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書名何意。[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的書名,相當有深意,至少有如下幾點。

一是在水邊上。作者大概自知此書內容杜撰,非經非史、稗官野史,又寫了反抗朝廷,對朝廷的意識形態有所觸動,可能被封禁,甚至惹來身命之虞,所以擺出一個隱逸的姿態。不入廟堂,故落在草野,落在水澤,不受待見,實有無奈也。此係野史,諸君不必太較真。

二是借用[詩經.大雅.緜]中: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之句。作者大概深知此書雖不入廟堂,又恰恰指出了朝政的弊端,恰恰又是廟堂所應該反思自省、改革自新的,所以也有種諷諫的意思。既諫言朝廷政治腐敗,也勸諫士人們審時度勢,不要盲目地獻出愚忠。既是無奈,也有情知無奈、抱道自安之意。

三是梁山泊故事,恰好又是在水泊。一是反封建說系列。諸如歌頌農民起義,揭露封建腐朽等。馮雪峯等持此觀點。在中國古代沒有馬克思主義,施耐庵他們不可能有明確的反封建意識,但是他們對於整個社會之腐敗的認識和批判,也未嘗不包含有一種將這個醜陋社會看穿了的意思在內。

[水滸傳]裏這些官僚和權勢大戶們披的是孔孟王道的外衣,行的是魚肉百姓、草菅人命之實。所以反封建說可能聽得有點口號化,卻也不是沒有道理。但是我們的思考還需要多維度,不能滿足於一兩個概念。

二是諷諫說。認為是諷諫朝廷的,陶誠持這個觀點。三是反思倫理說。李慶西認為,[水滸傳]是對世代相襲的倫理政治的反思。四是為遊民講話說。王學泰認為[水滸傳]為主流社會之外的遊民階層建立了一套話語體系,為宗法社會之外的底層遊民表達了訴求話語。我們比較贊同多元解讀,希望藉此讓一些讀者擺脫:非黑即白的簡單思維,啟發思考。

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名震天下,投梁山時說話十分謙卑,小人千里投名,萬裏投主,憑託柴大官人麵皮,徑投大寨入夥。林沖雖然不才,望賜收錄。當以一死向前,並無陷佞,實為平生之幸。不為銀兩齎發而來,乞頭領照察。這種謙卑既是性格使然,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英雄遭遇落魄所致。

而魯達只不過是個小縣城的提轄,見到宋江時卻說:久聞阿哥大名,無緣不曾拜會,今日且喜認得阿哥,其性格豪爽直誠,歷歷如在眼前。又如寫李逵,李逵聽聞宋江接老父、公孫勝見母,忽的想起自己娘,於是突然就放聲大哭起來,幹鳥氣麼!這個也去取爺,那個也去望娘,偏鐵牛是土掘坑裡鑽出來的!

李逵竟是個如此爽快至極之人,男子漢的想哭便哭了,其人是一片真心純孝,與宋江的圖名之孝,形成了對比。


因為這是兩個人物,或者說,他們兩個只是「重名」而已,而且,這兩個李逵一個是歷史上有記載的人物,一個是書中的人物。

看過《水滸傳》的都對「李逵」這個人物很熟悉,綽號「黑旋風」,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有些憨的黑大個」,沒什麼心眼,做事魯莽,喜歡喝酒,好殺人,忠於宋江。在《水滸傳》中,李逵這個人物很鮮明,拋開他「好殺人」這一點來說,李逵這個人物還是有情有義的,稱得上「忠義之人」。

除了我們比較熟知的《水滸傳》中的李逵,在歷史上,也確實有李逵這麼一位人物。

在宋朝宋高宗時期,有一個叫做「李逵」的人物,這個李逵,在當時的宋朝,也不是什麼大人物,開始時是個獄吏,後來就跟其他人一塊造反了,幾個人佔據一個地方,成了「草頭王」。

密州軍卒杜彥、李逵、吳順反,杜彥自稱知軍州事,追執趙野,殺之。趙野棄城去,有守衙節級杜彥,樂將節級李逵,小節級吳順三人者,因民洶洶,遂謀作亂……彥遂知州,而逵與順左右之 ——《三朝北盟會編》

後來,李逵把杜彥給殺了,並取代了杜彥的位置。之後,宋朝的軍隊在密州一帶與金軍作戰,金軍曾派人去密州對李逵這幾個人勸降。當時的李逵、吳順等人並沒有著急投降金軍,畢竟還有宋朝軍隊也在密州一帶。後來,在金軍打敗了宋朝軍隊之後,李逵一幫人迅速的就「投降金軍」了。

金人於密州之北三十里,時時遣人在城下招密州降。……儀兵已敗,金人責李逵、吳順如約。逵、順遂以密州降於金人。後逵為順所殺。——《三朝北盟會編》

由此可以看出,這位李逵與《水滸傳》中的李逵確實不同,天差地別,這位李逵就是屬於「牆頭草」式的人物,有背棄忠義、賣主求榮這樣的評價也不讓人意外。


這兩個人之所以在形象上有著這麼大的差距,首先就是他們兩個本身就是兩個人物,一個李逵是歷史上有記載的人物,通過這些記載中關於這位李逵所做的事對他進行評價;一個李逵是書中的人物,或者說是一個虛擬人物,我們對這位李逵的認知來源於書,來源於作者的描述。這也是為什麼對於這兩位「李逵」有著不同評價的原因。

首先我是沒有看過實史的!但就小說《水滸傳》而言,也都是小說家的虛構。明代藏書家郎瑛在《七修類稿》中提到「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以此梁山一百單八將的鮮明性格躍然紙上,迎合廣大讀者的需求,琅琅上口,便於流傳。因其寫作目的不同,所以與實史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