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暴力並不是新興事物,但隨著國家網信辦對各大媒體平台的多次約談過後,各大平台都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與舉報措施,有效減少了大部分的網路暴力現象。

但是即使在重重圍剿之下,仍有一部分高級「噴子」得以倖存。這部分人因為其隱蔽性與高智商對不少網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廣泛存在於自媒體文章與問答(比如現在很火的知乎、悟空問答)的評論之下,他們往往通過不說髒話的形式不斷的嘲諷,挖苦、侮辱作者;更有甚者會』採取「釣魚」的方式,通過不斷的攻擊作者,激怒作者,直到作者說出一句髒話,隨後立馬利用平台的舉報功能讓平台對作者進行處罰。這不可不畏「殺人誅心」,不少優秀的自媒體與問答作者因此放棄繼續寫作,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科普進程與學術交流。

這些「漏網之魚」為何無法打盡?

其一,不說髒話的網路言論難以被各大平台判定為網路暴力。諸如侮辱革命先烈、 歧視女性、反對科學等言論在網上依然層出不窮,這些「噴子」們利用將革命先烈比喻成某種動物或者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封建歷史來形容現代人宣傳男女平等是忘本行為等等。但因為其言論中不存在髒字,故而平台不會對其進行處罰。

其二,不少平台判定網友的舉報內容過於主觀,僅僅依靠客服按照公司內部制定的準則進行自主判決,且在判決後並不會給予舉報人判決依據反饋。舉報人完全不能知曉該管理員的處理結果是依照哪條規定,因而也無法有效的提起申訴。

即使舉報人不服判決結果提起申訴,該申訴也僅僅是由客服組長或者客服主管進行自主判決,且不說僅僅依賴這些平台招聘的客服進行「人治」是否可以達到公平的判決準則,甚至還有很多平台都選擇將這部分客服進行外包,外包給沒有資質的企業,以減少用工成本,可見治理之亂。

噴子從何而來?

一、 發泄情緒與自卑情緒的克服。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物質化程度越來越高,很多社會問題相應的越來越嚴重。噴子們在現實中積累的不滿與嫉妒情緒不斷增加,最終把這些消極情緒發泄在管理相對寬鬆的網路環境之中。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補償心理源於個人受挫後的心理防禦機制。它指的是個體在某個方面因為有缺陷而不能達到目標時 ,從而轉向其他能夠獲得成功的途徑來彌補自己的挫折感和自卑感。

馬斯諾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的需求認為人有獲得社會尊重的心理需求 ,但是由於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壓力 ,很多人無法滿足自我需求的實現 ,當在現實世界中受到挫折時 ,他們便轉向網路虛擬環境中轉換心緒、放鬆壓力以此來擺脫煩惱。而當網上出現一些社會輿論熱點事件時 ,他們在網路匿名的保護下肆意宣洩 ,謾罵甚至攻擊 ,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批評指正別人 ,以此來彌補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挫敗感。

二、 弱者同情心理。在現實生活中是個「弱勢群體」的人,常常會在網路上支持弱勢群體,極少就事論事地談論是非。因為這個群體在現實中曾受到強勢者的攻擊,自我沒有能力或沒有勇氣進行抗爭,於是把心中積累的不滿與勇氣在網路平台,這個他有能力與勇氣說話的地方進行抗爭。

三、 從眾心理。法國群體心理學者勒龐認為進入了群體的個人,在集體潛意識機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本質性的變化。就像動物痴呆、社會主義者、幼兒和原始人』一樣,這樣的個人會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識,完全變成另一種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這樣的研究也說明了,群體中個人的本性因為受到群體的鼓舞或者壓抑,即使在沒有任何外力的情況下,他也會情願讓群體的精神代替自己的思想,更多表現出人類通過遺傳繼承下來的一些原始本能。奧爾加爾在《大眾的反叛》中論述到 ,「大眾把一切與眾不同的、優秀的、個人的、合格的以及精華的事物打翻在地 ,踩在腳下 ;任何一個與其他人不相像的人 ,沒有像他人一樣考慮問題的人 ,都面臨著被淘汰出局的危險」

四、暴力傾向。一個人的暴力傾向的程度越高,他便會更想方設法的發泄自己的暴力。

五、 集體主義。很多網民在追求民主、法制社會的過程中,思維與行為方式卻仍然受到人治時代的影響,在某些時候這表現為簡單的道德聲討、審判,集體暴政,置法律於不顧。以民族主義為旗幟,以道德大棒為武器。用集體的力量形成道德上的審判,這是現階段中國的網路暴力的一種突出表現,它反映了中國社會傳統的強大慣性力量,以及它在向現代社會轉變過程中的困境。

法國群體心理學者勒龐在其著作《烏合之眾》里有這樣一段話 :群眾從未渴求過真理,他們對不合口味的證據視而不見。假如謬誤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誤。誰向他們提供幻覺,誰就可以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 ;誰摧毀他們的幻覺,誰就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六、個體有尋找集體歸屬感的需要,這是源於社會性動物的特性,在古人類時代,個體往往無法獨自存活。而相較於西方國家近現代以來鼓吹的個人主義;東方文明,特別是中國,對家族式集體主義的傳統思維依然根深蒂固。在跨文化研究中一些學者認為,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東方文化強調集體主義,而西方文化強調個人主義。集體主義以緊密的社會結構為特徵,在這個結構中,人們對內群體和外群體加以區分,期望他們的內群體(親屬、氏族、組織)來照顧他們,作為這種照顧的交換條件,他們對內群體擁有絕對的忠誠。個人主義表示一種組織鬆散的社會結構,在這個結構中人們應該自己照顧自己和直系家庭。

七、 極端主義。極端主義者在現實中往往難以傳播自己的思想,難以實施自己的「抱負」。在網路這個監管較為寬鬆的平台上,極端主義四處傳教,吸引了大量現實中把自己隱藏在面具下的弱勢群體。我國如今民族主義之風甚烈,須當以史為鑒吶。

八、娛樂至死,質疑精神的喪失和文化水平的下降。拉扎斯菲爾德和羅伯特·K·默頓揭示了大眾傳播「麻醉」人們精神的過程 :人們以低廉的代價自主奉獻出自己的時間 ,然後不自覺的沉溺在同質化的信息和低廉的娛樂中 ,進而滿足「被動的知識積累」中導致審美能力、鑒賞力的退化 ,質疑精神的喪失和文化水平的下降。

九、變態或強迫症心理。理論上,這與本文第一點、第四點提到的情況類似,但不可排除的是,純正的變態或者強迫症心理的存在。比如只是單純覺得看這個網名不舒服,就進行攻擊;亦或只想對刷新網頁後出現的第三條消息的作者進行攻擊。

十、 商業行為。

註:本文寫於近一個月前,因為當時剛剛被噴子們打敗了,心情不好,所以只打過草稿,但是一直沒有動筆修整,現在發上來將就著看吧,因為我現在也沒心情修整了。寫作有時候確實是很看心情的,就像即興作詩。

引用: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抑制丶癥狀與焦慮[M]

亞伯拉罕·馬斯洛:人類激勵理論[J]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M]

奧爾加特·加塞特:大眾的反叛[M]

保羅·F·拉扎斯菲爾德:人民的選擇[M]

羅伯特·k·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M]

史蒂夫·莫騰森.跨文化傳播學:東方的視角[M]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