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為傳統明星高中的老師,看到近日對於第一次免試入學(簡稱「一免」)的相關報導心中有很多的問號。


其實我看不出敝校報到六成多哪裡好讓「專家」的眼鏡跌破…所謂的專家應該也還是用傳統排名的思維來看所謂的明星高中有多少人報到吧?這報到率的意義在專家或是家長眼中是怎麼解讀的呢?


每間學校免試的名額本來就不一樣,北市大家想擠進去的學校又把多數名額保留在特招…學生覺得自己再考一次會更好、想試試看的心態應該也蠻正常的,特別很多家長更會鼓吹:都到得了第三志願了,再拼一下就有第一志願了…這望子成龍的期待,大概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也一直都是如此,特招又這麼多名額在等,那當然就不會來報到啊!

 

猶記得我國中時,我的成績程度本來就是落在第二志願,但爸媽希望我去嘗試推甄入學考第一志願,擠那很少很少的名額。我在想,如果那年我不是靠我的美術競賽加分很多,我大概也是得乖乖考高中聯考,填志願時拼看看第一志願能不能上。這個狀況其實跟現在的免試特招沒什麼不同,差別在於志願序、超額比序。關於媒體不斷報導幾A的的人沒學校念、作文定勝負,相關教育人士提出很精闢的見解來澄清這些誤報以及家長在操作志願序上仍用傳統思維來填等,這個我就不再贅述。

 

回到本篇正題,除非媒體在寫這些報導時能適切點出第一志願以後的學校一免報到率呈現M型、U型是源於學生家長對明星高中的刻板思維、或能做出研究說學生從二三志願跑去唸社區高中的有多少比例,否則我覺得在報到率上大作文章,也只是更加深家長和學生的明星思維罷了!


其實敝校已經不把關注重點放在招生這件事上了,反而是想要好好透過老師們的科際合作,一同努力去開發多元的校本特色課程,讓進來的孩子有機會受到啟發,找到自己的興趣和舞臺;我們很清楚知道,學科怎麼比也比不過建中附中,至少學校的定位與特色為何是我們自己能努力的,不要再讓刻板印象決定了一切


每年許多來談的孩子令人心疼得很,看不到自己的特別以及潛能,甚至到了高三還在為沒進到第一、二志願傷神的大有人在,單一性別學校又比較不能展現出自己的脆弱,加上高手雲集其實累積的課業挫折也大。雖然我私心覺得敝校的孩子能調適得過來,這會是他們人生很重要且寶貴的經驗,但我也在想是什麼樣的生態環境、教育制度、家長期待讓這些孩子過得這麼不快樂,要打破這樣的刻板與包袱,真的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