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許多電視劇迷們崇拜到五體投地的《亮劍》開頭,有題圖那麼一副畫面:晉綏軍358團參謀長。無獨有偶,電視劇《蒼天》中,也有表現國軍抗戰時期的少校參謀長。

這就都是胡扯了。抗戰時的國軍,團一級是沒有參謀長的。在當時,最低級別的參謀長設在獨立旅一級,而旅的參謀長最低得是中校,也不可能出現少校參謀長。

這就給了我這專門找茬打臉者一個說一說舊軍隊中參謀長的機會了。

一、參謀長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儘管說古代的軍師就相當於今天的參謀長,但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參謀長在中國的出現,是自清末編練新軍開始的。

在這之前的軍隊,湘、淮軍和八旗、綠營、巡防營等,都是以營為基本單位。營的幕僚一般有文案1人,委員3人等組成。營之上的軍隊單位系臨時編組,其幕僚亦多帶有臨時性質,基本也全由類似文案的文人主事。這文案,就是個幕僚長,類似於軍師,硬要將其比作軍隊中的參謀長,極勉強,因為他距現代意義的參謀長差的太遠太遠了。

1895年,極具劃時代意義的小站練兵開始了。袁世凱在這個時候,即開始了全面模仿德國日本的建軍模式進行新式建軍。經過近十年的摸索,到1904年,清廷以袁世凱的奏摺為樣本,頒布了新的軍制,開天闢地有了鎮(師)、協(旅)、標(團)、營、隊(連)、排、棚(班)的編製體制。伴隨而來的,便也有了參謀長的編製。

不過參謀長的名稱開始時卻並不一致,也不是這個叫法。新軍中,以鎮為平時最大編製,鎮的指揮官稱作統制官,統制官以下,設一正參謀官輔佐統制官進行指揮,「贊佐號令,參畫機宜。」

那時還有軍的編成,為戰時臨時編組。軍的指揮官(稱總統官)之下設司令處。該處內設總參謀官一員,執行和鎮的正參謀官完全一樣的職能。

這軍的總參謀官、鎮的正參謀官,完全就從德日軍中的軍參謀長、師參謀長照搬而來,其職能、作用、在軍中的地位等,與德日軍中的參謀長完全相同。

幾年後,暴發了辛亥革命,南方各省紛紛獨立,創建民軍,不久又有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各省民軍開始採用了軍、師、旅、團、營、連、排、班這樣的稱到今天也沒改變的編製層次與名稱。由於當時領導革命的軍中骨幹,基本全是留日士官生,於是日軍中的參謀長編製便也全部照搬到民軍中來,在軍、師兩級,便也都建有類似的參謀長一職。因各省均是以獨立革命的形式各搞各的,也可能是因為各自翻譯時不盡相同的原因,因而其參謀長的稱呼便也五花八門,有的稱總參謀,有的稱正參謀,有的稱參謀正長,有的稱參謀部長,有的稱參謀總長,也有的就叫參謀長,但其職責地位等,也全與德日軍中的參謀長完全一致。

民國建成後的1912年11月,上述紛雜的稱謂統一更名為參謀長。自此開始,中國軍隊現代意義的參謀長得以確定其稱。後來歷經北洋軍閥統治、國民政府統治,再後來新中國成立,參謀長一稱便再也沒有改變過。

二、參謀長的階級

因北洋建軍是仿照德日陸軍的,而德日軍隊中都只在師和混成旅以上才編製參謀長,故此時部隊的參謀長總共有三級,即軍參謀長、師參謀長和混成旅參謀長,在師轄旅以下各級,則沒有參謀長的編製。

也由於向德日學習,因而此時各級參謀長的編製軍銜也與今天我軍的情況相比要低一些。當時,軍司令官的編製軍銜是上將,師長為中將,混成旅長為少將(中將),而軍參謀長的編製軍銜僅僅是少將,師參謀長的軍銜僅僅是上校,混成旅的參謀長則僅僅是中校。這也就是說,軍參謀長的軍銜低於師長而略等於旅長,師參謀長的軍銜低於旅長而與團長等齊,混成旅參謀長的軍銜低於團長而相當於營長。這與德日兩軍中參謀長的編製情況是完全一致的。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結束後,中國歷史跨入到國民政府時期。軍隊編遣時,其編製體制有了些許的變化,參謀長的編製也有變化。當時仍然以師為最高平時編製單位。參謀長仍然只在師或獨立(混成)旅以上才編,師轄旅以下則不編。規定師長的編製軍銜為中將,旅長少將,團長上校,師參謀長少將(上校),後改為上校(少將)。

可見此時的師參謀長的階級地位,雖然仍然低於旅長,但已明顯高於團長。混成旅或獨立旅的參謀長,其編製軍銜則基本以上校居多,少數為中校擔任,和北洋時相比,雖然仍然低於團長,但已明顯高於營長。

到了抗戰開始後不久,師的編製改變,旅一級撤銷,師下直接轄團,此時的師參謀長規定的軍銜仍然是上校(少將),參謀長的階級已經高於下一級主官。這是參謀長階級地位抬升的一個大的表現,但也僅限於師這一級,軍以上單位的參謀長仍然與下兩級主官等同。如集團軍參謀長的階級略等於師長,戰區參謀長的階級略等於軍長。

抗戰時還有大量的獨立旅,和十年內戰時一樣,獨立旅參謀長基本是上校,中校可能也會有,但已極其罕見。因為團一級沒有參謀長,少校參謀長是斷斷不會再有了。

到了抗戰後期,美軍制式的參謀長開始進入國軍編製,但直到國軍在大陸潰敗時止,這種體制卻只在極個別的中央軍中得以實施。美式參謀長所擁有的階級仍然無法與中共軍隊的情況相比,即它的參謀長仍然只等於甚至略低於下一級的主官。也就是說,從階級上看,師參謀長略等於低於團長,軍參謀長略低於師長,兵團參謀長則明顯低于軍長。和以往德式參謀長一樣,美式參謀長編製亦只設到師(整編旅)一級,再往下的團一級仍然沒有參謀長的編製。整編旅的參謀長基本全是上校。因為已經不存在更低級的單位編配參謀長,所以此時參謀長的最低軍銜也就是上校了。

三、團參謀長什麼時候有的什麼時候沒的

雖然大陸時期的中國軍隊主要執行的是德軍參謀長體制,但在黃埔建軍初期,卻是執行的蘇軍體制,參謀長的編製亦是如此。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參謀長往下設,在團一級也設參謀長。而且還有一個與前不同的,是參謀長的編製與地位要高於下一級的主官,即團的參謀長的地位高於營長,師參謀長的地位高於團長,軍參謀長的地位高於師長。當然這是理想化的情況,實際運行中,則因為傳統慣性的原因,卻未必全都如此了。到是後來國共分家,中共建軍,則一直沿襲了這一體制,從紅軍時起,團便有參謀長,而且參謀長的階級一直高於下一級主官,一直到今天,沒有大的改變。而且還有一個短時期,即建國後的一個很短的時期,解放軍(志願軍)中的營一級還曾編有參謀長。著名戰鬥英雄黃繼光,就是營參謀長的通信員。這怕是世界參謀長歷史上最低級別的參謀長了。不過這一參謀長的設置時間極短,便又取消了。

這種蘇聯制式的參謀體制,在國軍中只是曇花一現。北伐還沒結束,也沒有什麼明文規定,由於四一二政變後,蘇聯的影響降低,部隊擴充太快,團這一級參謀長也就無形中取消了。而實際上,即是在北伐途中,許多後來收編的軍隊,仍然還是北洋時的舊制,旅、團兩級都沒有參謀長。

由於國民政府時期軍系龐雜,軍政各行其是,印象中,似乎有的軍閥部隊中曾將參謀長設到旅一級,但極罕見,亦極短暫。而團這一級,自北伐完成後,任何派系的軍隊中,就再也沒有參謀長的配備。至於《亮劍》劇中表現的晉綏軍,則包括北伐時期,團這一級也從來沒有過參謀長的編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