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位元組跳動7周年慶,張一鳴發表演講,懟頭條的招聘HR寫JD「偷懶「,引起HR業內爭議。


一 、張一鳴對HR說了什麼

張一鳴在演講中講了不少故事,有一段文字是這麼描述HR的,他說:

「有一天我看到咱們HR寫的招聘PM的JD,特別生氣。有一條寫著:有5年以上互聯網產品經驗,具有日活千萬量級以上的產品規劃和產品迭代實施經驗。我跟這個HR說,按照這個要求,陳林、張楠,我們公司一大批PM,一個都進不來,連我自己都進不來。別說千萬DAU產品了,他們加入前,連百萬,甚至十萬DAU的產品也沒做過。

很多同事加入我們公司的時候並沒有光鮮的背景或者很好的履歷,公司的產品經理,有設計背景的、運營背景的,還有代碼寫不好的工程師轉崗的。也許有人傾向於招背景光鮮的男神女神,但咱們更愛樸素的「小鮮肉」。

我們招人一直秉承的觀念,是找到最合適的人,特質是不是真正契合,關注人的基本面。學校、相關經歷、title都沒那麼重要。寫這樣的JD很容易,本質上是偷懶,要發現人的特質才是困難的。

也許暫時做不到最好,但要一直保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心態。不管是做公益、搞裝修還是招人。」

結合這個演講的上下文去理解,張一鳴「懟」HR想表達幾個意思:

1、招聘HR寫的JD太「水」了——寫出這樣的JD的HR本質上是偷懶。

2、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HR寫JD是容易的事,而不是正確的事。

3、保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心態,不走形式——HR招聘應關注人的基本面。

4、HR要去找最合適的人,挖掘人的特質——而不是只關注學校、相關經歷和title。

以上幾個觀點,單獨看起來都很有道理(反正是老闆說,怎麼說都錯不了)。但是,細琢磨,你就總覺得哪裡不對。

首先,我們覺得頭條HR這次集體躺槍有點冤,而且在公司年會上之前被老闆懟,被作為負面案例來講HR「偷懶」、「走形式」,說實話有點傷人。

HR不應該太玻璃心,但這麼無差別打擊,很可能讓人誤以為HR都是這樣的。

其次,我們之前覺得張一鳴理解HR是蠻到位的,他曾說過:"一名優秀的CEO首先應該是優秀的HR",張一鳴做位元組跳動CEO的成就目前為止無可辯駁,但是,這次張一鳴對HR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總之,這一次,我們想替做招聘的HR說兩句話。


二 、聊一聊招聘的那些事兒

關於招聘,我們有些話想說:

1、JD不全是招聘HR的鍋。

JD(job description),可以理解崗位說明書或職位說明書,主要作用,對於業務部門來說,這是招聘需求的文字描述,對於候選人來說,就是招聘海報。

一般情況下,JD的確要經過HR的手完成,然後HR把JD提交到招聘渠道或者官網去發布。但是,HR在JD工作上,只是一個二道販子和中間商。

JD寫得好不好,取決兩個搭檔給不給力:

一是用人部門。最好的JD生成過程是用人部門提崗位需求,HR做崗位分析,兩者通力合作而成。而現實中,用人部門往往不管JD,逼HR自己直接套模版。

二是招聘渠道。以頭條HR被吐槽的JD為例:「有x年以上互聯網產品經驗,具有日活千萬量級以上的產品規劃和產品迭代實施經驗。」大家有興趣的話,上網搜一下,拉勾、boss直聘、獵聘等渠道對於PM的JD的文字都是一模一樣的,大家都在套模板。

JD不合格,不能HR自己單獨背鍋。

2、JD在招聘工作中沒有那麼重要。

招聘最重要的是什麼?

對用人部門來說——人要快速到崗,管你是怎麼招的;對候選人來說——趕緊拿到超過預期的offer,沒有面試最好了。

沒錯,招聘在HR所有工作中是最有「流氓」氣質的。招聘界有一句名言「凡不以入職為結果的面試都耍流氓。」

大多數情況下,招聘都是以「結果」為中心的,結果為1,過程為0。JD既不是招聘的結果,也不是招聘的中心,連起點都算不上。

如果把HR當成一個公司,招聘就是一個銷售部門,你懟銷售「產品說明書」寫得不好,確定不是懟錯方向了?

3、JD在不同的公司作用是不一樣。

對於大廠來說,JD起到節流閥的作用。因為有品牌效應,容易獲取大量簡歷,但是候選人投簡歷會存在海投的情況,需要JD成為篩子,要不然後續面試量不可想像。

對於小廠來說,JD只起到象徵性的作用。小廠沒有大廠的品牌效應,招人主要靠口碑和內推,不會有源源不斷的簡歷,JD要麼常規化掛著起宣傳作用,要麼JD個性化搞搞事件營銷。

即使在同一公司,稀缺崗位的JD、熱門崗位的JD、高端崗位JD,低端崗位的JD,給招聘HR帶來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應該正確理解JD在招聘中發揮的不同作用,而不是攪在一起。

4、招聘不是文字遊戲,是一場有溫度的博弈。

沒有人在面試的時候,對照著JD逐行逐句招人的,無論是用人部門還是候選人。

用人部門在意的員工價值觀、能不能加班,工作習慣;候選人在意的實際收入、團隊氛圍、領導風格,無法通過JD去識別的,需要通過一場接一場的面試去談判和博弈。

很多人片面的理解招聘,以為招聘就是發JD、收簡歷、通知面試、發offer。其實,招聘是所有HR中最有挑戰的工作,沒有之一,任何公司都離不開招聘。

招聘HR像在跑馬拉松,總是跑不到頭,招聘任務持續性強,佔用時間長,中小廠的BP門一大半時間都在忙招人。

招聘HR就像紅娘,「撮合」用人部門和候選人從「戀愛」到「結婚」,沒有溫度是做不好招聘HR的。

5、請老闆不要來教HR如何寫JD。

最近一年微信不斷升級,先把「點贊」按鈕改為「好看」,昨天微信又把「好看」改為「再看」,反正不管怎樣調整,都有很多人不滿意。張小龍在1月份演講中吐槽說「每天都要1億人教我怎麼做微信」。

說這個段子,我們想說的說,人在職場,各司其職,每個崗位都有它特定的流程邏輯、行業規則,要學會尊重在這個崗位上那些默默無聞的勞動者,懟天懟地不解決問題。

所以,我們勸位元組跳動的老闆,請你不要來教HR如何寫JD,你這個「降維」用錯地方了。

做老闆,要忙的事情很多,比如定戰略,搭班子、帶隊伍等。如果老闆你還有空,就請幫催一下業務部門,配合一下HR的面試就挺好的。

替HR謝謝諸位老闆們了。


三、給HR的兩個建議

其實,HR被人誤解,除了外部因素,也跟HR自身能力不夠絕對有關,分享有兩個建議。

1、正確認知老闆——老闆若是冰,HR就是火

大公司的職業高管大都有「勝任力模型「,可以空降或自己培養,唯獨公司老闆沒有能力模型。尤其是初創公司的老闆,沒有一個老闆長一樣的,老闆永遠是行業的稀缺物種。

老闆為什麼稀缺?這跟成功的初創企業一樣的,企業要做起來,需要天時地利人各種超級複雜條件的合成。

作為HR,無論是招聘HR還是HRD,正確理解老闆並設法影響老闆,永遠是HR基本功。

如何正確理解「老闆「呢,給大家幾條路:

一看出身。主要看原生家庭和創業起點,說兩種典型,一種是土豪老闆,各種二代、人中龍鳳出身,屬資源碾壓,天生驕傲;另一種是土味老闆,業務出身,屬經驗碾壓,經受過市場周期,或逆襲成功的,天生勵志。HR不深入了解老闆的出身,不足以理解老闆的價值觀。

二是背景。主要看教育經歷和專業出身,高知型的老闆,大多有名校情結,恨不得員工個個都是雙一流和常青藤出身,對高學歷的員工寬容度比較高;文科背景的老闆,尤其新聞與教育,大多是理想主義和情懷控,理工科背景的老闆,習慣用數字和模型來討論人和事。

三看成就。主要看成就與職場經歷。大廠出來創業的老闆,起點高,心氣高,喜歡用原廠的配置和原來的配方;多次創業的老司機,生存能力強,見多識廣,但可能勝負心重;小作坊起家的老闆,視野所限,可能把每一分錢都看得很重。每個老闆的管理偏好都跟過往經歷有絕對關係。

四看性格。主要看專長與行業屬性。說三個典型,比如演講家馬雲,實力不允許他低調,阿里巴巴電商起家,也需要海量的曝光和宣傳;比如任正非,華為核心業務是通訊設備,涉及信息安全和政府管制,壟斷行業不允許他高調;比如周鴻禕,原來360在互聯網殺毒可高調,現在專註國家信息安全,必須低調。換賽道,或老闆到了一定階段,也會調整

總之,正確理解老闆,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就需要深度觀察和大量的分析總結。

如果HR不直接接觸老闆的,也可以從老闆身邊的核心高管和合伙人下手,他們是老闆的「鏡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重新認識老闆,恰恰用招聘HR面試候選人的套路。

2、促成有質量的對話——成為組織的吸鐵石。

前不久,阿里巴巴合伙人彭蕾最近在湖畔大學表達一個觀點,「HR不是只做雜事的,而要促成高質量的對話」,我們是比較認同的。

所謂對話,可以理解為一種平視的、對等、保持尊重的交流與溝通方式,而不是傳統上下級的彙報關係。有質量的對話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消除信息不對稱,解決管理衝突,另一方面是建立信任達成共識,以實現共同績效目標。

作為HR,如何培養或提升有質量的「對話能力」?兩個路子:

1)學會搭不同的場子。

彭蕾說,所有公司CEO都是孤獨的,他對一線員工、班子成員真實狀況其實沒有足夠的精力去了解,需要HR能撮合或者建立雙方能夠溝通對話的「場子」。

我們認為,不僅是CEO孤獨的,業務leader也是孤獨,因為業務部門主要視角聚焦在業務發展,喜歡簡單粗暴的通過一場又一場的「戰役「來喚起員工的鬥志,但員工是一個個真實而鮮活的個體,每個個體有不同性格,不同的心理狀態、不同的職業困惑。

因此,HR要主動在企業內部,幫助員工與員工之間,員工與領導之間,領導與領導之間構建一個對話場,讓信息能夠流動起來。

2)成為組織的吸鐵石。

HR要促成高質量的對話場,想像一下這個場景,HR最好就是變成一塊吸鐵石,把對話的兩邊的人吸引過來,也就是說,當HR足夠強大,強大到CEO、業務部門、員工無法忽視你的存在,你就是組織的吸鐵石。

HR如何成為組織的吸鐵石?我們認為,可以考慮從兩端下手:

一是輸入端。就是海量的知識和信息的積累,喜歡閱讀的,一定會理解「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句話,絕大部分你想要的內容,書本和互聯網都有。閱讀效率不高的,靠大量溝通或親身實踐,方法各有千秋。

二是輸出端。很多HR沉迷「輸出技術」的學習,包括PPT技術、演講技巧、引導技術、教練技術「等,感覺這樣容易走彎路。我們認為最好的輸出是,立足受眾需求,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然後才是輸出形式的打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