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31歲之前生活在三國時代的蜀漢,《文心雕龍史傳》的作者劉勰說;……唯陳壽《三國志》,文質辨洽,荀、張、比之、遷,非妄譽也。"意思是有些同類史書不是立論偏激,根據不足,就是文筆疏闊,不得要領。只有陳壽的作品達到到了內容與文字的的統一。他修的《三國志》在當時時屬於現實史,很多事情是親身經歷的,或耳聞目睹的,可信度較高。但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也正因為他和三國處在同一時代,一些歷史史實當時還沒有披露出來,所以《三國志》史實性強,寬度和廣度是有局限性的。

《三國志》經裴松之注釋後,豐滿全面了,我們現在讀的《三國志》就是經裴松之注釋後的,據說裴松之為了注釋《三國志》,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原始材料一百五十多種,博引各家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數約超過原文三倍,同一事件,記述不同,他都收錄進來以備參考。對於史事和人物,裴松之有自己的評論,對於陳壽的議論不當,裴注也加以批評……

總之,就《三國志》(注後)而言,我覺得陳壽和裴松之是平分秋色的。


首先要搞清楚陳壽和裴松之做「志」和「注」的原則。

陳壽:「寧缺勿假」

陳壽寫《三國志》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寧肯不記載,也不寫不能確定真偽的事迹。所以整部《三國志》極其簡略。

在史學界中,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被譽為「信史」,肯定了其真實性。「前四史」就包括了《三國志》。

所以陳壽《三國志》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裴松之:「啥都往上貼」

裴松之作《三國志?注》,只是在陳壽原作的基礎上,補充一些野史雜記以及其他渠道的史料記載,讓三國志更完善,更詳細。

但是裴松之在選取史料註解的時候並不太過於注重史料的真實性。真的假的都往上放,有些史料具有明顯的漏洞和虛假,裴松之也注引過來,但好在裴松之對於明顯虛假的資料也會加以解釋和評價,不至於誤導別人。但對於裴松之自己拿不準的史料,他就單純放上,不評論了。

舉幾個例子:

裴松之注引的史料很多,比如《傅子》,《傅子》是公認的文學作品,其不具備史書的嚴謹性,他依然拿來註解。

比如《搜神記》,《搜神記》是民間神怪小說,還有一些雜記,他也拿來註解。

比如《雲別傳》,《雲別傳》作者及成書時間不詳,明顯是後人專美之文,他也拿來註解。

所以讀裴松之的注,更多則的是拿來參考。

不管是陳壽,還是裴松之,兩個人對三國時期的歷史記錄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現在人讀三國歷史,讀的絕大多數是裴松之注版的三國志。


承蒙回答,三國志講述三國時期歷史,作者是陳壽,陳壽先前為蜀國人,後來蜀滅之後又過十幾年吳亡(那時他已成晉朝人),他著作的三國志比較詳細介紹當時「那年的事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