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作爲一個地緣和政治概念,指的是西亞和北非地區。

這裏主要有五大民族和四大地緣政治力量:

五大民族——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猶太人和庫爾德人

四大地緣政治力量——阿拉伯、伊朗(波斯)、土耳其(突厥)和以色列

波斯人最終沒有變成阿拉伯人的祕密——阿拉伯帝國的波斯化

中東

拋開猶太人的以色列不算(非伊斯蘭國家),中東地區僅有兩個政權不是阿拉伯國家,即伊朗和土耳其。

土耳其信仰伊斯蘭教,但卻是一個世俗國家,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以後談)。

伊朗,即古波斯地區,長期是當年阿拉伯帝國的統治核心區,爲何沒有和兩河地區、埃及一樣變成阿拉伯人國家呢?

我們先看歷史

1.阿拉伯帝國崛起

波斯人最終沒有變成阿拉伯人的祕密——阿拉伯帝國的波斯化

阿拉伯人崛起是的世界

公元632年,阿拉伯帝國興起,從這一年開始至公元661年是帝國四大正統哈里發時期。

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國滅薩珊波斯(第二波斯帝國)

波斯人最終沒有變成阿拉伯人的祕密——阿拉伯帝國的波斯化

波斯第二帝國——薩珊王朝

伊斯蘭教在第四任哈里發阿里時期發生分裂和火併,承認阿里的正統地位的是什葉派,不承認阿里的是遜尼派。

波斯人最終沒有變成阿拉伯人的祕密——阿拉伯帝國的波斯化

倭馬亞王朝

公元661年,遜尼派的倭馬亞家族獲勝,這便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二階段——倭馬亞王朝,我國歷史上稱其爲“白衣大食”。

2、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共同的阿拔斯王朝

公元750年,阿布·阿拔斯聯合波斯人艾布·穆斯林推翻倭馬亞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的第三階段——阿拔斯王朝,我國歷史上稱其爲“黑衣大食”。

波斯人最終沒有變成阿拉伯人的祕密——阿拉伯帝國的波斯化

阿拔斯王朝

倭馬亞王朝定都大馬士革,從地緣的角度來說此時的阿拉伯帝國視線更多的投向了西方,帝國的最西端——西班牙便是此時征服的。

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達,此時的帝國則更多的將目光投向了東方,公元751年與大唐在怛羅斯一戰便是明證。

兩個王朝之所以有這樣的差別,與阿拔斯王朝是在東方波斯的支持下建立是分不開的。

3、阿拔斯王朝建立在波斯文明的基礎之上

應當說,白衣大食倭馬亞王朝的統治並不成功,其政治體制相當原始,這也是導致其國祚不足百年的重要原因。

反觀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則不同,其建立在波斯帝國的基礎之上,波斯治理幅員遼闊的帝國經驗豐富,政治體制完善,因此波斯人成了阿拔斯王朝官僚體系的主體。

正是因爲如此,當阿拔斯王朝開始衰落之時,波斯人開始獨立,並先後建立了塔希爾王朝(公元820年建立)、薩曼王朝(公元874年建立)

波斯人最終沒有變成阿拉伯人的祕密——阿拉伯帝國的波斯化

薩曼王朝

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最大之時在倭馬亞王朝,但其文明的鼎盛時期則在阿拔斯王朝。通過藉助波斯文明阿拉伯這一部落文化成功過渡成爲“阿拉伯文明”。

4、波斯爲何不能同化阿拉伯

阿拉伯爲什麼不能完全征服波斯?僅從地緣角度看,波斯屬於高原文明,其對周邊的文明是俯視的,這對阿拉伯征服波斯也造成了困難,但最終還是文明程度的差異。

波斯人最終沒有變成阿拉伯人的祕密——阿拉伯帝國的波斯化

中東地形圖

阿拉伯之於波斯,最初猶如遊牧民族之於華夏。

可是與中國不同,阿拉伯雖然確實受到了波斯的同化,但唯有宗教除外,伊斯蘭教從誕生之日起便深深的打上了阿拉伯的烙印,這是波斯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的事實。

於此同時,波斯最終接受了伊斯蘭教,替代了本土的拜火教(索羅亞斯德教),這與中國之外的文明都有宗教信仰有關。

與伊斯蘭教相比,波斯的拜火教與印度的種姓制度相似,在民族的凝聚力和復興波斯方面無疑是沒有競爭力的,因此統治者爲了復興波斯最終選擇了波斯化的伊斯蘭教。

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後,公元1502年,波斯第三帝國——薩菲王朝(薩法維王朝)建立,立伊斯蘭教什葉派爲國教,至今不變。

波斯人最終沒有變成阿拉伯人的祕密——阿拉伯帝國的波斯化

波斯第三帝國——薩菲王朝

波斯選擇的伊斯蘭教是什葉派,這與今天大部分的阿拉伯國家的遜尼派同樣不同,伊朗至今以波斯人自傲。

如果在世界歷史上選擇一個與華夏最像的文明,大約就是波斯了,只不過波斯處於四戰之地,與中國完整的地緣結構無法相提並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