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輿情傳播所具有的互動性、開放性和草根性等特徵,給突發公共事件網路輿情的管理提出了新挑戰。既定的自上而下的輿論管理模式,處置突發事件網路輿情時,存在著應急準備不足、信息過度控制、主流媒體引導缺位、檢測分析手段落後等問題。

為此,我國政府開始綜合使用立法、行政和技術三種手段,運用網路技術監測、分析和規制網路輿情。而經典傳播學理論難以解釋網路和手機的傳播實踐及其對輿情演化的潛在影響,無法為網路輿情的 引導、應對提供理論支撐。專家們開展政府網路輿情能力測度的主要方法是構建指標體系,如根據經典傳播學理論、公共管理理論,面向地方政府網路輿情治理,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從官方響應、信息透明度、地方公信力、動態反應、官員問責、網路技巧6個維度,建立了政府網路輿情能力測度指標體系,為地方政府積極、有效實施網路輿情治理提供了參考依據。針對人民網監測室輿情指標設置過少,全面性較弱的缺陷,專家根據突發事件輿情熱度的4個層級,構建了面向非常規突發事件的輿情能力指標體系。該體系蘊涵事件爆發力、媒體影響力、網民作用力和政府疏導力等共 44 個指標。

基於地方政府應對網路輿情的現狀分析,歸納了地方政府網路輿情能力測度變數,建立了基於系統動力學的網路輿情能力模型。模擬分析結果表明提高地方政府輿情應對的重視程度、提高法治變化率和技術變化率,進一步強化信息的共享、溝通,保障信息真實性是提高應對網路輿情能力的關鍵。為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網路輿情政府應對能力測度指標體系,提供了有益探索和理論借鑒,而作為動態性、多層次化的複雜系統,突發公共事件網路輿情政府應對能力指標體系,應緊密結合網路輿情載體傳播方式、速度、波動等特性,圍繞突發公共事件演化規律,根據不同的階段需要的不同的政府處置方式和應對能力,構建更為科學、客觀的指標。在突發公共事件網路輿情視角下,政府應對能力的關鍵因素; 然後採用粗糙集理論對其精鍊,並採用多元統計對因素進行因子分析,構建了突發公共事件網路輿情政府應對能力鑽石模型 ( 見圖 )。

由圖3,政府應對網路輿情能力5個維度分別是及時性、透明性、權威性、準確性和協調性。其中,及時性由回應速度、回應態度和回應次數測量; 透明性由信息公開和新聞發布會測量,說明的是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政府要將相關的信息公佈於眾,同時,根據事件輕重緩急情況,決定是否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的方式解答公眾的顧慮; 權威性由回應層級、事態引導測量,說明的是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政府涉及的相關部門應做出回應,從議題的形式上面給予正面的引導; 準確性由專業程度和媒介素養測量,說明的是政府回應的人員應具有專業化的水平,同時能夠對事態的發展進行敏銳的判斷; 協調性由信息共享和部門聯動測量,說明的是政府各部門之間應該保持信息互通,步調一致,聯合回應,避免出現口徑不一,相互推諉的現象。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突發公共事件網路輿情的演化態勢與變動規律是由6個階段構成的,網路輿情政府應對能力是由及時性、透明性、權威性、準確性和協調性這5個 維度組成的,網路輿情六階段和政府應對能力五維度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把五維度放置在六階段中,才能辨識政府 應對網路輿情的能力及其作用效果,從而更好地分析突發 公共事件網路輿情的發展,並提出具有針對性強、可操作的應對建議和方案。

點一點,又不會懷孕,喜歡我就點我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