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

我是小至,第一次用抑鬱症患者的身份出現在營養師團。這篇文章只想用一個普通病人的視角告訴大家,抑鬱症患者眼裏的世界是怎樣的。

簡略說一下我自己的狀態,我大概是去年12月開始接受抑鬱症的藥物干預。到目前爲止已經服藥三個多月,情緒以及生活都趨向穩定~

以下的感受所描述的都是未接受干預前的時期。

生活每一天都很難

生活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呢?

我對自己生活的期待很簡單,就是吃得下飯,睡得着覺。

在未接受治療前,有一段時間吃一點東西我就想吐。每天晚上躺在牀上輾轉反側。別人的時間好像總是不夠用,很多好玩的東西來不及玩。但是我的一天好長好長,不知道怎麼去把它浪費掉。

我去看電視,但是電視的內容對於我來說是穿腦過,我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我只覺得無聊。我去看書,但是書本的字不停的跳動,我好像每一個字都在讀,但是它在講什麼,我也不知道。我去玩遊戲,剛開始一局,我就退出了。我去找朋友聊天,翻來覆去都是同樣的字,我自己都厭倦了說的那些東西。

無法控制的生理性反應

我發現我的身體好像不受到我的控制了。

首先,我控制不了自己的睡眠。

困了累了就會入睡這是本能不是嗎?但是我躺着的時候極度疲憊,雖然感覺到自己很頭暈很累,不想思考什麼事情,連睜開眼的力氣都沒有。但是我就閉着眼躺着,看着這些疲憊慢慢一點點消失,這個過程從頭到尾我像個旁觀者,我知道我在做什麼,我知道我沒有睡着。

幾乎每天都是三四點睡着,又六七點自然醒。

睡不着讓我更累。我整日都頭暈,不知道爲什麼會有針扎一般的麻痹感,我經常覺得一陣一陣發冷。失眠躺在牀上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左側的身體,發冷的感覺像潮水涌上來一樣,一陣一陣。麻痹的感覺讓我既想動,又不敢動。

我控制不了自己的眼淚。

不分場合,沒有原因,我好像隨時隨地在哭。跟朋友微信聊天的時候,有時候發一張搞笑的圖片。我一邊回覆哈哈哈哈,一邊流眼淚。有時候是溝通工作的時候,明明在正兒八經的討論問題,但我就是眼淚直流。我知道他們在奇怪的看着我,我想說不要哭呀。但是不知道爲什麼,就一直一直停不下來。女生和我聊八卦,我想裝得正常一點,但是一開口,又是哭腔。甚至在去看病的時候,醫生說,你情緒怎麼樣。我說不太好。她說有多不好呢?我說大概一開口就會哭吧。這句話很小聲,因爲我已經在哭了。

我的腦袋總是不太清醒。

白天的時候好像是在夢中。晚上的時候又好像不在。有時候我分不清自己睡着與否。我記得自己以前記憶力很好,閱讀大量的文獻,處理複雜的邏輯。但是現在我說話也顛來複去,幾分鐘前說的東西,馬上就忘記,稍微複雜一點的東西,我需要拿筆比劃半天,才知道別人在說什麼。

感覺自己被蒙在一個大氣球裏面

我感覺我的世界和客觀世界,好像沒有重合,它們被分割開了。

我努力維持日常的事情。去我最愛的充滿煙火氣的菜市場,去超市。但我走在路上,感覺和世界隔了一層。我好像看到旁邊的人從我身體裏穿過去,好像沒有人可以看到我。

買菜的時候,去我熟悉的小攤,賣菜的阿姨打招呼說小姑娘想要吃點什麼,然後開始介紹。但我覺得她好像不是在對我說,我甚至會回頭看看我的身邊是不是還站着別的小姑娘。

極端的共情

我好像對於別人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不太能夠分得清楚。

有時候朋友分享給我一個好玩的東西,我會想,這個真的好玩嗎?日子這樣長這樣艱難,她一定也是在這樣的生活中找一點無聊的事情打發時間吧,所以才假裝覺得好玩的樣子。

我的朋友因爲事情不開心的時候,我聽到她的開頭,就已經無法自制的哭了。即使聚會結束,我也不會忘了時不時跟她說,今天有什麼好玩的東西,想告訴她,記得要開心一點哦。我想,沒有特殊事件的生活尚且這麼難,她經歷了這樣的不開心的事情,一定會感覺更糟糕吧。

以上就是最爲明顯的幾點感受。

在此之後,我也整理了幾點常見的問答,從一個患者的角度讓大家瞭解抑鬱症。

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抑鬱症?

注意區分情緒與病症。

抑鬱情緒會比較容易開解,而且一般不會有明顯的身體上的症狀。可能幾天不開心,或者一個禮拜不開心,但是找朋友玩一玩也就慢慢忘記這件事,情緒也就得到緩解了。但是情緒症的話很難獲得這樣的緩解,時間可能會忘記事件,但並不會沖淡情緒,可能到最後已經不記得是什麼事情了,但就是無來由的不開心與低落。

所以如果你已經開始不開心,那麼可以關注一下自己不開心的持續時長具體有多久了,可以用抑鬱症自評量表幫助你對自己的情況進行簡單的評估。但如果你的不開心已經導致明顯的生理性不適的症狀了。比如我提到的連續性的失眠,無理由的哭,頭痛和無法集中等。那就需要尋求醫療干預了。

抑鬱症會事出有因嗎?

會有的。

一部分人患抑鬱是長期的生活和事件的積累。抑鬱症患者有時候會逃避承認自己因爲某個事件而耿耿於懷,陷入抑鬱。但每個人生活的路徑都千奇百怪,有時候大衆眼中認爲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件,恰恰就能成爲一個爆炸點。

一部分是生理性的原因,其他疾病或藥物引發。疾病有時候會影響激素的水平,長期的影響還可能引起大腦結構的改變。

諮詢師和醫生有什麼區別?

心理諮詢師的治療手段以諮詢爲主,不具備開藥的資質。如果你的情況沒有嚴重到出現身體上的症狀(失眠,幻聽,幻視,自殘,自殺等)的地步,可以先尋求諮詢師的幫助。

醫生有處方權,也就是說具備開精神類藥物的資格。目前抑鬱症就可以看的科室主要可以分爲兩大塊。也就是神經科和精神科。神經科比較關注神經系統結構的病變而引起行爲或情緒失常。而精神科主要針對大腦結構和神經無明顯病變但仍存在行爲失常的情況。兩者在專業上的關注點會有點不一樣。但是對於病人自己來說,很難一開始就確定自己是什麼問題失常,所以掛哪個科室都可以,讓醫生進行初步診斷之後再根據檢查決定需要在哪個科室進行進一步的治療。

醫生會怎樣做評估?

目前在實際應用中,抑鬱症等精神類疾病的診斷沒有確定的黃金標準。雖然美國有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但有經驗的醫生會僅會以此爲參考,醫生還會同時配合激素類的檢驗報告,以及相關的量表評分來診斷。但是我個人的經驗是,醫生最後下診斷其實更加依賴於自己的經驗。

如果確診抑鬱症,要告訴別人嗎?

這裏沒有正確答案。我自己的做法是告知其他人。客觀角度來說,如果抑鬱症患者可以獲得社交上的支持的話,的確更加容易好轉。

當然,抑鬱症患者很容易對社交關係表示不信任,擔心自己說了之後會變成其他人眼裏的精神病。但是那很可能是疾病狀態下的非理智判斷。我也經歷過這段時間,在獲得了診斷且開始使用藥物干預之後,纔敢向身邊的人開口。但事後證明,我之前的擔心確實是多餘的。最初可能大家都對此有些不理解,但是聽我解釋之後也就願意接納我了。

如果你自己不敢踏出這一步,或者客觀來說你身邊的社交關係真的非常冷漠,那麼尋求諮詢師的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諮詢師可能會幫助你做出客觀的判斷,也會給予你一定的社交上的支持。

最後,抑鬱症就像是心理感冒,生病並不需要感覺羞恥,也不應該被歧視。希望沒有經歷過的人可以明白世界上有人確實遭遇過生活的不平等對待,得病的人也可以相信疾病狀態下看到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世界,而最終疾病一定會得到治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