沒有變。

何時開始用規矩?何時直尺量山河

大禹使用這些工具,卻未必是他的時代發明的,在漢代武樑祠石刻中,畫着女媧和伏羲,一個人手裏拿着規,另一個手裏則拿着矩和動物化了的繩。趙君卿在《周髀算經注》中說:“禹治洪水,決疏江河,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勢,除滔天之災,使東注海,無浸溺之患,此勾股之由生也。”他推測運用勾股原理測量距離、水平和高程,早在大禹時期已萌生了。

何時開始用規矩?何時直尺量山河

工具發明了,必定還會有統一的長度、高度這些計量單位。治水不可能是大禹一個人量,衆多人在不同的地方測量,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單位,量了也是白量。《淮南子·地形訓》、《山海經·海外東經》都有禹命令他的大臣太章、豎亥以步作單位去丈量土地的記載。只是這種說法有些無聊,顯不出大禹王君權神授的氣派,於是就有了一個故事。

東晉的王嘉在《拾遺記》中寫道:禹在開鑿龍門時走進入一個深深的巖洞,裏面出來一頭怪物,嘴裏叼着夜明珠幫禹引路。走着走着看見伏羲,他交給禹一支長一尺二寸的玉簡,使量度天地,禹即持此簡平定水土。

何時開始用規矩?何時直尺量山河

神話也好,傳說也罷,如果大禹治水真有其事,那麼這個過程一定離不開測量和統一的度量衡。雖然不知道它們真正的起源時間,但也許自結繩計數的時代就有相關的標準了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