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公孫瓚是被寫成了陪襯的,所以他在書中基本上也沒什麼名聲。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在公孫瓚剛出現的時候是和袁紹手下的大將文丑在打鬥,他居然擋不住文丑三招,要不是有趙雲的拚死護救,這個人就在此時去世了。另一個是在十八路勢力反對董卓的時候,呂布就曾一人一騎在虎牢關攔住聯盟大軍,當時公孫瓚就非常生氣,於是他就親自上陣和呂布打鬥,沒曾想還是沒有幾招就敗下陣,反倒成就了劉關張三個人,讓三英戰呂布的故事廣為流傳。這樣看來,小說中的公孫瓚就是個無能的人好在小說沒什麼歷史價值。在真實的史書記載中公孫瓚也是虎將,他還在年輕的時候他就帶著十幾名騎兵遭遇幾白百名鮮卑騎兵,但他絲毫不慌張,對這幾百名鮮卑騎兵發動進攻。最後自己損失過半,也把對方殺退了。而且,鮮卑騎兵再也不敢打公孫瓚了,由此看出,公孫瓚本事還是很強大的。他在守衛邊境的時候每次聽到敵人來襲,他都聲疾厲,帶著自己的白馬義從去迎敵,他的作戰方式也是從早上戰至深夜,從此,遊牧民族都很害怕公孫瓚的勇猛和兇殘。雖然他威震華夏,鼎盛時期有十幾萬騎兵,但是他後來採取消極策略,修建戰壕和易京,囤積糧食和清退賓客。這樣公孫瓚的地盤被袁紹慢慢吞併了。他在城池被袁紹搶走後,在城下用大火自盡了。那麼作戰如此驍勇的的他為什麼有如此悽慘的下場呢?公孫瓚雖有殺的少數民族不敢南下和殺了黃巾軍十幾萬活捉七萬。但是,他和劉虞和袁紹打仗的時候接二連三的被擊敗。特別是在界橋之戰中,他的精銳白馬義從被袁紹 屠殺過半,由於這次被擊敗的壓力,從此就失去了稱霸的野心。在我看來,公孫瓚這麼落魄的下場,並不是他能力的強弱,而是他自己沒有一個強大的內心,他如果像劉備一樣有屢敗屢戰的心,我相信就憑他的勢力,一定也能笑到最後。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

公孫瓚,出生年月不詳,遼西人,出身官僚家庭(「家世二千石」,見《後漢書》),東漢末年的軍閥之一。他從底層崛起,最後稱雄北方,佔據幽州一帶,並圖謀冀州,但是最終被袁紹打敗。

(公孫瓚劇照)

我們來看看公孫瓚的一生和他的敗亡。

一、胡人的剋星

公孫瓚早年就加入了東漢帝國的軍隊,鎮守北疆,一次他遭遇了鮮卑騎兵,幾十騎兵對戰鮮卑的幾百騎兵。結果是,公孫瓚殺出重圍,但是自己的騎兵也傷亡過半。由此可見,公孫瓚是一員猛將。(「嘗從數十騎出行塞下,卒逢鮮卑數百騎。瓚乃退人空亭,約其從者曰:『今不奔之,則死盡矣。』乃自持兩刃矛,馳出沖賊,殺傷數十人,瓚左右亦亡其半」。)

在北疆,公孫瓚和胡人(遊牧民族)作戰不遺餘力,不懼死亡。因為戰功,公孫瓚被朝廷任命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

歷史書上記載:公孫瓚經常帶領幾十名善射箭者,都騎白馬,作為左右翼,自稱「白馬義從」。烏桓互相轉告,避開白馬長史。於是畫了公孫瓚的像,騎在馬上射它,射中了就高呼萬歲。敵寇從此遠逃塞外。(《後漢書》原文: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公孫瓚是一員猛將,狠狠打擊少數民族武裝)

如果早生幾百年,公孫瓚在衛青、霍去病的帶領下,橫掃漠南漠北,說不定真能青史留名,為後世敬仰呢!但是公孫瓚的後來的人生卻是另外一副畫面。

二、投身軍閥混戰,並獨霸一方

公孫瓚靠戰功,成為了朝廷倚重的邊陲戰將。此時公孫瓚並不是北邊的封疆大吏,他的上級是幽州牧劉虞,皇帝的宗室親戚。劉虞的觀點和公孫瓚有較大的不同:他不認可對少數民族一味動武,而是採取招撫為上的手段。這與公孫瓚的觀點大相徑庭。

(幽州牧劉虞,他是東漢皇帝的近親,本人也很有才能,主張對少數民族不能「一味打擊」)

史書上說「瓚志掃滅烏桓,而劉虞欲以恩信招降,由是與虞相忤」。公孫瓚和劉虞結下了樑子,後來二人更是發展到了兵戎相見,最終劉虞被公孫瓚擊敗並殺死,而公孫瓚最後也在袁紹集團、劉虞殘餘勢力、少數民族的聯合進攻下走向滅亡。此乃後話。

在公孫瓚與胡人或邊境的叛亂勢力戰鬥的時候,與劉虞產生分歧的時候,東漢帝國內部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黃巾起義的爆發,讓東漢中央政權名存實亡,地方上的實力派紛紛割據。軍閥混戰的年代開始了!

公孫瓚也加入了軍閥混戰。此時,不僅是軍閥之間的戰亂不止,如董卓集團與反董卓聯盟的戰爭、反董卓聯盟的內訌,還有黃巾軍餘部和各地農民武裝也在各處攻城略地。天下大亂,豪傑並起!

在北方,經過多年的戰爭,公孫瓚有了一支自己的隊伍,其精銳力量為「白馬義從」的騎兵,他們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少數民族騎兵都怕他們,可想而知公孫瓚在北方的勢頭有多強勢了。

他先打敗了黃巾軍的餘部,聲名大振。不過,劉虞和公孫瓚的分歧越來越大,矛盾越來越深;劉虞在幽州很得民心,在少數民族中也有一定的威望。最終是兩人矛盾最終激化,劉虞為了節制公孫瓚而發兵攻打公孫瓚——公孫瓚此人雖然作戰勇猛,但是縱容部下搶掠百姓。但是劉虞顯然不是公孫瓚的對手,在兵力佔優勢的情況下,被公孫瓚打敗並被砍掉了腦袋。

(公孫瓚憑藉自己的勇猛善戰和麾下的「白馬義從」騎兵,成為北方霸主)

公孫瓚成為了北方的霸主,他靠的是自己的勇猛和麾下精銳的部隊。

可是霸主也有勁敵,那就是在南面冀州的袁紹。

三、遇上勁敵——公孫瓚與袁紹勢不兩立

袁紹是誰?袁紹,字本初,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

(袁紹劇照。袁紹在東漢末年也是響噹噹的人物)

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關東聯軍解散後,袁紹奪得冀州,與公孫瓚的地盤接壤,也拉開了二人多年的紛爭。

起初,公孫瓚勢頭強勁,袁紹並不願意與他發生正面衝突。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對於野心勃勃的袁紹和對冀州虎視眈眈的公孫瓚來說,絕對不可能和對方「和平共處」的。

那公孫瓚和袁紹戰爭的導火索是什麼呢?

反董卓聯盟分裂後,袁紹和其弟袁術二人分道揚鑣,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雖然兄弟二人並沒直接大打出手、兵戎相見,但是彼此都拉攏對方的敵人。公孫瓚和袁術「結盟」,派自己的堂弟公孫越率軍和袁術並肩作戰。袁術派遣公孫越和孫堅攻打袁紹的部將。結果公孫越戰死。公孫瓚將自己堂弟的死怪罪於袁紹,於是兩家撕破臉面大打出手了!

袁紹和公孫瓚二人的勢力早晚會有兵戎相見的一天,公孫越的死不過是給了公孫瓚一個光明正大的藉口罷了。

袁紹一開始不願和公孫瓚發生正面的衝突。他怎麼做的呢?

袁紹非常驚恐,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給了公孫瓚堂弟公孫範,派他到南皮,想以此與公孫瓚結援。不料公孫範背叛袁紹,以渤海兵力協助公孫瓚,公孫瓚揮師南下攻打袁紹的冀州,進駐界橋(故址在今河北威縣境內)。公孫瓚自己任命嚴綱為冀州牧,田楷為青州牧,單經為兗州(今山東金鄉縣西北)牧,並配置了郡守縣令。準備與袁紹大戰一場!

(《三國志》記載:紹懼,乃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範,遣之郡,欲以相結。而範遂背紹,領勃海兵以助瓚。瓚乃自署其將帥為青、冀、兗三州刺史,又悉置郡縣守令,與紹大戰於界橋。)

四、屢戰屢敗,錯誤不斷終失敗

一開始,公孫瓚憑藉自己那支久戰北疆的部隊,給與袁紹巨大的壓力。但是在界橋一戰中,公孫瓚的大軍被袁紹手下的麴義打敗。公孫瓚的聲勢大損。

(界橋大戰,公孫瓚慘遭失敗)

但是此時的公孫瓚實力仍強,袁紹並不能進兵一舉消滅公孫瓚,雙方反覆拉鋸。不過,後來袁紹逐漸佔據上風——畢竟袁紹手下謀士、武將都強於公孫瓚的下屬。是的,袁紹此時歸附他的人很多,畢竟「四世三公」的人望不是公孫瓚能夠比的。

在和袁紹大戰的同時,公孫瓚似乎並沒意識到自己的實力不足,仍然四處樹敵。193年,公孫瓚殺死了幽州牧劉虞。

劉虞是漢室宗親,在幽州牧的任上,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同時也安撫少數民族,促進了北邊的穩定。

公孫瓚和劉虞的交惡,一方面是公孫瓚主張對少數民族窮追猛打,另外一方面是公孫瓚連年用兵,窮兵贖武,對老百姓的壓榨與日俱增。劉虞和公孫瓚的矛盾不可調和,於是發兵攻打公孫瓚。結果劉虞兵敗不敵反而被殺。

劉虞死後,他的舊部以及少數民族武裝和袁紹聯合,共同對付公孫瓚。

公孫瓚的地盤日漸萎縮。到最後,公孫瓚乾脆閉門不出,被動捱打了。此外,公孫瓚還對手下的謀士(其實也沒幾個叫得出名號的謀士)和將領起了疑心,雙方貌合神離。

公孫瓚的末日不遠了。

199年3月,袁紹大軍合圍了公孫瓚。公孫瓚在外無援兵的絕望境地之中(注意:公孫瓚的援兵其實就是黑山軍張燕,農民起義軍,戰鬥力和袁紹陣營相比差很多,援兵援救失敗),引火自焚。同時公孫瓚也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姐妹。

一代名將公孫瓚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五、公孫瓚敗亡的原因

1.公孫瓚雖然有些文化,但是談不上智謀。歷史書上說公孫瓚早年和劉備一起拜盧植為師,盧植是個有學問的名士。公孫瓚不是文盲,但是似乎沒學到太多的智謀,打仗幾乎靠的是勇武。

2、公孫瓚兵強馬壯,但是缺少謀士。公孫瓚手下的謀士幾乎沒幾個叫得出名號的,反過來看袁紹陣營,田豐、沮授、許攸等人都是一等的謀士。袁紹此時還沒有官渡之戰時那麼「高傲自大」,對這些謀士還是言聽計從的。沒有好的謀士,公孫瓚戰略目標模糊不清,反之袁紹陣營就強多了。

3、公孫瓚一味樹敵。殺劉虞,和少數民族武裝打到底,對待百姓殘暴,公孫瓚在北方已經有很多的敵人了。在公孫瓚實力強大的時候,這些人當然不敢做什麼,但是公孫瓚遇上袁紹以後,這些人自然會站在袁紹一邊,袁紹勢力大過公孫瓚的時候,這些人就會完全和袁紹聯合起來。事實上,劉虞的舊部和少數民族武裝真的和袁紹聯合起來打公孫瓚。

4、公孫瓚後期採取「龜縮」戰術,導致地盤越來越少,自己無路可退,坐以待斃。如果公孫瓚採取主動出擊,也不見得是必敗的,但是他卻把戰爭的主動權拱手讓人。

(公孫瓚劇照。他有些「生不逢時」)

也許公孫瓚應該生活在漢武帝時期,以他的勇武,追隨衛青、霍去病,也許能建立一番功勛,留名千古。可惜,他生在了東漢末年的亂世中,自身智謀和能力有太大欠缺,只能早早出局。

公孫瓚的水平也只是一個領軍大將,做一方諸侯缺少相應的政治能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