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土豆是書名,正名。現在大多叫土豆,小時候老家那裡方言叫山藥蛋,老家坐標冀魯豫三省交界處,聊城莘縣董杜莊。

依稀記得,小時侯六十年代初,故鄉也曾種植過土豆,那時侯不是做為蔬菜,而是作為主食來填補糧食的短缺。土豆是用來充饑的,因此也沒有現在用土豆做的各種美味,僅是煮著喫,放在燒鍋的竈火中燒著喫,煮也好,燒也罷,味道都不及紅薯甜糯,有一種淡淡的怪味!因此無論專家們怎樣粉飾土豆,我始終不太喜歡這個山藥蛋!

可如今用土豆做的各種美食實在太多了,土豆被大廚們充分開發,健康美味並存,被越來越多的人青睞!


大家好,在我們重慶呢,土豆有多種叫法,今天我來說說在城市,和鄉下的叫法。

第一,

城市的叫法,現在重慶市區農貿市場上,商販們通稱呼它為馬鈴薯,普通話為土豆,因為現在城市裡全國各地的人都有,基本都是普通話交流,所以叫馬鈴薯和土豆最合適。

第二,農村。在我們重慶農村鄉下來說,用我們土話來說,我們稱呼土豆為(洋芋包),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叫它洋芋包,因為我從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是這樣稱呼它,所以我就知道它洋芋包。


土豆一詞素菜對於我地江南水鄉人來講,在五十年代很陌生,也許那時江南一帶不出產土豆,至今上萊場有時買幾隻土豆,從未聽菜農叫這是本地產的,南昌人特喜買本土出產蔬菜.蔬瓜,蔬果,圖個新鮮。

但在六十年代我上中學時,全國開始反對蘇聯走修正主義道路,在九評文章中講到蘇修為衛星上天,紅旗落地。

文中特別提到批判蘇修頭目赫魯曉夫一句對什麼是共產主義生活解釋,他佬講道:"過上共產主義生活就是天天有土豆燒牛肉喫。"

講實話,那歲月雖是自然災害三年,全國人民擠緊褲腰帶還要還債給蘇聯,我大哥是老黨員,他聽報告講八億人民每人要攤上貳元人民幣還給蘇聯老大哥。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更有好轉,蔬菜在全國物流通暢,特別是北方土豆和冬季黃芽白送輸到南方。

那時在單位食堂喫飯,職工中隅有好事者提出、不要天天菜譜上寫著炒洋芋頭絲,要走兩步,搞個土豆燒牛肉喫喫,享受下共產主義生活,到底什麼味道。過些天,大夥嘗喫了,還是覺得不如傳統南方名萊蘿蔔燒肉好喫,二者都是從土裡長出來的。

在南昌如打官腔叫土豆,方言叫洋芋頭。


土豆,學名馬鈴薯,是老百姓每家每戶最常見的食物,在我們這邊,一直稱呼它土豆,沒有別的叫法。

土豆,屬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小麥和玉米。

土豆的別名除了馬鈴薯以外,有的地方還稱呼它洋芋、地蛋、地瓜、地豆、土豆、山藥蛋等。土豆的形狀呈橢圓形,表面有芽眼,皮有紅、黃、白或紫色,肉有白色或黃色,澱粉含量比較多,口感脆質或粉質。

土豆營養素齊全,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在歐美享有「第二麵包」的稱號,在法國,還被稱作「地下蘋果」。

土豆原產南美,自十八世紀傳入我國,各地都有種植,一年四季都有供給。


「喫洋芋,長子弟。」這是雲南人婦孺皆知的俗語。在這裡,大家稱土豆為「洋芋」。洋芋是雲南人尤其是曲靖人的最愛,一天不喫洋芋就不自在。洋芋喫法多樣,可炒喫、煮喫、蒸喫、燒喫。可做成洋芋粑粑、洋芋雞、幹焙洋芋絲、老奶洋芋、火腿洋芋悶飯、青椒洋芋絲等數十種菜品。


坐標甘肅天水,我們叫洋芋


紅毛蕃薯一一浙江舟山


我生長在黑龍江省,那裡就叫土豆。後來到了桂林,叫馬鈴薯。現在南京,叫做山芋。我父母是山西忻州人,叫法跟南京相似,但字我不會寫。


我是遼寧鞍山人56年出生,我們小時侯管土豆叫地包。


地蛋(山東濟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