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潮汕慈善家的鼻祖,宋大峯祖師原來不是姓宋的,而是姓……

大峯祖師,北宋末年潮陽著名高僧,真名宋大峯。據《潮陽縣誌》只知其來自閩,不知其生平。但民間傳說,他俗姓林,名靈噩,字通叟,生於公元1039年,卒於公元1127年。原籍浙江溫州,出身豪門,自幼聰明好學,後列位進士,當過浙江紹興縣令。爲官幾年,因不滿當時朝政腐敗,不願同流合污,遂棄官遁入空門,法號大峯。

基本介紹

潮汕慈善家的鼻祖,宋大峯祖師原來不是姓宋的,而是姓……

公元1125年,大峯法師從福建雲遊到現今的和平。時逢乾旱,瘟疫流行,不時可見陳屍在路上,大峯看到這種情形,於是設壇於"獅尾石"(今大峯石)一邊唸經爲百姓祈福,一邊清潔飲水,並採藥爲民衆治病

當時,練江(古大川)連通大海,水流湍急,兩岸阻隔,時有覆舟溺死鄉民之事發生,大峯祖師急鄉民所難,立願建起和平橋,以通往來。他親臨江邊量度江水深淺高下,四處奔走,募衆出資。他到福建募捐三年,籌集了一筆捐款,返回潮陽建設和平橋。建炎元年(1127),當橋建至16孔,只差首尾2孔就完工時,大峯因年事高,操勞過度而圓寂。大峯圓寂後,人們爲他這種捨己利人的精神所感動,齊心協力繼續他未盡的事業,終於建成了和平橋,方便了此地交通。

大峯樂施好善的行爲,受到當地人的推崇。興建善堂救助弱孤者,成爲許多潮陽人的善舉;形成善堂處處可見的獨特景象。據不完全統計,如今在潮汕各類善堂有300多處,大都以大峯祖師爲號召。可以這樣說大峯祖師是潮汕善堂的鼻祖。

漢學家饒宗頤先生曾說過:“善堂文化是潮汕人現實主義的處世哲學,糅合釋、儒、道的哲學思想所形成的文化”。

從古到今,潮汕各地先後興創、修建了不少善堂,也稱“大峯祖師廟”、“善社”,並傳播到香港、臺灣和東南亞、美國等潮人居住區。這些善堂的創立,絕大多數是源於宋朝一位高僧,釋大峯和尚的善舉。

自宋至清,潮汕地區涌現出一批高僧,如華嚴道隆、報本慧元、大峯祖師、木陳道密、超月禪師、仕智禪師等。其中潮陽籍高僧以大顛和大峯影響最大。

潮汕慈善家的鼻祖,宋大峯祖師原來不是姓宋的,而是姓……

基本介紹

宋代高僧釋大峯雖是外省人,但潮汕人非常敬仰、崇拜他,稱其爲祖師公。

可以說,宋大峯和尚是潮汕善堂的鼻祖。

公憑學識而入仕途,授浙江紹興縣令,爲官數載。因目睹朝政腐敗,遂棄官削髮皈依佛門,自福建至潮陽之北山修寺以居之。然非因此循入空門而清閒,乃發願普渡衆生。公爲僧後,周遊四方,博覽廣採,終成一代高僧,嗣後卓錫於潮陽縣西和平里之綿安觀。

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公從福建遊緣至潮陽之蠔坪鄉(今和平),時逢酷暑,久旱無雨,莊稼失收,餓殍遍野,瘟疫流行,滿目瘡痍。爲救民衆於厄難之中,公遂結廬於裏之橋尾出"後靈豁"(今靈泉寺),設壇祭拜上蒼,祈求爲民消災,同時研製良藥,施捨於民間,終使病民解厄,公之大德,深得當地鄉民崇敬,後遂於"後靈豁"客居。

時"後靈豁"與裏間有一大川(今練江)相阻,常年水流湍急,屢有渡江者履舟葬身江底。公不忍生靈遭殃,善念萌生,宏發願建橋渡來往。

公爲建橋瀝盡心血,四方奔走,動衆捐資,親臨江邊,詳計造橋事宜。此善舉深得民心,一時羣情鼎沸。富者捐資獻物,貧者勤出勞力,由於人心所向,集腋成裘。一座跨越練江兩岸的大橋歷時五載,橋築十六洞時,而大峯祖師圓寂。里人無不悲傷,遂立廟祀之。邑人蔡貢元感大峯恩師而不負衆望,負起建橋大任成大峯祖師夙願,以告慰祖師在天之靈。是年歲末,全長三十餘丈,高一丈許,寬九尺,留有十八孔的木石結構大橋終告竣工,鄉人上下歡呼,從此渡江無虞。

宋大峯祖師功德無量,千古流芳。他動衆捐資,化緣儉節,斥資造橋,爲民醫治疾病,贈送良藥。是繼唐代大巔禪師之後的又一代德高望重的高僧。人們至今還念念不忘。歷史民間紛紛組織善堂會,以弘揚大峯祖師的功德,義務爲當地羣衆辦理喪事,收埋荒野白骨,海上浮屍,客死他鄉的男男女女。

各地善堂之義舉,正是弘揚宋大峯祖師的功德,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具體體現。

大峯祖師像

和平報德古堂珍藏

潮汕慈善家的鼻祖,宋大峯祖師原來不是姓宋的,而是姓……

資料2

宋宣和2年(1120年),公從閩遊緣至潮邑之蠔蚲鄉(今和平),時逢乾旱,田園歉收,瘟疫流行,餓殍遍野,滿目瘡痍。爲救鄉民於厄難之中,遂結廬於裏橋尾山"後靈豁"(今靈泉寺),復設壇于山側"獅尾石"(今大峯石),祈禱祭拜,求上蒼爲民消災降福。公既禱祝,復配上精湛醫術終使鄉民解厄。 由是,至蠔蚲未久,遂博鄉民崇敬,懇請弗復雲遊他處。公見衆情切,遂於"後靈豁"客居。

時之,"後靈豁",與裏間乃有一大川(今練江)相隔,往返須用舟濟。公常下山化緣。渡江時屢見波流湍急,時有覆舟之險,鄉人亦屢告有人葬身魚腹,是故復萌造橋善念。

一日,公因化緣遲歸,時值昏暮,渡楫輟濟,欲返未得,遂呼隔岸舵公引渡,舵公性懶,佯裝未聞。公進退維谷,急中生智,忽想達摩祖師能一葦渡江,豈非假海浪衝力及上乘輕功,現恰攜一傘,正好效之。 遂展傘作舟,濟身江邊,度水之深淺高下,並於江底泥灘覓一紅土沙龍爲底基,復計木石工役,又募衆出資。

公之義舉得心,一時羣情鼎沸,富者捐錢,窮者獻物,石尾岐村一老嫗雖窮,尚將一竈櫥石奉出,是以人心所向。

宋宣和5年(1123年),公將捐到錢款攜入閩,建炎丁未年(1127年),航海而返,糗糧木石土用畢至。

初建時,公憑其睿智,定橋位於橋頭村及番薯埠頭間,以此一里地內,兩端以土築防水牆,清牆內水源淤泥。墩頭建畢,遂決堤通水,複用杉排載橋面石架上。未週歲,橋成十六洞,初成之橋,系石木結構,墩頭高者15米,低者米 。墩基系用長2米,直徑15釐米許之松木條縱橫疊成,度高1米,再於松木墩上疊石頭,成菱狀 。橋面系平板石鋪架,石條逾萬斤,且爲耐磨、耐酸、耐鹼、耐震之閩地灰崗石。

公頗得建築學之奧妙,橋之形狀若於高處鳥瞰,成一直線;若於水平側面而望,間間錯落有致,乃爲曲線,加之墩頭菱狀,起到分解洪水漲落作用。

公因建橋操勞過甚,且年事已高,是坐10月橋差兩洞竟圓寂,後首尾兩間由鄉彥蔡貢元續建竣工。大橋建成,使公成爲潮邑史上繼唐大顛祖師後又一著名高僧。蔡貢元爲此騰讓書齋,建堂崇祀公恩,日"報德堂"。爾後,蔡貢元尚捐錢米入堂,倡辦善事,弘揚公之精神,以至後來有施茶、殮屍、修橋、鋪路善舉,延至今已有潮汕二百餘善社,並溝通海外福利機構,共舉潮汕名地民衆福利事業。

大峯祖師圓寂之後,潮陽縣人貢元蔡淳繼承祖師遺志,捐資續建南北枕岸二孔。後人又再建引橋一孔,橋之兩端砌成臺階拾級上橋。橋東建有驛館一座。至南宋紹興十三年癸酉(公元1153年),全橋三十餘丈大功告成。

自此,兩岸往來不受風濤之苦。該橋於元朝泰定甲子(1324)重修,元末爲土寇謝均正所毀,明洪武八年(1375)僧無言重修,正統十二年(1447)主薄鄧選再修,民國19年(1930)改成公路橋,1982年在其北面數百米處另建公路大橋,1992年9月15日古橋由報德古堂主持而復修竣工

(摘錄和平報德古堂1991年1月大峯祖師傳)


潮汕慈善家的鼻祖,宋大峯祖師原來不是姓宋的,而是姓……

鄉民感念高僧善舉,於南宋紹興年(1131~ 1162)末,由鄉貢蔡淳及其孫蔡震,在蠔坪鄉騰讓書齋易建爲報德堂崇祀他,內奉敬大峯和彌陀佛像,尊大峯爲祖師。

起初,鄉民祀大峯僅爲報德。至明末清初,災難疊至。有鄉民傳言夢見祖師指示,囑收屍施藥等,遂遵而行之。潮汕各處人民羣相響應,建善堂之舉由此興起。至抗戰前統計,粵東及海外華僑聚居處崇祀大峯祖師之善堂已有五百多處。

一個人的慈悲和善舉,竟然引發瞭如此規模的慈善效應。大峯祖師不僅僅是潮汕善堂的鼻祖,更是潮汕慈善精神的象徵,引領着一代又一代的潮汕人存善心、行善事。

潮汕慈善家的鼻祖,宋大峯祖師原來不是姓宋的,而是姓……

潮汕平原的和平古鎮,跨練江兩岸,有座建於北宋時期的古橋,已經有八百年的歷史,和平古橋的聞名遐邇,與一位名人的名字分不開。

林靈噩,宋景佑六年(1039年)生於浙江溫州府,宋紹聖二年(1095年)中進士,曾任紹興知縣。他學識廣博,精通醫學、建築學,因不滿朝政腐敗,棄官爲僧。在蠔坪鄉(和平鄉)靈泉寺當主持僧,自號“大峯和尚”, 大峯和尚爲當地民衆施醫贈藥,並倡建蠔坪橋,他親手繪就大橋設計圖紙,從福建聘請建橋名匠。宋建炎元年(1127年)終於建成了這座長120米,有17座橋墩,架設16孔的石砌大橋。大橋歷經八百多個春秋,如今仍然以堅固、嚴謹的身姿,橫跨練江兩岸。

和平里

文天祥手書

潮汕慈善家的鼻祖,宋大峯祖師原來不是姓宋的,而是姓……

古橋是時代的縮影,南宋丞相文天祥率兵抗元,曾在蠔坪鄉屯兵,將蠔坪鄉改爲“和平里”如今還豎立文天祥的手書“和平里”石刻。

民間傳說,大峯祖師建橋時的“芋葉渡江”,探明江水深淺。向孟舍化緣,讓他施獻“竈櫥石”以籌集建橋石料。“叱石成羊”廣施法力,等故事劇本。

潮汕慈善家的鼻祖,宋大峯祖師原來不是姓宋的,而是姓……

據清光緒甲申(1884)本《潮陽縣誌》卷十八“仙釋”載:“宋。大峯,不詳里氏,始來自閩。……里人立廟祀之,顏其堂曰:‘報德’。”中間記述建和平橋經過,但有關大峯生平,所述不詳。


基本介紹

潮汕慈善家的鼻祖,宋大峯祖師原來不是姓宋的,而是姓……

據傳說,宋大峯俗名林靈噩,又名林通叟,生於北宋寶元二年農曆十月二十九日,俗家在溫州當地是一個尊顯的家族,使得大峯從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之後深通經史儒術,同時也接受佛教禪宗的薰陶。56歲時中進士,出任紹興縣令。時值北宋末年,皇帝昏庸、外患日亟;黨爭劇烈、和戰不定;貪官橫行、民不聊生,大峯憤然棄官出家,削髮入空門。後來雲遊四方,居無定所。81歲時自福建遊緣到潮陽蠔坪北山(即今潮陽區和平鎮練江北岸的溪尾山)。時逢乾旱,瘟疫流行,路邊不時可見餓死的災民,此景令大峯大發慈悲,便在“獅尾石”(即今大峯石)處設壇,一邊唸經爲百姓祈福,一邊清潔飲水,並採藥爲民衆治病,同時收殮路屍,施棺助葬……

大峯的善舉,博得鄉民無限敬仰,奉若神明,相邀聚衆,懇請大峯勿再遊緣。大峯見衆人情殷意切,遂修葺距“獅尾石”約一里處荒涼破敗的靈泉寺住下潛修,從遊皈依者日繁有徒,遂使靈泉寺成爲遠近有名的大禪林。

傳說一日,大峯祖師來到大川(今練江)邊,見到這裏水流湍急,兩岸阻隔,鄉民南來北往都靠小船過渡。鄉民告訴他,這裏時常發生覆舟溺死之事。大峯聽後深爲鄉民憂急,遂發宏願要造橋爲民解憂。他不顧年過八旬,親臨江邊量度江水深淺,並四處奔走,募衆出資。

關於大峯造橋,潮陽各鄉流傳很多傳說。其中一例:大峯師徒來到石尾岐村,見一農戶門前有一老婦,大峯見其家有塊竈前石,便對老婦施禮說:“施主,請爲建橋佈施。”老婦說:“師父,建橋是件好事,本應捐助,無奈家貧,請師父往別家募化。”大峯指着竈前石說:“有錢出錢,無錢出物,你家這塊小小竈前石,請拿來捐獻,對建橋也算是出一份力。”老婦於是立即叫兒子把竈前石送到渡頭,交付建橋。一時間,鄉民紛紛捐錢獻物,同心協力要將橋造起來。

經過二年多的籌備化募,資金已足。宣和五年癸卯(公元1123年),大峯攜所募鉅款,不告而別。一連數年,不見消息,鄉民不明就裏,頗訝其所爲。

至丁未,首尾共歷五個年頭。這期間,正是中原大地大變革之時,北宋滅亡。康王高宗南渡即位,改元建炎,是爲南宋。忽一日,大峯從福建帶來了一批建橋的能工巧匠。同時從海上運來了大批建橋材料。鄉民至此方明白大峯不辭而別,是怕帶鉅款上路遭遇不測。爲使大橋建成,甘心忍受誤會和流言。而在福建數年,一方面是爲採購建橋所需的木石材料,另一方面是爲了學習福建的建橋技術。


潮汕慈善家的鼻祖,宋大峯祖師原來不是姓宋的,而是姓……

和平現有紀念大峯祖師的潮陽大峯風景區。其規模2.62平方公里,以大峯祖師亭爲主軸線,廓造了宏大景羣:

主軸大門有全國政協副主葉選平題字"南疆一峯"的牌坊亭,亭高15.68米,由168塊大花崗岩石組成,爲粵東最大石牌亭。


潮汕慈善家的鼻祖,宋大峯祖師原來不是姓宋的,而是姓……



潮汕慈善家的鼻祖,宋大峯祖師原來不是姓宋的,而是姓……

潮汕慈善家的鼻祖,宋大峯祖師原來不是姓宋的,而是姓……

供奉廟宇

惠來宋大峯祖師廟

宋大峯祖師廟位於揭陽惠來縣隆江鎮崗前村,供奉大峯祖師,由民間集資七百多萬元修建,硫璃綠瓦蓋頂,屋脊五彩嵌瓷,規模宏大,莊嚴雄偉。時刻木雕均出自名師巧匠之手,構思別緻,技藝精湛,飛禽走獸活龍活現,古今人物畫屏栩栩如生,是民間傳統藝術的精品,極具鑑賞價值。

汕頭南澳島日前舉行宋大峯祖師紀念堂落成開光暨縣文物保護單位揭幕 慶典。由潮州市佛協常務理事、叩齒古寺監院釋道源主法,潮州、汕頭各善堂代表等海內外善人近千人蔘加。

該堂是爲紀念宋朝高僧、潮汕善堂祖師釋大峯(一0三九年至一一二七年)而建。宋大峯在潮陽募建和平橋,飲譽中 外。潮汕爲弘揚大峯精神而建善堂數百座,並傳到泰國等東

南亞國家,爲社會分憂,爲百姓解難。

南澳縣平善堂,創自一九0二年,改革開放以來恢復行善,並在縣政府批准下,靠海內外人士和潮陽市報德古堂及兄 弟善堂樂捐,共投資三百五十多萬元,建紀念堂四百六十平方米,並建“流芳樓”(饒宗頤先生題)五百二十平方米,從一九 九八年五月一日起闢山而建,如今皆告竣工,爲海島增添一旅遊勝地。

潮汕慈善家的鼻祖,宋大峯祖師原來不是姓宋的,而是姓……


河源華嘉宋大峯祖師廟


潮汕慈善家的鼻祖,宋大峯祖師原來不是姓宋的,而是姓……


蛇年乩文。 (文出: 潮州市潮安縣庵埠鎮同奉善堂蛇年正月初五乩示)

據傳,自宋朝以來,潮汕地區、東南亞等海內外潮人,一直尊崇大峯祖師,這既是一位歷史具載的真實人物,也是潮汕地界唯一一位因善成“神”的一代聖僧。至目前,全球有近500家善堂,既紀念祭拜大峯祖師,又傳承弘揚大峯精神。大峯精神更化及爲大峯文化,成爲宣揚儒家博愛精神與孝道思想、向上向善的感恩文化。在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大峯精神已經成爲潮人族羣的文化信仰。

潮陽區表示,大峯祖師弘善地在潮陽,大峯文化發源地也在潮陽。如今全球各地潮人行善成風的“根”也在潮陽。這是潮陽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潮陽獨一無二的“城市名片”,也是潮陽崛起的“文化新引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