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为传统明星高中的老师,看到近日对于第一次免试入学(简称「一免」)的相关报导心中有很多的问号。


其实我看不出敝校报到六成多哪里好让「专家」的眼镜跌破…所谓的专家应该也还是用传统排名的思维来看所谓的明星高中有多少人报到吧?这报到率的意义在专家或是家长眼中是怎么解读的呢?


每间学校免试的名额本来就不一样,北市大家想挤进去的学校又把多数名额保留在特招…学生觉得自己再考一次会更好、想试试看的心态应该也蛮正常的,特别很多家长更会鼓吹:都到得了第三志愿了,再拼一下就有第一志愿了…这望子成龙的期待,大概在我们的成长经验中也一直都是如此,特招又这么多名额在等,那当然就不会来报到啊!

 

犹记得我国中时,我的成绩程度本来就是落在第二志愿,但爸妈希望我去尝试推甄入学考第一志愿,挤那很少很少的名额。我在想,如果那年我不是靠我的美术竞赛加分很多,我大概也是得乖乖考高中联考,填志愿时拼看看第一志愿能不能上。这个状况其实跟现在的免试特招没什么不同,差别在于志愿序、超额比序。关于媒体不断报导几A的的人没学校念、作文定胜负,相关教育人士提出很精辟的见解来澄清这些误报以及家长在操作志愿序上仍用传统思维来填等,这个我就不再赘述。

 

回到本篇正题,除非媒体在写这些报导时能适切点出第一志愿以后的学校一免报到率呈现M型、U型是源于学生家长对明星高中的刻板思维、或能做出研究说学生从二三志愿跑去念社区高中的有多少比例,否则我觉得在报到率上大作文章,也只是更加深家长和学生的明星思维罢了!


其实敝校已经不把关注重点放在招生这件事上了,反而是想要好好透过老师们的科际合作,一同努力去开发多元的校本特色课程,让进来的孩子有机会受到启发,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舞台;我们很清楚知道,学科怎么比也比不过建中附中,至少学校的定位与特色为何是我们自己能努力的,不要再让刻板印象决定了一切


每年许多来谈的孩子令人心疼得很,看不到自己的特别以及潜能,甚至到了高三还在为没进到第一、二志愿伤神的大有人在,单一性别学校又比较不能展现出自己的脆弱,加上高手云集其实累积的课业挫折也大。虽然我私心觉得敝校的孩子能调适得过来,这会是他们人生很重要且宝贵的经验,但我也在想是什么样的生态环境、教育制度、家长期待让这些孩子过得这么不快乐,要打破这样的刻板与包袱,真的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