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飽問題是人類所有生存活動中的首要條件。沒有溫飽一切都是空談,因此溫飽當然是道德的必要條件。

人們都想體面的生活,活得體面一些,你一旦溫飽問題解決不了的話,你怎麼體面?在一則談話欄目中,一教授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個問題就是偷井蓋問題:過去鑄鐵的井蓋你偷去賣了能換一些錢,現在的水泥井蓋中就那麼幾根鋼筋偷十個井蓋也換不了幾塊錢,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呢?這就是某皇帝面對一封封奏摺反應老百姓鬧饑荒的事「沒得吃吃面,沒得燒燒炭」的回復一樣。因為他不理解老百姓沒糧食是能餓死人的。

作為一接受對於這區區幾塊錢可能感覺微不足道,與其起五更睡半夜搞這幾塊錢太不值的,性價比太低。而對於那些貧困人家而言,這區區幾塊錢可能就可以維持他們一個家庭一天的饅頭供應。

難道這些偷井蓋的人不知廉恥嗎?當然不是,倘若他們感覺自己做的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他們為什麼得等到月黑風高的時候才動手呢?這說明他們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是有罪責感的。既然他們知道干這件事情一定突破道德底線,一旦被人發現自己將變得非常尷尬,甚至會壞掉自己過去的好名聲。那就是三個字「窮逼的」。

過去也有過先有物質文明還是先有精神文明的討論,我的觀點是你不管搞什麼文明前提是人們首先得填飽肚子,一個曾經道德高尚之人偶爾飢腸轆轆,他可以表現的很君子,然而當你經常好長一段時間的饑寒交迫,現在又到了因為吃路邊的幾個紅薯就可以搭救自己性命的時候你還為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而糾結嗎?


謝謝邀請。首先得肯定的是:溫飽是道德的必要條件。溫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沒有溫飽,何來道德和文明之類的講究?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研究,把一群男性大學生聚在一起,剛開始,他們談學習,談學校里發生的各種趣事,也談校花、班花之類。但隨著時間的消逝,他們都開始感到飢餓,話題開始圍繞著吃的東西轉,他們對剛才談論的東西都不再感興趣,只希望那些好吃的飯菜趕緊地端上來!

如果在這個埠,只端上來少許的食物,你猜會發生什麼?哄搶?爭奪?對,在飢餓面前,一切糟糕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什麼文明,什麼道德,這時候,早已經被他們丟到爪哇國去了。

有道是,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在沒有溫飽的基礎上講道德,那就是耍流氓。其實這個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問題。溫飽就是物質基礎。如果連最基本的物質基礎都沒有保障,連最起碼的溫飽都保證不了,何談精神文明呢,何談道德風尚,所有的所有,只能是一紙空談。


感謝邀請!

隨著人類的繁衍生息,溫飽不是人類追求的最高境界,更不是綁架道德的必要條件。

穿暖吃飽曾經是人們一直嚮往和追求的,隨著人們用文化武裝頭腦,有了精神世界的追求,才有了「憐者不受嗟來之食」的豪氣!

「道德」分為很多種形式,有可能是「宗教信仰」,有可能是「意識形態」的束縛,它不是法律,但卻是人們衡量得失的最高標準,高於法律。

「道德」不能依附於物質基礎,人即使一無所有,道德不能丟。然而當有錢了,溫飽不是問題,人往往迷失自己,道德喪失,墮落,不思進取,這是當前社會的一種現象。

有學者認為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吃飯不成問題了,有錢了,開始享受,墮落,歸納成中國人沒有信仰?「信仰」等同於「道德觀」,

綜上所述:溫飽不是道德的必要條件。


溫飽思淫慾這句話我們太熟悉了,如果說溫飽思道德?聽起來就彆扭,當然就更覺得這是不成立的。如果我們承認「溫飽思淫慾」那麼把這句話延伸下去就必然是「溫飽思道德」,道德是需要的結果這是沒疑問的。原因就是「欲」的膨脹,才需要有道德來對其做以約束,可是為什麼對待這個「欲」不直接建立法律?而先要有道德?這其實很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先是「生存」,接下來就是「溫飽」,在接下來就是「富裕」,何其相伴的就是道德和法律,「法律」又從」法制」發展到「法治」,我們知道最早的法律是漢謨拉比法,用的是楔形文字,應該比我們的象形文字還要更早,這是不是說明早在古巴比倫時期溫飽的問題就基本解決了,也因此有了犯罪的需要了,那麼這個時期的道德呢?這裡就要解釋一下那時的道德是以一個什麼面目出現的,可惜我們找不到什麼記載道德東西,大概道德自始至終都是一種口傳身教的方式存在的,當法律出現後道德只能存在於家庭宗族之間,是一種社交的規矩禮貌,但是它一定是法規的基礎,它是那種鬆軟的帶著血緣關係宗族社會的由上而下的通過權力來界定的即是說教的也是可以處以懲處的,法律出現之前它是規矩,法律出現之後它就是家法,也是一種社會也需要人與人之間行為的自我約束。我們是一個過於高看了「道德」的實際作用的國家,這隻能說明我們還處在一個「法制」的社會,而不是一個「法治」的社會,也說明我們的潛意識裡還牢牢盤根在農耕文化的習慣里。」道德淪喪」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這個詞是文學的而不是法律的,道德只是部分的被法律替換了,餘下的部分應該由習慣變成了一種本能更應該是我們血液里某個成分,嘴上不說道德了這樣的替換就成功了,也許我們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發展總是艱難困苦的,人在這樣的時候總是愛往回看,魯迅時期的「九斤老太」就是這麼的長壽,因為我們太愛往往看了。溫飽決定道德問題,本就是個可以辯論的題目因為它不會有任何意義也不會有任何結果。


道德是為人服務的,道德是為提高人服務的!人,永遠是第一位的!標題那句話,也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話!如果你的道德水平,沒有達到顏回的安貧樂道的高度,那你只要不犯法,不太過分,你自己稍稍隨心所欲一點又何妨,過一點稍微自己的生活又何妨,當然,你如果想努力使自己更有道德,那當然是很好的事情,道德啊,太過強求就不對了!反之,如果你達到了顏回的水平,那你都安貧樂道了,那就已經順其自然了,這時,富不富貴,已經不重要了,能富貴而幫助別人,那就富貴吧,不能富貴,那就不能富貴唄!哪有什麼一定、充分、完全的道理,連天地都不全,何況其他!


所謂道德,是活著的人才有資格講的,死去的人連講道德的資格都沒有,這是不隨人的意志改變的,是由自然規律決定的,所謂溫飽不是道德的必要條件提出者,也是可以找到一些事實作為依據的,所以,科學很明確,任何真理都是在條件背境下的有局限範圍的真理,不存在無限真理,而哲學提出的觀點那怕是在通常範圍內正確,放到無限範圍內就是有問題的,主題的觀點就是一個哲學觀點,這個觀點是在社會普遍沒有解決溫飽時總結出來的,這時社會可以滿嘴講道德,但不能靠道德讓社會自己運行,還得靠強制的方法來管理,這時道德的作用是,當要強制別人時,首先說別人做了不道德之事,然後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強制別人了,這就是道德在那個社會的作用,實際情況是,長期處於飢餓的人群,他們必須要全力去找吃才能存活下來,不可能有時間整天學那些一大套一大套的之乎者也道德,連學的時間都沒有,又那裡會講那麼多道德,但事情總有特殊情況的,有些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沒錢的,或者曾得到過別人幫助的,不管什麼情況,總之是有過富足並整天可以一套套地講之乎者也道德的人,因為某些原因落魄了,在飢餓和道德兩者間選擇寧死也要講道德,這種人不是沒有,在一個沒解決溫飽的社會裡,符合條件的本來就不多,是少數人中的少數人,但還得承認還是有這種人的,所以,兩種說法的根源是,一個是忽略少數特例說出大多數的規律,另一個是用少數特例否定大多數的存在,這就是兩種觀點的根源


食慾與思想,是兄弟姐妹其中兩個,當溫飽不解決,就沒有道德底線,多年前流行一句話;混口飯吃;現在滿足了食慾,思想道德也慢慢變強,當一個事,或一個物慢慢變大變強就想甩去原有的附屬;自然而然就出現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