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很多產品都在測試階段,比如豆瓣小站,豆瓣說等,並不一定每一個產品的願景和結果能匹配上,比如「我去過的地方」,「音樂人」就不是很成功,但是至少他們敏銳地發掘了一部分用戶的需求,也許不是大部分用戶的

「多數人」這個詞是怎麼得出來的?

是多數豆瓣用戶? 還是多數的...

假設是做過調查,假設是「多數」豆瓣用戶

1. 不是所有成功產品在成功前都被多數用戶看好

2. 豆瓣的用戶羣本來就有跟風罵的習慣,把a改成b,他們罵;從b改回a,他們還罵。

3. 雖然我自己也不太看好這個產品接下來的運營,但是信息碎片化的潮流已經來了,作為一個產品,嘗試了,至少有1%的機會,不嘗試,機會為0,且不會有任何經驗或教訓。

繼續看好阿北和他的團隊。
我蠻看好豆瓣說的。它讓我的東西都只屬於我自己,而不是如微博一般,隨意轉發而已。就是用戶不習慣,出得太晚了。
基於戰略流量考慮,你可以到alexa上查下各個大網站的子域名流量。


豆瓣說就用過一次,還不如和我的廣播結合起來,能夠轉發廣播也不錯。
不知為何豆瓣新上了這個產品,這和原來的「我的廣播」有什麼區別嗎?
豆瓣的社區聚合還不夠吧,小組還能聚合一些志同道合的,但其他方面貌似社區聚合的還真少,豆瓣也許也想走微博那樣形式來擴展其他聯繫吧,阿爾法城那啥算了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