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会召开「寿险业负责人座谈会」,金管会保险局长施琼华。(图/记者汤兴汉摄)

▲金管会保险局长施琼华。(图/记者汤兴汉摄)

记者李蕙璇/台北报导

国人喜欢买保险公司行销所称的「类定存、类储蓄险」的保单商品,其实在保险局审核的险种里面,根本没有一种是称为「储蓄险」名称,由于其解约纠纷率高,加上这一类保单商品的去年(2018年)新契约保费收入比率54.3%,比保障型、高龄化两类保险加起来的45.7%还高,保险局也终于决定出手斩断,回归保险核心价值本质。

许多民众一听到「储蓄险」就以为跟在银行、邮局存款相同,想提钱就可随时领回。其实不然,储蓄险提前解约就得扣一笔违约金。如果遇到财务困难无法持续缴交保费,就可能会像许多保户般,储蓄险愈存愈薄。而这类纠纷频传,保户多因自己没有看清楚条款,申诉、告上法院也只能吞苦吃败仗。

《ETtoday新闻云》日前就收到台中当牙医保户询问,他在二年内签名买了20多张高额保费保单,年缴40、50万到数百万元都有,累积起来也缴了1千多万元,以为买的是「储蓄」保险,结果想解约拿回存款时才知无法拿回全部1千多万元,向金融消费评议中心申诉也败诉。

事实上,这类纠纷的保单名称多是「利率变动型寿险」,从头到尾也没有写「储蓄」二个字。很多人说常看到网站广告「买储蓄险找XX人寿」,都听过储蓄险,甚至还有买。但当记者问说「保单有写储蓄险吗?」民众多是答说「不知道,没有细看保单」。记者则查询保险局核准的保单,并无「储蓄险」名称。

保险局官员表示,已经多次提醒保险公司不能用「储蓄」来宣传保单,仅能说是一种「帐户累积保单价值」的保险商品,而且就像「买手机绑约」提前解约会扣违约金一样,保户满期前想拿回保费,会依保单条款约定被扣解约金,当作支付保险公司一些行政等经营成本费用,民众务必要多加了解,也会督促保险公司改善。

延伸阅读》

储蓄险买太多被盯上 资深主管:要避3雷小心愈存愈薄

影/大冲击!高储蓄型寿险明年将绝迹 民众难藉保单理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