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蜀汉后期,诸葛亮"六出祁山"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动作。这个战略动作使得蜀汉以倾国之力北伐曹魏,大量的财富和资源向战争倾斜,让蜀汉走向了衰败的方向。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军事战略非诸葛亮所长,所以六出祁山毫无斩获。因此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出祁山是错误的战略决策,这也成为很多人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重要论据。然而从整个东汉末年到蜀汉三国的历史来看,六出祁山这种行险的战略完全不符合"诸葛一生唯谨慎"的作风,军事冒险主义也不是诸葛亮所推崇的。那为什么诸葛亮要选择出祁山北伐曹魏呢?

醉梦三国(番外二)诸葛亮出祁山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刘备临终所托

诸葛亮作为中国文化中的"智圣",他的形象是千百年来在大众心中不断积累出现的。他是政务和军事上的全才,辅佐刘备成就了三分天下的事业,然而他却不是《三国演义》中那种神机妙算的"妖道"。后世的史书上对诸葛亮的评价很高,在性格方面比较倾向于虚怀若谷和淡泊明志,而他的行事作风也趋于谨慎和稳重。这些评价不但来自于诸葛亮的铁粉,就连他的对手司马懿也是这么认为的。而且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更高,称之为天下奇才。可是从"六出祁山"的战略策划看,这不是诸葛亮的作风,更像是关羽、魏延这种将领的作战方略。

醉梦三国(番外二)诸葛亮出祁山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刘备临终所托

诸葛亮本身并不是迷恋军事冒险主义的人,他处理事情都是处于政治的考虑。在他离开荆州前与关羽的谈话就可以发现,他嘱托关羽多用政治手段处理荆州问题,而不是利用军事手段强行压制。而关羽则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最终导致了大意失荆州的发生。可是在蜀汉北伐的问题上,诸葛亮却违背的本来的形势作风,走上了军事冒险主义的道路。首先,在南征回成都不久便提出北伐建议,这中急于求成的风格就不像是诸葛亮干的。第二,在前两次北伐上没有采取稳妥的凉州屯田路线,而是直接出汉中攻打雍州和长安,这也是取败之道。

醉梦三国(番外二)诸葛亮出祁山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刘备临终所托

从综合国力来看,很显然曹魏是在蜀汉之上的。蜀汉经历了夷陵之战的失败,和南征孟获的消耗后,国力已经大不如前。这个时候偏安一隅,养精蓄锐本来是较好的选择,可诸葛亮强行的提出了北伐战略。这个战略提出之仓促,准备时间之短,都是受到很多蜀汉大臣反对的原因。然而诸葛亮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威望压制了反对意见,全力推动了北伐曹魏的军事战略。从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战例来看,从汉中攻打长安成功的案例不多,最出名的便是张良搞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更多的成功战例来自于凉州方向。

醉梦三国(番外二)诸葛亮出祁山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刘备临终所托

因此我认为诸葛亮选择出祁山本身就是不恰当的,是一种非常冒险的军事行动。一旦成功自然一劳永逸的解决蜀汉战略弱势的问题,然而失败的机率却是超过八成的。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一生经历各种大战无数,以他的行事风格绝不会优先采用这种方略。从他以往的行事作风来看,除了迫不得已,否则不会主动行险。就算他要选择行险的策略,那也是两害相较取其轻。所以诸葛亮选择祁山路线这种不稳妥的战略,应该有着他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这个原因我认为在蜀汉政权内部,迫使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初衷。

醉梦三国(番外二)诸葛亮出祁山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刘备临终所托

蜀汉出祁山北伐曹魏,除了国力处于弱势以外,还有几个明显不利的弱点。在地利上蜀汉吃亏,祁山栈道的北口距离长安和雍州很近,而南口距离汉中和成都较远,这样让后勤的补给给了汉军很大的压力。不论选用哪个具体的道路,这个问题都没法解决。诸葛亮出祁山无功而返,大多数情况都是在后勤上出现了窘迫。政治上,曹魏度过了曹丕篡汉后的动荡期,内部趋于稳定,而蜀汉则开始了内部集团的分裂。关羽失荆州和刘备夷陵战败后,原来蜀汉掌权的荆州集团势力被削弱,而被压制的益州集团开始崛起。

醉梦三国(番外二)诸葛亮出祁山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刘备临终所托

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的对立起于刘备入川时候的故事,当时益州集团便强烈支持刘璋和刘备开战。后来刘备成功入主成都,刘璋被驱逐至荆州,益州集团只能认怂。然而益州集团作为蜀汉的本地大户,自然不会心甘情愿的将权力拱手让人,私底下小动作一直不少。刘备和张飞在时,益州集团的门阀世家还不敢公开闹分裂。然而夷陵之战后,荆州集团连老家荆州都丢了,只能靠着诸葛亮的个人威望和权势压制对手。益州集团便是在这种环境下开始争夺蜀汉的权力,他们提出了偏安一隅和承认曹魏皇帝的建议。

醉梦三国(番外二)诸葛亮出祁山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刘备临终所托

这个建议是蜀汉政权不可接受的,也是与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冲突的。蜀汉政权建立的根源便是延续东汉的国统,这也是刘备能够号召天下的大义所在。如果公开承认曹丕篡汉,则否定了蜀汉的合法性,说白了就是把蜀汉卖给了曹魏,这是诸葛亮和刘禅都不可能接受的。诸葛亮的最高政治理想便是匡扶汉室,这与刘备的理想相同,所以两人才能够生死相托。刘备白帝城托孤,提到"太子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卿可取而代之。",指的便是匡扶汉室的理想。刘备怕刘禅背弃匡扶汉室的理想,跟着益州集团投降曹魏,才对诸葛亮说了这番话。

醉梦三国(番外二)诸葛亮出祁山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刘备临终所托

这番话虽然被曹吹们歪曲成刘备临终对诸葛亮的试探,然而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歪曲完全站不住脚。刘备临终试探有什么意义呢?毕竟人之将死,对未来已经无能为力了。他能够相信的就是当初诸葛亮在隆中时对他的承诺,也只能用这个承诺来要求诸葛亮,希望他不忘初心。在曹魏的政治攻势和益州集团投降言论四起的时候,诸葛亮竖起北伐曹魏的大旗,便是要把匡扶汉室的理想扛到自己的肩上。他需要用最快的速度击破曹魏的政治攻势,压制益州内部的反对势力。因此他没有时间搞凉州屯田步步为营的策略,只能选择六出祁山。

醉梦三国(番外二)诸葛亮出祁山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刘备临终所托

实际上从夷陵之战失败,荆州完全被东吴控制开始,诸葛亮便知道战略上蜀汉失去了先机。本来隆中对的荆州和汉中两路呼应的打法,就是为了避免军事上的孤立无援。可失去荆州后,汉中出兵就成了孤军深入的险招,成功机率并不高。可是如果回应益州集团偏安一隅的要求,那必然在政治和军事上被曹魏所限制,最终只能坐以待毙。坐以待毙不是诸葛亮的风格,他虽然求谨慎和稳妥,却不是不敢拼命的人。选择六出祁山便是他最后的一搏,成败在此一举。无论如何他都对得起刘备对他的托付和信任,对得起自己的理想了。即便如此诸葛亮在临终时还安排了姜维接班,誓要将自己的理想进行到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