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樣式雷的家族傳奇後,又是讚歎又是感觸,不由想到,古建築的種種精湛技藝在現代建築中還用得上嗎,那會不會慢慢湮沒在歷史資料中,永遠只是一段歷史了


個人認為古建築技術在今天看來也是有可圈可點的地方。

比如應縣木塔,它是遼代清寧年間(1056)的產物,雖屢經戰亂和天災,卻得以倖存下來,還榮膺「世界最高的木塔」一銜。

它的神奇之處在於整座塔都是木質結構,完全依靠塔內木柱,斜撐,木樑和榫卯結構承負自重,沒有使用一個鉚釘。

不可否認,雖然歷代對其進行過多次修繕,但它自身精湛的建築技術是它留存至今的基本保證。

或許有人認為一個塔嘛,實際用處不大,可有可無。

那好,再舉個例子——橋。

無論是什麼時候,人的出行都絕對離不開形形色色的橋。無論是動輒數公里甚至數十公里的跨河跨海大橋、跨越鐵路公路的天橋,還是跨越村頭村尾小河浜的小石橋,甚至是山溝里的獨木橋,橋對於人類交通和經濟的巨大貢獻不可替代,也不可否認。

趙州橋大家肯定都知道吧,小學語文課本里都有這麼一篇課文,專門講它的歷史。

這座建於隋代的單孔石拱橋絕對是個奇葩。

說「奇葩」是褒義,不是貶義。

從公元605年到今天,1414個寒熱間,這座其貌不揚的石拱橋用它自己為例,向我們解釋了什麼是古人的智慧和技術。

在這1414個冬夏里,趙州橋經歷過10次洪水、8次大的戰亂和8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的邢台兩次大地震。趙州橋距離震中隆堯縣只有40km,但它毫髮無損。

至於洪水,趙州橋表示那都是小打小鬧,見的多了。1963年的大洪水一度漫到橋拱的龍嘴處,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到橋晃得厲害。

然而如此,趙州橋仍然屹立不倒。甚至在歷經了1400多個冬夏後,趙州橋的橋基僅僅下沉了5公分。這說明至少在隋代的工匠就已經掌握了相當高的工程學、力學、建築學、水文、地質知識,基於正確的科學原理和高超的工程技術,成就了古代建設者們完全不遜於現代工程師的輝煌故事,從這一點看,古建築技術沒有過時的說法。

而且,隋代乃至更古的建設者們當年在那些古老的石拱橋上使用的技術,直到現在也為工程師們所驚嘆。它們被驚嘆的,不僅僅是精緻優美的外形,也有其背後蘊含的工程學原理如此早便被古人所掌握的原因。

直到今天,各種各樣的拱橋仍然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比如洛陽龍門石窟的那兩座拱橋,現在仍然是遊客遊覽白園的必經之路。

然而,古建築技術在今天,越來越受到西方工程思想和機械的衝擊。那些曾經代表了一個時代登峰造極的工程技術的作品,如今越來越像一個孤獨的老人,走向生命的終點。

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外面貼滿了眩暈奪目的玻璃幕牆;千篇一律的柏油馬路、大範圍採用硬質鋪裝的冷冰冰的大廣場、格調毫無新意的設計,充滿了抄襲,各種「景觀敗筆」層出不窮:洛陽伊川縣的「紅腰帶」、石家莊的「山寨金字塔」、深圳的「世界之窗」,還有蘇州「巨型內褲」和北京的「五顆釘」……我們的工程技術的確在進步,但我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卻在退步,淪化為抄襲與「異類審美」等怪胎的集合體。對此,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在接受「先進的」技術時,我們是不是也丟掉了一些傳統的、屬於我們民族獨有的東西?

希望未來我們的每一個設計師都能認真思考並反省這個問題。

第一次寫這麼長,作為個丟人的鹹魚還真是難為我自己了hhh


古建築中嚴格的結構營造技藝,是有一定標準的。在歷史上有記載,就算是平常人家建造房屋,請來的工匠仍是有要求的,標準雖由國家制定,但卻是經過了長時間的考驗後人民的智慧結晶。現代建築追求創新,追求個人化。古建築講規矩,講穩定,常常也在講故事。我總覺得路不應只走一條,古建築之路還有很多可發掘的東西,每一種技藝都有不同的故事,其實個人化的追求除了體現在整體,還體現在那些細節上。


古建技藝中有滿足基本需求的一部分,也有所說的精湛的那部分。

它有點像是各種限制下的再創造吧,似南方水田的那種精耕細作,各種限制條件下,通過大量的思考、勞動和藝術創造,獲得更大的跨度,更高的高度,更美妙的空間享受。

技藝上,現代的科技解決了很多的限制條件,我們有了更多材料的選擇,有了更多結構上的認識,沒有理由再去重複那個時代的技藝了,唯獨積累了大量材料的語言,也就是木構的語言。對於木材的應用可能是古建築技藝和現代建築建造的一個match吧。(以上想的主要是應用,想到技藝的傳承保護等等的方面意義已經蓋棺定論了,就沒考慮進去了)


首先我不認為,中國古代建築的那些技術能算得上是精湛的技術。而這些落後的技術被淹沒在歷史中也是一個必然吧。今天只怕很難有一席之地了,但是在外立面裝修,室內裝修,造園上還是有點貢獻的。


古建技藝本身就是一種奇蹟,依然可以運用到現代建築當中,古建中的一些測繪方式,一些構架結構,依然可以很巧妙的運用到現代建築中


這是現代建築中西結合還是很漂亮 ,彩繪從事者只是相對別的行業從事者人員較少,但還是很多的,我家就是干這個的家族從事彩繪五代人了


有的,當代一些建築師都有致力於傳統建築技藝的保存和應用。。。。比如王澍的建築實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