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雖然慘敗,但是導致整場戰役清朝認輸的還是陸軍的慘敗,不然哪怕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軍登陸,只要陸軍能夠與其抗衡,日本和清朝拼國力還是拼不過的,在很多人的印象裏,當時清朝參戰的主力淮軍曾經平定太平天國的強悍軍力,而日本的新軍沒有經歷過大戰,在武器裝備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淮軍的戰力應該比日軍要強一些,怎麼大多時候就一觸即潰了?

曾經強悍的淮軍爲何被日軍打的一觸即潰?因在軍制上很吃虧!

這一點還是說明一下的,當時的日軍可不是沒有經歷過戰爭洗禮,沒打仗日本的明治維新和撤藩置縣是咋實現的?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最大的區別是前者光耍嘴皮子,後者一言不合就打架。你上嘴脣一碰下嘴脣,頑固派就把大權讓了,以爲天上掉餡餅呢?日本離甲午最近的一場內戰是1877年的西南戰爭。而中國在64年鎮壓了太平天國後,再沒打過大的內戰。到底是誰身經百戰一目瞭然。

曾經強悍的淮軍爲何被日軍打的一觸即潰?因在軍制上很吃虧!

甲午戰爭時期。湘淮兩軍有很多重要的身經百戰的高級將領都已經去世,或者病重,無法參加戰爭。後期培養出來的將軍,無論在戰鬥素養還是軍事領導能力都不如前期的老將。早期身經百戰的老將善於變通,不會墨守成規。再者日本人被所謂的皇國大業洗腦,可以拋頭顱灑熱血。而清朝人民並無幾人真心爲國,人民心中根本就不愛自己的君王,自己的國家。沒有鬥志的人給他再好的裝備也是贏不了的。日本新軍的戰鬥力強大不在於打仗的經驗如何,精髓在於其民族的武士道精神,這貫穿於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始末。無論陸海空軍,訓練極其嚴厲,作戰極其勇猛。

曾經強悍的淮軍爲何被日軍打的一觸即潰?因在軍制上很吃虧!

在實際交戰中,清軍的軍隊將領很多都是平級。你管不了我,我也管不了你。當時清軍駐紮的防線,只要有一點被日軍攻破,其他的將領是不會來救的。向甲午戰爭時期的威海保衛戰。當時威海衛一帶的守軍淮軍和山東都府管轄的地方軍相互鄙視,瞧不起對方。和平時期就相互瞧不起,戰爭時期更加無法調動對方。最終導致劉公島和威海衛一帶的炮臺全部失守。

曾經強悍的淮軍爲何被日軍打的一觸即潰?因在軍制上很吃虧!

而且還有一點就是軍制問題,清軍在軍制上很吃虧,清軍最大編制是營,比如宋慶將軍在指揮鴨綠江戰役的時候,手下100多個營都是互不統屬的,乃至每個營官的品級和職稱都不相同。傳達一個指令要去100多個傳令兵,互相之間的合作就更不用說了。 日軍是現代師團營編制,步騎炮輜工各個軍種齊全。1個完整的師團在戰場上,遇到幾十個互不統屬的營,最後的結果就可想而知,打敗其中幾個營,其他部隊就都逃散了。

曾經強悍的淮軍爲何被日軍打的一觸即潰?因在軍制上很吃虧!

可以說當時的清軍,沒有相應的配套的科技和工業體系做支撐,沒有相應的現代化教育和人才培養,戰略戰術的研究與海上實戰演練,沒有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的策略,想不敗,那就是有毛病了。沒落腐敗的政治體制怎麼可能贏得戰爭?戰爭拼的是國家的綜合國力,特別是現代戰爭,更是高科技領域能起到關鍵作用的非平衡戰爭。

曾經強悍的淮軍爲何被日軍打的一觸即潰?因在軍制上很吃虧!

而那個時候的日本已經是近代民族國家,軍隊體制完全達到那個時代的標準,國家層面也能完成總體戰準備。清朝內部危機重重,已然腐朽不堪,整個淮軍更是不堪大用,本質依然是封建舊軍隊。就算武器趕上了,甚至局部戰役打勝了,最後也會因爲內部問題演變成中法戰爭的結果。

曾經強悍的淮軍爲何被日軍打的一觸即潰?因在軍制上很吃虧!

其實感覺大清和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一樣是個內部鬆散的封建主義國家或者說是皇權國家。實力和資本主義國家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和我們同體量的國家沒有一個直接走上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因爲那樣會將帝國徹底撕裂。都是小國家率先進入資本主義。同時代的大帝國你可以看看最後還剩多少了。奧斯曼變成一小塊了。奧匈直接散架了。只有中國憑着老祖宗給的一口氣硬是挺過來了。我感覺那時候一代一代的中國人都很厲害,至少比其他古老帝國的人牛多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