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師,有一些神話,有一些真實。以標準而論,學多少語言不算很大優點,但學貫中西絕對算。

插一句,我寫過一篇問答,談陳寅恪先生的英語。https://www.wukong.com/answer/6439479371303485709/

我引用了陳先生自己的書信與一些文獻,證明陳先生的外語水平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奇,但陳先生的成就的確「學貫中西」。翻開《劍橋中國隋唐史》,可以隨處看到今天全球頂尖學者談論歷史,經常致敬陳先生。

錢鍾書先生訪問美國的時候,哈佛等高校的著名學者與錢先生探討學問,也都非常尊敬,錢先生對答如流,非常精彩。

有一本《現代學林點將錄》的書,將民國的大師進行了歸納整理與點評,是很好的普及讀物。

那麼,民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大師?

我覺得首先,中華民族本身就有很強的創造力。尤其是史學、詩歌是受到全世界肯定的方面。與其他有傳統的古國相比,的確是非常先進,這種傳統流傳至今,沒有斷絕,實在是中華民族之幸。舉兩個例子,印度佛教是非常輝煌的,結果因為佛教不再興盛,印度佛教史不再完整,印度佛教史重建工作還是靠玄奘的回憶錄。波斯-伊朗的歷史很長,居魯士、大流士等世界聞名的君主居然在後來的歷史中消失了,他們的事蹟後來是靠其他國家的歷史拼湊起來的。

其次,這些學人碰上了國門大開,他們在外浸淫世界學術,頗有所成。學成歸來後用新的方法研究本身已經算得上輝煌的中國學術,的確能再上一層樓。

第三,民國大師的成就顯得特別輝煌,可能因為建國後大學致力於理工科,國家將主要精力放在這方面,從而後繼乏人。

第四,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留學生從原來的以理工科為大多數人的選擇漸漸有所改變,社會科學也有不少學生攻讀。將來能出不錯的成就,這一點不必悲觀。


首先一點應該是要從當時的大的歷史背景說起,自鴉片戰爭以後,晚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使得了中華名族遭受到了侵害,那怎麼辦呢,這個時候作為文人的這些知識分子站出來了,歷史上當國家或者名族遭遇到了危機的時候往往是知識分子走在前列(這好像是一個規律)。而對於他們來說,他們的武器就是筆和紙以及內在的那種淵博的知識。

在這樣一個前提下,隨著西方文化的進入,尤其是五四運動以後,大量的有為的青年走在前列,去西方留學,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理念,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改造和拯救中國,在學術上他們追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及『兼容並包的』理念,這使得幾千年來知識分子內心的那中被壓抑的觀念意思全部表露出來,因而那個時候不管是在哪個方面都發展的特別好。說到底就是人性得到了解放,觀念得到了解放。這樣就使得所有的人可以無拘束的暢所欲言。所有這些自由才造就瞭如此多的大師。


世事造英雄,亂世出豪傑。晚清至建國時期,正是中華這個東方巨人多災多難,內憂外患之時,外有列強入侵,山河破碎,國土淪喪,內有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遍地餓殍。

隨著國門被列強的大炮利艦打開。西方一些先進的思想也進入了中華,中華一批憂國憂民的有志有識之士紛紛覺醒,或筆或戎的開展了救國救民的運動,各類先進的團體或組織不斷湧現,也造就了各類大師級人物的誕生。


自鴉片戰爭後,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大量讀書人開始思考救亡圖存。這些人不再以考取狀元,謀求封妻蔭子為目標。而是思考如何變革,學習外國先進技術,爭取國家獨立自主。這些人目標高遠,一路學下去,自然就成了大師。


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孔子與西方的耶穌,默罕默德等等也處於同一時期,而晚清到建國正是在西方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很近一段時期,並且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綜合其它時間段出現的偉人與社會社會動蕩現象不難印證中國一句古話,亂世出英雄。偉人總是會伴隨著亂世動蕩社會矛盾一同出現,因此如題,晚清至建國有一批偉人出現,不止中國,世界都這樣。

另外一個觀點,戰爭是推動社會進步,咱就英雄的最主要因素。別看改革開放後我們人民生活提升了多少多少,這些僅僅是存在於網路科學上的,回頭看一眼生物學,天文學等等,幾乎沒有前進,只有戰爭中,人類才會絞盡腦汁思考進步,思考改革,這也是題目中偉人出現的重要原因。


因為晚清至建國前這一時期,是中國幾千年來未曾有過的大變革時期。是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碰撞的重要時期,一代宗師引領了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標新立異之時,名家倍出,不足為奇。就如同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各類企業名人倍出一樣,何足道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