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是什么?

答:企业财务报告中,现金流量表的作用主要是解释一个企业年度(或中期)「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净增加(减少)额」的来源,这个金额的分析可以通过编制调整分录的方式来完成,其理论依据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公式:「现金净增加额=负债净增加额+所有者权益净增加额+收入本年发生额-费用本年发生额-非现金资产净增加额」。

等式的左方,是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等式的右方,正项为现金流入,负项为现金流出,其数额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计算得出。由此不难理解,编制调整分录,就是依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结合企业会计账簿,对等式右方进行逐项分析,将其转化为现金流量表的具体项目。如果对推导等式右方各项目调整不完全,或编制的调整分录借贷不平,那么必将影响推导等式的平衡,导致现金流量表编制出现差错。因此,在完成调整分录后,还需要将其过入工作底稿或T形账户进行验算平衡,一是审查资产负债表项目和利润表项目是否全部调整完毕,二是审查调整分录自身计算有无错误,其目的是为了确保现金流量表的平衡。

简单来说,调整分录的编制,就是通过分析填列,逐笔调整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的发生额,将涉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项目转化为与现金流量表对应的现金流量类别。对不涉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项目不在现金流量表中反映。在将权责发生制转换为收付实现制的过程中,同样遵循会计中的借贷平衡原则、复式记账原理,即有借有贷,借与贷平衡,现金流量表一定平衡。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有哪几种?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主要是针对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编制而言的。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法,另一种是间接法。

所谓直接法,即通过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总括分类反映来自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采用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时,有关企业现金收入和现金支

出的资料可以从企业会计记录直接获得,也可以在利润表中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等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与经营活动各项目有关的增减变动,即通过调整以下项目获得:

第一,本期存货及经营性应收和应付项目的变动;

第二,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其他非现金支出项目;

第三,不属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其他项目。

具体运用直接法时,又有工作底稿法和直接计演算法两种。

所谓间接法,即通过将企业非现金交易、过去或者未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收入或支出的递延或应计项目,以及与投资或筹资现金流量相关的收益或费用项目

对净损益的影响进行调整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金流量。间接法以利润表上的净利润为起点,通过调整某些相关项目后得出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量。这些需要调整的项目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计入净利润但对经营活动无关的收益或损失,如处理固定资产收益、投资损失等;

第二类:影响净利润但与现金收支无关的项目,如固定资产折旧、计提预提费用等;

第三类:与净利润无关但与现金有关的项目,如购买存货、支付前欠货款、收到押金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