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蜀漢後期,諸葛亮"六出祁山"是非常重要的戰略動作。這個戰略動作使得蜀漢以傾國之力北伐曹魏,大量的財富和資源向戰爭傾斜,讓蜀漢走向了衰敗的方向。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軍事戰略非諸葛亮所長,所以六出祁山毫無斬獲。因此很多人認爲諸葛亮出祁山是錯誤的戰略決策,這也成爲很多人貶低諸葛亮軍事才能的重要論據。然而從整個東漢末年到蜀漢三國的歷史來看,六出祁山這種行險的戰略完全不符合"諸葛一生唯謹慎"的作風,軍事冒險主義也不是諸葛亮所推崇的。那爲什麼諸葛亮要選擇出祁山北伐曹魏呢?

醉夢三國(番外二)諸葛亮出祁山是不得已而爲之,也是劉備臨終所託

諸葛亮作爲中國文化中的"智聖",他的形象是千百年來在大衆心中不斷積累出現的。他是政務和軍事上的全才,輔佐劉備成就了三分天下的事業,然而他卻不是《三國演義》中那種神機妙算的"妖道"。後世的史書上對諸葛亮的評價很高,在性格方面比較傾向於虛懷若谷和淡泊明志,而他的行事作風也趨於謹慎和穩重。這些評價不但來自於諸葛亮的鐵粉,就連他的對手司馬懿也是這麼認爲的。而且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更高,稱之爲天下奇才。可是從"六出祁山"的戰略策劃看,這不是諸葛亮的作風,更像是關羽、魏延這種將領的作戰方略。

醉夢三國(番外二)諸葛亮出祁山是不得已而爲之,也是劉備臨終所託

諸葛亮本身並不是迷戀軍事冒險主義的人,他處理事情都是處於政治的考慮。在他離開荊州前與關羽的談話就可以發現,他囑託關羽多用政治手段處理荊州問題,而不是利用軍事手段強行壓制。而關羽則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建議,最終導致了大意失荊州的發生。可是在蜀漢北伐的問題上,諸葛亮卻違背的本來的形勢作風,走上了軍事冒險主義的道路。首先,在南征回成都不久便提出北伐建議,這中急於求成的風格就不像是諸葛亮乾的。第二,在前兩次北伐上沒有采取穩妥的涼州屯田路線,而是直接出漢中攻打雍州和長安,這也是取敗之道。

醉夢三國(番外二)諸葛亮出祁山是不得已而爲之,也是劉備臨終所託

從綜合國力來看,很顯然曹魏是在蜀漢之上的。蜀漢經歷了夷陵之戰的失敗,和南征孟獲的消耗後,國力已經大不如前。這個時候偏安一隅,養精蓄銳本來是較好的選擇,可諸葛亮強行的提出了北伐戰略。這個戰略提出之倉促,準備時間之短,都是受到很多蜀漢大臣反對的原因。然而諸葛亮憑藉自己的個人能力和威望壓制了反對意見,全力推動了北伐曹魏的軍事戰略。從中國歷史上的軍事戰例來看,從漢中攻打長安成功的案例不多,最出名的便是張良搞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更多的成功戰例來自於涼州方向。

醉夢三國(番外二)諸葛亮出祁山是不得已而爲之,也是劉備臨終所託

因此我認爲諸葛亮選擇出祁山本身就是不恰當的,是一種非常冒險的軍事行動。一旦成功自然一勞永逸的解決蜀漢戰略弱勢的問題,然而失敗的機率卻是超過八成的。諸葛亮作爲蜀漢的丞相,一生經歷各種大戰無數,以他的行事風格絕不會優先採用這種方略。從他以往的行事作風來看,除了迫不得已,否則不會主動行險。就算他要選擇行險的策略,那也是兩害相較取其輕。所以諸葛亮選擇祁山路線這種不穩妥的戰略,應該有着他不得已而爲之的原因。這個原因我認爲在蜀漢政權內部,迫使他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初衷。

醉夢三國(番外二)諸葛亮出祁山是不得已而爲之,也是劉備臨終所託

蜀漢出祁山北伐曹魏,除了國力處於弱勢以外,還有幾個明顯不利的弱點。在地利上蜀漢喫虧,祁山棧道的北口距離長安和雍州很近,而南口距離漢中和成都較遠,這樣讓後勤的補給給了漢軍很大的壓力。不論選用哪個具體的道路,這個問題都沒法解決。諸葛亮出祁山無功而返,大多數情況都是在後勤上出現了窘迫。政治上,曹魏度過了曹丕篡漢後的動盪期,內部趨於穩定,而蜀漢則開始了內部集團的分裂。關羽失荊州和劉備夷陵戰敗後,原來蜀漢掌權的荊州集團勢力被削弱,而被壓制的益州集團開始崛起。

醉夢三國(番外二)諸葛亮出祁山是不得已而爲之,也是劉備臨終所託

荊州集團與益州集團的對立起於劉備入川時候的故事,當時益州集團便強烈支持劉璋和劉備開戰。後來劉備成功入主成都,劉璋被驅逐至荊州,益州集團只能認慫。然而益州集團作爲蜀漢的本地大戶,自然不會心甘情願的將權力拱手讓人,私底下小動作一直不少。劉備和張飛在時,益州集團的門閥世家還不敢公開鬧分裂。然而夷陵之戰後,荊州集團連老家荊州都丟了,只能靠着諸葛亮的個人威望和權勢壓制對手。益州集團便是在這種環境下開始爭奪蜀漢的權力,他們提出了偏安一隅和承認曹魏皇帝的建議。

醉夢三國(番外二)諸葛亮出祁山是不得已而爲之,也是劉備臨終所託

這個建議是蜀漢政權不可接受的,也是與諸葛亮的政治理想衝突的。蜀漢政權建立的根源便是延續東漢的國統,這也是劉備能夠號召天下的大義所在。如果公開承認曹丕篡漢,則否定了蜀漢的合法性,說白了就是把蜀漢賣給了曹魏,這是諸葛亮和劉禪都不可能接受的。諸葛亮的最高政治理想便是匡扶漢室,這與劉備的理想相同,所以兩人才能夠生死相托。劉備白帝城託孤,提到"太子可輔則輔之。不可輔,卿可取而代之。",指的便是匡扶漢室的理想。劉備怕劉禪背棄匡扶漢室的理想,跟着益州集團投降曹魏,纔對諸葛亮說了這番話。

醉夢三國(番外二)諸葛亮出祁山是不得已而爲之,也是劉備臨終所託

這番話雖然被曹吹們歪曲成劉備臨終對諸葛亮的試探,然而從歷史的角度看這種歪曲完全站不住腳。劉備臨終試探有什麼意義呢?畢竟人之將死,對未來已經無能爲力了。他能夠相信的就是當初諸葛亮在隆中時對他的承諾,也只能用這個承諾來要求諸葛亮,希望他不忘初心。在曹魏的政治攻勢和益州集團投降言論四起的時候,諸葛亮豎起北伐曹魏的大旗,便是要把匡扶漢室的理想扛到自己的肩上。他需要用最快的速度擊破曹魏的政治攻勢,壓制益州內部的反對勢力。因此他沒有時間搞涼州屯田步步爲營的策略,只能選擇六出祁山。

醉夢三國(番外二)諸葛亮出祁山是不得已而爲之,也是劉備臨終所託

實際上從夷陵之戰失敗,荊州完全被東吳控制開始,諸葛亮便知道戰略上蜀漢失去了先機。本來隆中對的荊州和漢中兩路呼應的打法,就是爲了避免軍事上的孤立無援。可失去荊州後,漢中出兵就成了孤軍深入的險招,成功機率並不高。可是如果迴應益州集團偏安一隅的要求,那必然在政治和軍事上被曹魏所限制,最終只能坐以待斃。坐以待斃不是諸葛亮的風格,他雖然求謹慎和穩妥,卻不是不敢拼命的人。選擇六出祁山便是他最後的一搏,成敗在此一舉。無論如何他都對得起劉備對他的託付和信任,對得起自己的理想了。即便如此諸葛亮在臨終時還安排了姜維接班,誓要將自己的理想進行到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