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初中接觸的高適的詩,第一首是《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句寫的真棒,充分的展現了他對朋友的真摯情懷,豁達胸襟,可以看出高適是一個真情懷的漢子。

從周代起我國開始有封爵之賜,西周春秋爵稱,可大致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

侯,一般封與周姓諸侯國君,極少封給異姓諸侯國君。高適就是封的侯,也是因為封了侯,才被稱為「詩之達者",顯達也。能夠成為自唐朝以來唯一的詩之達者,高適當然不是靠寫詩就能夠封侯了。

由於高適家境貧寒,年少孤貧,雖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到高適的時候,家道已經敗落,靠躬耕田壟過活。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何況高適家學淵源,雖然貧寒,但不至於苦寒,所以高適從小性格開朗,不拘小節,喜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曾寫詩句「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年輕氣盛時就表現出胸懷大志,帶著股狂傲之氣。

二十歲時,高適赴京求官,自以為唾手可得,然而無人提攜的尷尬處境讓他失意而歸,長期「以求丐取給」,靠友人資助過活。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高適知天命之年時來運轉,遇到生命的第一個貴人——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安史之亂是高適人生起伏的分水嶺。戰亂爆發前,高適不怎麼得志,困頓了半輩子。戰亂爆發後,高適處在鬥爭的第一線。當時他跟隨哥舒翰守潼關。潼關失守哥舒翰被俘,高適直接領導沒了,就親自跑去見唐玄宗,痛陳失敗原因,表現的慷慨悲壯又信心滿滿,鼓勵玄宗再戰。

依照唐代陪葬規矩,其祖父陪葬皇陵的,子孫也可以死後陪葬皇陵。因此,高適出生時就頂著地府伴駕的大光環,在重視喪葬的過去,無疑為殊榮。他本人又在邊塞軍營多年,既有軍事才能,又有政治眼光。

唐玄宗帶著高適入蜀,為了平亂,玄宗打算讓三個兒子分頭帶兵,高適反對,說你這樣搞有可能會分裂。玄宗沒聽,結果永王李璘果然反了。而太子李亨沒和玄宗在一起,帶兵的太子已經宣佈玄宗退位自己登基,奪了老爸的皇位。即位後李亨對高適高看了一眼,相信他的政治眼光,讓他任淮南節度使討伐李璘,結果兵不血刃李璘投降。

可以說,高適不僅是一位有成就的詩人,還是一位頗有膽識的政治家,軍事家。他長期漂泊,從軍多年後又馳騁沙場,對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有著真實情感。

從政,他雖然也有「負氣敢言,權幸憚之」,以至於為官起起伏伏,但是不能抹殺高適政績卓越,最終官至左散騎常侍, 因功封渤海縣侯,到達「詩之達者」之位。


從高適的生平來看這句話就很好理解了。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春天,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當年冬天,董庭蘭與詩人高適會於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董庭蘭是著名的琴師,高適在京時就有交遊,故友相逢應該酒宴相迎,一個奏樂一個吟詩,方顯才子風流。

高適到邊疆做幕僚後不第,44歲了還到處浪遊生活無著,實在沒有能力和故友暢飲吟唱,還好詩人有橫溢的才情,寫了兩首詩和老友話別。

《別董大二首》:「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困頓不達卻沒有絲毫絕望氣餒,分手在即毫無離愁別緒,滿懷激情迎接未來,這首詩激勵國人一千多年。

兩年後高適在睢陽太守張九皋薦舉下中第,當了封丘尉一個小官。期間北使送兵,感慨庸帥誤國而自己報國無門,天寶十一年(752年)49歲的他辭去封丘尉,客遊長安,秋冬之際到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後來輔佐哥舒翰守潼關。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高適跟隨玄宗逃到成都。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是為肅宗。逃難中的唐玄宗不聽高適勸諫,詔令諸子分領天下節度使,引發了永王叛亂。

這一年是高適親友最被悲慘的時期:睢陽被叛軍圍困,高適在這裡生活多年有很多親朋好友;知己杜甫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好友王昌齡路經亳州,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害;而對政治不敏感的另一位知己李白,正在熱情洋溢的為永王東巡書寫檄文。

但和他的親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53歲的高適在這一年人生開掛、一步登天。八月他被擢為諫議大夫,對時局的準確判斷獲得肅宗的認可,十二月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討伐永王。討平永王后,又受命參與討安史叛軍,曾救睢陽之圍。

永王被高適擊潰後,昔日知己李白成了他的階下囚。但出人意料的是,高適無視李白的求請,不但沒有出面為李白求情,據傳還燒毀和李白的往來信函。

從叛軍脫逃的杜甫,被高適推薦給肅宗擔任左拾遺,後來杜甫疏救房琯被免職,高適還接濟他的生活。

閭丘曉因為沒有增援睢陽被張鎬杖殺時,以親人需要撫養乞命,張鎬的回答是:「王昌齡也有親人,要讓誰來養呢?」張鎬和王昌齡並無深交,後人都認為是高適在背後出了力,為老朋友報仇雪恨,也為死於睢陽的親朋出氣。

高適雖然對唐王朝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在平叛後第二年就因敢於直言而被貶官。平定永王叛亂後他手握重


我是「紅雨說歷史」,這句話出自《舊唐書》「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達一般應該是通達顯貴的意思。孟子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名句名揚千古。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亦有「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杜甫《歲晏行》吟出:「高馬達官厭酒肉」其中達都是這個意思。我覺得達這裡不僅是顯貴,更是通達意思。這與高適人生是分不開的。我們從兩方面寫高適的「達」。

高適人生經歷

高適「達」在人生中。高適早年家境貧寒,青年時代過的也不太好,快四十歲了,還在耕作。高適打算為國建功立業,北上邊塞建功立業,但是沒有實現。後來漫遊期間,都快50歲了才進入哥舒翰手下作書記。後來,高適受到玄宗和肅宗的重視。代宗時期官至散騎常侍,加封銀青光祿大夫,進封渤海縣侯,封給食邑七百戶。高適只乘坐一輛馬車到任,食邑都封存歸還,他晚年得志,行為通達,不重利益,歸還食邑。不外乎《舊唐書》稱他:「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他的達是顯貴的「達」,也是顯貴後平常心面對的「達」。

高適的詩文特色

高適的「達」還在他的詩文中。他歌頌邊關將領英勇鬥志,揭露將軍與士兵苦樂不均。「戰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燕歌行》。他同情勞苦大眾「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使人悲」。《封丘作》。他深愛朋友,一片赤誠「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這是高適兼善天下的「達」。

這就是高適,「達人」高適。人生,品質十分「達」,所以唯適一人。這就叫「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吧。

文/紅雨說歷史


高適,字達夫,滄州人。玄宗時舉有道科。肅宗時官侍御史,歷遷西川節度使。代宗時封渤海候。謚曰忠。有唐詩人之達者,適一人而已。常侍五十學詩,每篇一出,為時傳誦。初與王之渙,王昌齡齊名,繼與岑參齊名。其詩激昂雄健,邊塞詩《燕歌行》,描寫邊塞戰爭生活,內容豐富複雜。主題深層,思想沉鬱厚重,以現實入境,置情入理,鮮明對比,動態相襯。對當時的「征戍之事」,作了高度藝術的概括,與深刻的透視,有諷刺,有思想,有深深的情感取向態度與精神。其思想精神,《燕歌行》乃邊塞詩的壓軸之作。

其詩別於李杜,另闢一體。

我個人認為,《燕歌行》有極強烈的現實印象,給任何時代以深刻的啟迪與警示作用。它的思想已超出了時代,已成為一個又一個時代需要思考的邊塞人生與安全,安寧主題,生活嚮往的主題……

這或許也就是詩人之達者,的個人認識與見解。平臺自由,不足指正。


元稹,韋莊,上官儀,張九齡,李公垂等詩人都官至相宰,怎麼就高適獨達呢?高適當過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從三品),追贈禮部尚書,可白居易,韓愈兩公也不次他啊。另外,賀知章當過太子賓客(正三品),崔護當過嶺南節度使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