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前芝

1628年4月,崇禎任命袁崇煥爲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登、萊、天津軍務。這是袁崇煥個人宦海生涯的新高峯。不過,僅過了兩年,崇禎皇帝就以磔刑處死袁崇煥。

究竟發生了什麼,導致袁的人生如此大起大落?

皇太極的離間計

袁崇煥被捕的直接原因,是「通敵」。

1629年10月下旬,皇太極率10萬之衆,避開袁崇煥在寧遠、錦州的一線重兵,繞道遼西,直撲明朝兵力薄弱的薊門一帶,很快兵臨遵化城下,威脅京師。袁崇煥火速率兵馳援。


崇禎爲何一定要殺袁崇煥?

皇太極,非寫實畫作

皇太極在進攻受阻的情況下,抓了兩個明朝太監,囚於營中。他故意讓兩個太監聽到部將們的竊竊私語,說袁崇煥與他們有密約,他們可以不動一刀一槍進入北京。次日,又故意放了其中一個楊姓太監。楊太監回來就把這事報告給了崇禎。

生性多疑的朱由檢立即召見袁崇煥,質問他,以前殺毛文龍,如今在城外駐紮,你想幹什麼?

袁崇煥當然不知道後金搞了這麼一出,一時沒話。崇禎卻認爲這是默認的表現,下令將其逮捕入獄。


崇禎爲何一定要殺袁崇煥?

崇禎帝

殺毛文龍犯了大忌

崇禎帝所提的殺毛文龍,發生在京師被圍幾個月前。

毛文龍是浙江杭州人,30歲那年北漂,由遼東巡撫王化貞舉薦進入軍營,此後憑戰功一路擢升至左都督、平遼大將軍。遼陽失陷後,他退往鴨綠江口的皮島(東江)。

儘管孤軍懸於海外,但毛文龍對大明還是忠心耿耿,他在糧餉不繼的情況下,積極發展海上貿易,賺錢貼補軍餉,時不時地還騷擾一下後金部隊。正是有他在後面牽制,皇太極一直不敢放手進攻關內。


崇禎爲何一定要殺袁崇煥?

晚明與後金形勢圖

不過,朝中也有不少人對他在海外經商搞副業不滿,認爲他飛揚跋扈不受節制。袁崇煥就是其中之一,於是,他在就任督師後,找了個藉口,利用尚方寶劍,來了個先斬後奏,把毛文龍給殺了。

然而就算毛文龍有罪,但他畢竟是朝廷大員,封疆大吏,袁崇煥未經請示就殺人,此舉犯了大忌。

崇禎皇帝是很器重和信任毛文龍的,朝臣批評毛文龍冒領軍餉等言論,他一概給擋了回去,私下裏還經常給毛文龍寫信,勉勵對方。


崇禎爲何一定要殺袁崇煥?

袁崇煥

在得知毛文龍被殺消息後,他大爲震驚。《明史》載「帝驟聞,意殊害,念既死,且方倚重崇煥,乃優旨褒答。」意思是崇禎帝根本沒想到會發生這事,不過事已至此,他還要指望袁崇煥幫他收回遼東,所以表態支持袁,但禍根在此埋下。

如果說,袁崇煥之後能經營好遼東防務,確保京城安全,那麼擅殺毛文龍這事也能慢慢淡化了。問題是他在後面就接連給自己挖坑,導致了崇禎帝新賬舊賬一起算,把自己命給整丟了。

袁崇煥給自己挖坑

袁崇煥在殺毛文龍時曾發誓,我如果不能在五年內恢復遼東,就請皇帝用尚方寶劍像殺毛文龍那樣把我也殺了。這就把自己逼上絕路,在當時情況下,五年內平復遼東是不可能的。這是第一個坑。


崇禎爲何一定要殺袁崇煥?

明騎兵

毛文龍被殺後,皇太極免了後顧之憂,可以放心進攻關內。並且,這一惡果在幾個月後就很快顯現。不光如此,毛文龍的舊部還投降後金,在之後與明軍作戰中很是驍勇。這種臨敵斬帥、同室操戈,是袁崇煥給自己挖的第二個坑。

袁在殺毛後寫過一首詩,其中有「邊釁久開終是定,室戈方操幾時休」的句子,這說明他也不想同室操戈,所以他殺毛文龍的舉動就更不好理解了。

北京危急之時,袁崇煥率兵來援,在河西與主將商議。他建議前往北京救駕,當時的副總兵周文鬱極力反對,認爲大軍宜迎擊敵軍,不宜入都。袁固執已見,率軍直奔北京。


崇禎爲何一定要殺袁崇煥?

明軍人

此時,皇太極的離間謠言已在京內傳開,說袁崇煥與他有密約,故意引建州兵進入內地。袁崇煥此舉更是坐實了這一謠言。此爲第三個坑。

由於他沒在京師外圍抗敵,而是把戰火引到京城,導致城內權貴們在城外的別墅莊園都被後金軍所掠,進一步加劇了朝中及京城百姓對袁的不滿情緒。

朝廷黨爭的影響

晚明時期,朝廷內黨爭厲害,其中突出代表是以魏忠賢爲首的閹黨和東林黨。無論是毛文龍之死還是袁崇煥被殺,其背後都與當時朝廷黨爭有着很大關聯。


崇禎爲何一定要殺袁崇煥?

影視劇中的魏忠賢

毛文龍曾賄賂魏忠賢,拜魏忠賢爲父。這種在當時雖屬政治投機行爲,但在東林黨人眼裏,已經被貼上了閹黨的標籤。

袁崇煥雖非黨爭核心人士,但其被崇禎帝召入京城時,與東林黨重要頭目、大學士錢龍錫走的很近。他在與錢商討遼東局勢時就已經準備要殺毛文龍了「可用,用之;不可用,殺之。」這一行爲自然爲東林黨人所贊。

在此背景下,袁崇煥殺毛文龍之舉,被上升到與閹黨爲敵的高度。崇禎朝雖然魏忠賢已經覆滅,但其手下還有不少人在朝爲官。他們等待時機予以反撲。袁崇煥被捕,自然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

本來崇禎逮捕袁崇煥時,並沒有要處死他的意思,只是暫時羈押聽審。對一些爲袁崇煥求情的大臣,他也沒有反感,甚至有讓袁崇煥戴罪立功的想法。朝中一些別有用心的大臣把袁崇煥案與黨爭糾纏在一起,讓事情變得複雜以致無法收拾。

1630年8月初,山東道御史史範向崇禎帝上了一道奏摺,彈劾已經辭官的錢龍錫,說他與袁崇煥勾結,賣國欺君。

這份奏摺讓崇禎又想起了關於毛文龍的傷心事,於是不加覈實,下旨說袁崇煥「擅殺逞私,謀款致敵,欺藐君父,失誤封疆」,限刑部5日內提出處理意見。錢龍錫被告後寫了份辯解書,得到崇禎的諒解,而袁崇煥卻沒有得到任何機會。


崇禎爲何一定要殺袁崇煥?

明騎兵

8月16日,崇禎與大臣商量處決袁崇煥之事。說是商議,其實崇禎一開始就把調子給定了,列舉了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縱敵長驅,頓兵不戰」等罪名之後,問大家有什麼意見。

大臣們同意則於心不忍,不同意又怕得罪皇上,於是都沉默不語。崇禎以爲不吱聲就代表同意,於是大筆一揮,依律磔之,其妻妾子女及兄弟流放二千里之外。

崇禎帝性格所致

崇禎帝即位時,不過十七歲,人生觀世界觀還在形成階段。

相比於他的先輩,崇禎算是明代少有的「好皇帝」。他勤於政事,不近女色,大膽啓用人才,還非常節儉,這些都算是皇帝難得的優秀品質。

問題是,他做事情總想一步到位,進而產生了急躁冒進情緒,出了事就用重典來殺一儆百。當時的大明已經重疾纏身,如果慢慢調理或許還能延緩時日,靠一劑劑猛藥只能加速滅亡

崇禎殺掉的總督,包括袁崇煥在內達7人,巡撫有11個。主觀上,崇禎想借此逼人去努力工作,結果卻適得其反,很多官僚爲避免受罰,唯唯諾諾,消極怠工。

崇禎爲何一定要殺袁崇煥?

後金騎兵

做事衝動不計後果,缺少長遠眼光,是這個年輕皇帝的另一性格缺陷。本來,袁崇煥在遼東對抗後金是卓有成效的,皇太極對袁崇煥很忌憚,否則也不會散佈離間謠言。

崇禎在朝內能人缺乏的情況下,憑坊間流言將袁崇煥下獄,最後以翻舊賬殺之,這種令親者痛、仇者快的做法,導致之後在遼東處處被動,無人可用,最後把自己也給作死了。

崇禎的第三個導致袁崇煥身死的性格缺陷是疑心重。由於皇位得來有點意外,所以他對朝臣普遍缺乏信任。


崇禎爲何一定要殺袁崇煥?

後金步兵

儘管表面上讓袁崇煥在遼東放手大幹,但對斬殺毛文龍一直心懷不滿;袁崇煥不在外圍抗敵,選擇督師回京,讓身處危機中的崇禎更加警覺。

袁崇煥被捕後,他的手下祖大壽率兵回遼東,崇禎的旨意都不好使,最後靠袁崇煥獄中的一封信才把隊伍勸回,此舉更是加劇了袁崇煥在皇帝那的信任危機。所以,崇禎要用磔刑,這種類似於凌遲的殘忍刑罰來對待袁崇煥,多少反映了皇帝對崇煥的不滿之情。

事實上,有關袁崇煥通敵一事,在崇禎朝一直被當做真事。直到後來大清入關後才真相大白。如果崇煥泉下有知,會作何感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