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900名赴渔阳戍守的贫苦农民,因失期当斩,而被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各种势力聚合反秦,秦军曾占据优势,但帝国终因55万南军不至而亡

起义军势如破竹,攻下蕲县后,兵分两路,十天左右横扫数百里,又攻占了安徽、河南的五个县城,沿途贫苦农民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到陈县境内时,起义军已拥有战车七百余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数万人。之后,俊雄豪杰建号一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袭,飘至风起,各地义军纷起。大致有四股反秦势力:陈胜、吴广为代表的的劳苦大众,项梁、项羽为代表的六国旧贵族残余分子,刘邦、萧何为代表的中小地主和下层官吏,孔甲等“齐鲁儒墨、缙绅之徒”。各种势力聚合反秦,有利于促进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崩溃,但因各揣心腹事,也为起义军分裂埋下了隐患。

当时,这些起义军皆以陈胜、吴广起义军为中心,以“张楚”作为共同旗帜。全国性的起义高潮到来之后,陈胜开始部署军队向西、北、南三面进军,在全国广大地区形成了起义军对秦王朝心脏包围的形势。这其中周文率领的起义军仅几十天就横扫淮河、黄河流域,突破函谷关。九月,周文率大军已进攻到距秦都咸阳仅有百里的戏(陕西临潼境内)。另一支起义军由宋留率领也正由南阳向武关进发。《史记》简约,对于周文为何驻军戏水,并无笔墨。后人多批评周文未能迅速挥师咸阳,是犯了重大的军事决策错误。换个思路想,可能这也是周文无奈之举,因为咸阳附近有强悍的禁卫军和坚固的防御系统,农民军虽有激情,但毕竟缺乏军事素养,单兵战斗力不强,没有其他起义军的配合,周文军取胜的把握不大。李开元认为,以郎中军、卫尉军和中尉军组成的秦京师部队,分别分布于宫殿内外、宫城内外和京城内外,以皇帝为中心,在关中地区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多层防卫系统,遏止周文军西进步伐的力量,可能就是秦帝国的禁卫军。

起义之初,秦二世只以为是鸡鸣狗盗者扰乱社会而已,谁报告农民造反,谁就被下狱。当起义军攻入陈县时,二世召集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商讨对策,有人提出发兵剿灭的建议,也被关进监狱。后来,周文所率的几十万大军进逼咸阳之时,秦二世才大梦初醒,惊恐万状,急问群臣如何是好。少府章邯提出,调集军队已来不及了,请将修骊山墓的刑徒授予兵器,令其与农民军作战。于是,二世大赦天下,令章邯率数十万武装起来的刑徒和“奴产子”向周文的农民起义军发起攻击。章邯坚韧顽强,有勇有谋,曾在秦灭韩灭赵的战争中立有战功,受赏升迁,官至负责秦宫廷事务的大臣少府,此时正在主持骊山陵园的收尾工程。

各种势力聚合反秦,秦军曾占据优势,但帝国终因55万南军不至而亡

在此关键之时,反秦队伍内部发生了分裂,或自立为王,或拥兵自重,或拒绝执行命令,使农民起义军遭到极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孤军深入、后无援军的周文军已处于不利地位。周文自言习兵,但只曾在项燕的军中当过一名占卜吉凶的小官——视日,并无丰富的统兵作战经验,数十万起义军也非训练有素,故在章邯军的疯狂反扑下,节节败退。先退守曹阳,坚持两三个月,又退至渑池奋战十余日,最后,周文自杀,“军遂不战”。章邯在这期间,秦廷为其补充了大量兵员。

在章邯率军向农民军反扑的过程中,秦政府又调回戍守北部边境的三十万大军,在王离率领下,由上郡直接东渡,经太原至井陉,后深入赵地,当时被称为“河北军”,打击黄河以北的起义军。在秦军的全面反击下,起义军内部再度分裂,吴广被杀,进军北方的诸路起义军又割据自保,甚至互相残杀,而南路军也无力回援。如此,周文、吴广两路大军均被击败,起义军的中心陈县就显得兵力十分淡薄。十二月,农民军根据地失陷,陈胜被车伕庄贾杀害,起义形势陷入低潮。

陈胜、吴广身亡兵败后,项梁和项羽率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向攻秦,在沿途又合并几路义军,使其拥有七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主力。后项梁听从范增建议,立楚怀王之孙心为帝,成为各地起义军领袖,而实际领导权则操在项梁、项羽叔侄手里。

秦二世二年七月,项梁在东阿击败章邯军,之后又占据东方重镇定陶。连续的胜利,使项梁开始骄傲轻敌,秦军趁机夜袭定陶,结果义军大败,项梁被杀,定陶失陷。章邯取得定陶后,也开始轻敌,认为楚地兵不足忧,领兵扑向河北赵地。这时,赵王歇与张耳、陈余正与王离的河北军苦战于巨鹿,章邯兵至,秦军人多势众,将赵王歇所率的义军逼近巨鹿城。王离、涉间率兵将巨鹿围困,章邯筑甬道在巨鹿南运粮。只有陈余兵在城北,形势岌岌可危。赵军派人到楚求援,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主力军救赵。起义军与秦王朝统治者开始了决定性的战役。

各种势力聚合反秦,秦军曾占据优势,但帝国终因55万南军不至而亡

宋义率领救援部队到安阳(山东曹县)即停留,四十六天还不前进。而陈余在巨鹿之北筑壁自守,也不敢进援。当时聚集在河北的秦军三十余万,巨鹿城内的赵军在王离等率领的秦军包围下,已处于生死关头。气愤的项羽斩杀了宋义,楚怀王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所部统归项羽指挥。项羽先派英布和蒲江军率二万人马渡漳水救巨鹿,但不能取胜。之后,项羽亲率全部兵马从安阳北上进攻秦军,大军渡河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王离军被包围,两军血战九次,不分胜败。项羽切断秦军甬道,断绝其粮草,结果打破秦军,秦军大将苏角被杀,王离被俘,涉闻自杀。

秦军被打得一败涂地,蒲将军又乘胜于漳水南岸打破秦军,项羽破秦军于污(漳水之流)。章邯在王离军被歼灭后,退守漳河一带,以河内郡为基地,西以河东郡依托,南以三川郡为背靠,利用黄河漕运,就食敖仓,在八个月内顽强抗击诸侯联军,但起义军不断聚拢,章邯军被战略包围,形势严峻。秦军连连失利,内部矛盾又进一步加剧,二世派人责备秦军将领章邯。章邯派人向朝廷请事,而专权的赵高却故意不见。在这种情况下,章邯损兵折将十几万人,又无力挽回局面,走投无路,于秦二世三年七月,只好率余众二十余万人向项羽投降。

秦政府曾对如何剿灭义军有过全面部署,但55万南军始终不至,章邯在义军重重围困下的坚守必被破解,失败不可避免;而秦政府又责备章邯作战不力,对王离军被歼负有重大责任,章邯请求秦政府调兵遣将救援,也被赵高挡回,章邯深知自己的处境,胜败都不会有好下场,为了保全二十万秦军和给自己找条生路,遂投向项羽。巨鹿之战,起义军歼灭了秦军主力,秦王朝已回天无力,灭亡成为定局。

各种势力聚合反秦,秦军曾占据优势,但帝国终因55万南军不至而亡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发出疑问:为什么秦朝55万南军不回援?如果南军及时回援章邯军、王离军,秦还是极有可能最终打败起义军的。

我们再简单梳理一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百万大军并没有偃旗息鼓,化剑为犁,而是继续开疆拓土,戍边卫城,其中55万大军征伐南越,驻扎在五岭以南,30万大军北却匈奴,驻守在上郡以北,约5万精锐禁卫军拱卫京师,10万军队散布在全国各地及其要塞、关卡。

由于秦朝军队主力集中部署在南北边疆,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兵力分布格局。陈胜吴广大泽乡率900戍卒举义后,潜水的贵族残余迅即浮出水面,兴风作浪,隐匿山中的不法之徒,广通声气,聚众揭竿,众多黔首赢粮景从,使义军迅速壮大,剑锋所向,势如破竹,沿途又有吏民不断附集,大有席卷天下之势。

起初,愚蠢而自负的秦二世不相信真的会有形成规模的起义军队伍,更不相信起义军能不断地攻城掠地,会危及政权,只把他们当成啸聚山林,打家劫舍,弄得动静比较大的流寇盗贼团伙。因此,谁汇报实情谁被处死,弄得朝廷内外噤若寒蝉,即使有情报传来,也称盗贼危害一方,不足忧虑,很快就会荡平。后来,形势愈发严峻,纸里包不住火,二世才惊醒,遂召开廷议,研究讨贼事宜。

鉴于秦军主力远在五岭以南、上郡以北,远水解不了近渴,秦政府只得采纳少府章邯的建议,武装正在修建秦陵秦宫等大型工程的几十万刑徒,与起义军作战。由于起义军内部分化、军事部署难以切实贯彻到位等原因,章邯军打得顺风顺水,屡挫义军。项羽斩宋义率部崛起后,起义军开始聚拢在他的麾下,实施统一的战略部署,形成攻坚合力,最后,章邯的二十万大军被围,王离的北军被消灭。章邯军孤立无援,起义军越来越多,失败的命运已无可挽回,又因赵高当政,无论胜负,自己都不会有好下场,万般无奈之下,章邯遂率二十万大军向项羽投降。这意味着秦朝覆亡已成定局。

各种势力聚合反秦,秦军曾占据优势,但帝国终因55万南军不至而亡

55万南军始终不至,恐怕有这样几个原因:

其一,南军征服南越后,只有一少部分军队戍边。南疆与北疆不同,北疆防御强大的匈奴,必须用重兵防守,而南疆以外无强敌,无需重兵戌边。而绝大多数军人与秦始皇为实边而迁移的民众、当地人,一起拓荒开发南疆,也就是说,征服南越后,55万大军其中的绝大部分已转业复员,在当地垦荒稼墙,南军有限的兵力在戍边,已无兵可以回援。

其二,即使南军尚有相当数量的军队,在执法极其严格的秦代,没有皇帝调兵的虎符,没人敢擅作主张发兵北上围剿义军。而当初,二世粉饰太平,听不到也不相信起义军会做大,后来章邯率军打得很顺利,当然这里也有禁卫军的功劳,比如击败周文军,秦二世根本不会想到调动南军回援。后来形势徒然直下,秦二世即使想调兵已没有机会了,或者已开始调兵,但路途遥远,关山阻隔,不等南军回援,秦大势已去,回援也没有意义,只增死亡人数罢了。

其三,南越不置王,流官权力有限,且忠诚度不够,没有人能够主动而有力地统一组织领导征兵和回援事宜,这恐怕也是南军不回援的原因之一。

其四,秦二世、赵高、李斯之流,矫诏逼死公子扶苏、杀害蒙恬等宗亲和文臣武将,又残酷压迫百姓,弄得天怼人怨,无论南军究竟有多少人,南越掌权者都极有可能坐壁上观,微笑的看着胡亥、赵高走向灭亡,而自己割据一方做南越王。

各种势力聚合反秦,秦军曾占据优势,但帝国终因55万南军不至而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