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業界普遍估計,虛擬銀行以高新科技應戰。

資料圖片

金融管理局上週批出首批3個虛擬銀行牌照,本港正式踏入虛銀新時代。金融科技業界普遍估計,虛擬銀行以高新科技應戰,應用區塊鏈、人工智能技術等,有助追蹤開戶企業的資金流向,以較少人手做好風險控制,可吸納以往被大行「嫌棄」的中小企及小額個人客戶。業界又預計,虛擬銀行掌握客戶交易的實時數據,有利審批客戶借貸、按揭等,日後更有望與電子錢包、眾籌平臺等提供「一條龍」服務,令銀行業務更趨多元化。惟有銀行家坦言,傳統銀行服務愈趨電子化,虛銀不一定更具競爭力。

傳統銀行嚴軸開戶及借貸申請,外界料虛擬銀行可更切合中小戶及小額個體戶的需要。

業界引頸以待的虛擬銀行牌照,終於上週正式批出,首批3個牌照由中銀香港、渣打香港及眾安在線各自組成的合資公司奪得,預計可於6至9個月內正式開業;局方又表明正積極審批另外5個申請,意味即將有多家虛擬銀行踏入市場。業界料虛擬銀行可彌補小客戶在傳統銀行開戶難的不足,更憧憬在虛銀加持下,可望醞釀多項新式銀行業務。

吸納大行嫌棄的小額戶

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陳家豪不諱言,中小企、外傭等存款較少的客戶,以往普遍不受銀行歡迎,「多做一個客,銀行面對的風險便更大,所以不會做賺不到錢的客。」他預料這批客戶將被虛擬銀行吸納,相信虛銀日後將主力處理較頻密的小額交易。

中大金融科技實務教授陳俊光認同,傳統銀行為求避險,傾向「揀客」,在開戶時的盡職審查一般較法規要求更嚴謹,將小客戶拒諸門外。惟虛擬銀行要搶佔市場,開戶門檻相對較低,加上需履行普及金融的政策目標,即使客戶存款較少,亦不能收取額外費用,有利小客戶開戶。他指,虛銀可在開戶後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檢視客戶交易習慣,「利用科技更容易觀察客戶交易有否異常。」

實時數據有利風險管理

香港區塊鏈產業協會創始人兼會長王俊文指,虛擬銀行以高新科技應戰,如應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有助審核中小企的貿易融資,「傳統銀行怕中小企的帳目造假,不敢承造按揭貸款,惟虛擬銀行將善用金融科技,自動檢測申請個案的財務資料。」他表示,區塊鏈數據有不可逆轉的特性,銀行亦可對比交易記錄,故數據真實性較高,有助虛擬銀行做好風險控制。

銀行業界預料,虛擬銀行營運初期只會提供存款及貸款服務,惟長遠而言,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助理教授袁偉基相信,虛擬銀行發展空間龐大,可參考外國的營運模式拓展新服務,如美國有虛擬銀行跟眾籌平臺合作,為未開發的新產品處理網上所得的資金,「以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做認證,平臺持續跟進產品的開發進度,適時才發放研發經費,從而配合香港創科發展。」

陳家豪亦形容,傳統銀行界別與零售市場分離,但虛擬銀行發展成熟後,則能「走進」零售市場。他以營運餐廳為例,日後店主可通過虛擬銀行收取食客款項,亦可採購食材,而虛擬銀行則能掌握相關數據,「而且不是過往數據,是實時數據。」

設計圖片

可觀察客戶習慣推服務

由於虛擬銀行已掌握餐廳店主的交易數據,若店主擴充業務時須向虛銀借貸,可省卻向銀行呈交財務報表、抵押品等繁瑣工序。銀行甚至可觀察客戶交易習慣,因應其需要推介服務,「未來有客人在偏遠地區買樓做按揭,銀行甚至可推介汽車貸款,因為住得遠要買車。」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亦指,虛擬銀行可協助客戶分析其財務數據,為其度身訂造投資理財工具。隨着電子支付愈趨普及,他認為虛擬銀行日後更可與電子錢包合作。現時電子支付工具只有儲值和支付兩項功能,若能與虛銀連接,便可將款項用於投資、買保險等「一條龍」服務,「其實內地已在做類似的服務。」

虛擬銀行的另一優勢,是擴展外地業務時較傳統銀行更迅速。陳俊光解釋,虛擬銀行不設實體分行,只要取得某地虛擬銀行牌照,便可快速開展業務,對客戶而言,利用虛擬銀行進行即時跨境轉帳將更輕易,「外地甚至有虛擬銀行推出信用卡,在不同地方可用不同貨幣結算,對經常出外的客戶有很大吸引力。」

設計圖片

傳統銀行電子化 虛銀不易競爭

外界憧憬虛擬銀行的發展潛力,惟經濟學家關焯照認為,傳統銀行亦有能力提供虛擬銀行的服務,而且前者的電子化程度已愈趨提高,港人不應過度「神化」虛銀。

資深銀行家林先生(化名)跟虛擬銀行業界談過未來走勢,他知悉,業內人士皆很「頭痕」,不敢保證虛銀於未來能夠賺錢,「就算領得牌照感覺很『威水』,虛榮心被滿足了,開完香檳都要面對現實。」他解釋,香港本身有很多銀行,新加入的虛擬銀行不易競爭,即使他們日後獲準承接大灣區生意,惟面對內地的「本地薑」銀行,本港虛擬銀行也很難殺出一條血路。

林先生直言,傳統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投資不亞於虛擬銀行,後者雖可節省開設分行的成本,惟用於金融科技系統及人才的費用相應增加,再者傳統銀行不斷「瘦身」停開分行,「拉上補下的成本會否打和?」他續說,傳統銀行已可遙距開戶,「轉數快」可集中處理電子銀包的結算工作,虛擬銀行未必較優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